頂不住瘋狂的可可成本,頭部巧克力企業在中國市場有了新動作。
小食代從業內了解到,近期,費列羅、瑪氏均已發出巧克力產品的漲價通知。這意味著,中國巧克力前兩大企業,在重要原料可可價格飆升后做出了相同選擇。
但這場“可可價格風暴”沖擊力遠不止于此。除了直接食用的包裝巧克力,巧克力也作為一種常見原料被廣泛應用于烘焙、冰淇淋等產品,這些領域的企業也難逃影響。為此,各路玩家也在輪番出招,以期順利度過這場成本危機。
1
巨頭在華調價
作為中國巧克力頭部玩家,瑪氏、費列羅難免更多暴露在可可成本飆升的挑戰下。小食代從歐睿國際處拿到的數據顯示,按2024年零售額份額計算,瑪氏、費列羅為中國巧克力行業前兩大企業,合共占據超60%份額。
在這一領域,瑪氏的核心品牌包括德芙、士力架、M&M’S豆、脆香米等,費列羅則有健達、經典Rocher、黑巧系列Rocher Origins等等。
根據小食代掌握的情況,上月費列羅發布巧克力產品調價函,涉及旗下品牌健達的四款產品,調價比例在6%~8%之間,自2025年6月1日起生效。對此,該公司的理由是“全球范圍內的原材料、物流、能源、人工費及其他運營成本持續上漲”。
較早前,瑪氏箭牌也向經銷商下發了價格調整通知,稱自今年4月1日起調整部分產品價格,原因是“原材料成本持續上漲”。
在接受小食代查詢時,費列羅證實,健達巧克力產品的價格在6月份會有小幅上調,這是基于市場情況的業務運營調整措施之一。在運營過程中,根據市場情況和不同渠道的需求變化,部分產品的價格可能出現小幅調整。
一位瑪氏箭牌經銷商則向小食代透露,該公司此次有約40%的巧克力的出廠價上調,平均漲幅約10%。而在一些國外市場,瑪氏巧克力的調價理由同樣是“可可成本上漲等因素”,并指“一直在積極尋找方法來吸收原材料和運營成本的上漲”。
將巧克力作為“配角”的產品,也感受到了可可漲價的直觀影響。
在與小食代交流時,一位冰淇淋行業人士透露,該公司采購的一款可可粉價格在2022~2023年均穩定在每公斤30元左右,但到2024年下半年價格就翻了兩倍,直到近期才開始逐步下行,但仍比2023年水平高出約150%。
圖源:攝圖網
如果說規模化公司還具備一定成本抗壓能力,諸如獨立烘焙店的巧克力用戶就沒那么“幸運”了。
一位獨立烘焙店店主稱,由于巧克力價格暴漲,其門店自2024年中起逐漸減少了巧克力相關產品生產,同時取消這類產品的優惠活動。“我們并不想因為原料漲價就換配方或者找國內平替。”她說,“雖然目前的巧克力價格比最瘋狂那段時間有所回落,但和2023年比還是幾乎翻了一倍。”
2
價格仍在歷史高位
可可價格暴漲,是巧克力使用者們被無差別“創飛”的最大原因。
資料顯示,可可是巧克力重要原料,但其供應鏈較為脆弱。可可種植后需要5年成長期才能結果,而全球總產量的三分之二來自科特迪瓦和加納兩國。自2023/24年度開始,可可爆發了供需矛盾。全球可可豆需求意外旺盛,但氣候變化、蟲害疾病暴發以及長期投資不足的問題困擾著可可豆的主產國。
2月28日,國際可可組織(ICCO)表示,2023/24年度全球可可缺口為44.1萬噸,為60多年來的最大缺口;2023/24年度全球可可庫存/研磨比率為27.0%,創下了46年來最低水平。
由于全球供應短缺與市場投機行為,可可2024年的漲幅甚至要遠高于黃金漲幅。去年,可可價格幾乎上漲了兩倍,并在當年12月創下每公斤12931美元的歷史新高。
一般來說,諸如可可的大宗商品漲價影響存在滯后性。這一方面是因為,企業通常儲備一定量的原料庫存,可在期貨價格上漲時先消耗已有低價庫存,延緩成本上升對成品價格的影響。
另一方面,許多公司會通過長期供應合同提前鎖定價格,因此期貨價格波動不會立即體現出來,而要等到新合同談判或現貨采購時。
不過,這些保護機制已難以抵擋可可價格的持續和大幅上漲。
根據路透社上月引用的數據,盡管可可價格在2025年有所回落,但仍遠高于歷史平均水平。也就是說,巧克力企業如今必須直面可可瘋漲的挑戰。
可可價格過去兩年走勢
在可可價格上漲的影響下,億滋、雀巢、瑞士蓮和好時等巧克力制造商此前都曾進行調價,但有些廠商仍難以完全消化成本壓力。
今年3月,巧克力制造商瑞士蓮(Lindt & Spruengli)首席財務官Martin Hug表示,為了抵消可可原料價格上漲,瑞士蓮將在今年進行雙位數調價。他說,去年產品價格提高了6.3%,但不足以抵消可可大幅上漲。
3
多措并舉
面對可可價格飆升,提價或許是企業再三權衡下的應對之策。
在巧克力競爭激烈、消費情緒謹慎的當下,企業很難將高企的成本直接轉嫁給下游,這可能導致消費者轉向更便宜的選擇,導致品牌份額流失。即便提價,不少品牌的漲幅也十分“克制”,而未出現如同可可價格一樣的瘋狂走勢。
事實上,在調價之外,一眾巧克力玩家也在多措并舉,通過內部效率提升、強化供應鏈韌性、產品創新等來應對挑戰。
首先是降本增效。上述冰淇淋行業人士告訴小食代,“(巧克力冰淇淋的)成本其實是壓不住的,我們就把毛利守在合理水平好了,不要求過高,如果有些品毛利實在低了,就用提升效率、降本來消化。”
其次是強化供應鏈韌性,推動產地多元化和產量提升。
比如,瑪氏正加碼全球第七大可可產區印尼,該地可可主要供應瑪氏位于中國、印度和澳大利亞的工廠。目前,瑪氏全球五個可可研究中心有兩個位于印尼,該國被瑪氏視為其可持續可可供應鏈的關鍵產地。
在印尼,瑪氏的投資舉措之一是推廣產量更高的可可樹種。現時,該國許多可可農戶種植的樹種無法進行同種授粉,導致產量低下。而瑪氏推廣的樹種可兼容多品種授粉,令產量提高50%。此外,瑪氏為農戶配置了“可可醫生”來提高產業鏈質量。
此外,不少公司嘗試推出平替類的“巧克力+”產品。大宗商品經紀公司Marex農業部門聯席主管Jonathan Parkman對金融時報說:“巧克力制造商正在談論的是他們推出的新產品,其中的可可含量將越來越少,而其他比可可脂便宜的東西將越來越多。”
據歐睿分析師對彭博指出,如今,在美國銷售的巧克力棒中,有40%以上的填充物是焦糖、堅果或水果。這一趨勢曾一度下降,但現在隨著可可成本上漲和消費者追求更多的縱享,預計將看到更多此類創新產品上市。
雀巢就屬于拓展“巧克力+”產品的一員。該公司高層在今年一季報業績會上提出,考慮可可價格上漲帶來的價格波動,當下正是擴大“巧克力餅干(chocolate with biscuit)”產品規模的絕佳時機。今年,雀巢還推出了巧克力烘焙產品,已推廣至拉丁美洲的13個市場及亞大非大區。
最后,一些巨頭也在探索新的制造技術。例如,億滋去年底參與使用細胞培養技術的可可初創公司Celleste Bio的融資,成為其450萬美元種子輪的一個投資者。嘉吉也在2023年與初創公司Voyage Foods合作,后者使用葡萄籽、葵花籽蛋白粉、糖、脂肪和天然香料替代可可。
雖然企業都在“輪番出招”以安全度過這場罕見的可可漲價潮,但目前來看,這或許很難讓巧克力回到從前的價格水平。
如前文所述,盡管今年可可價格回落,但仍遠高于歷史平均水平。按照瑞士蓮首席財務官Martin Hug最近給出的判斷:“未來的巧克力價格將比兩三年前更貴。這不只是瑞士蓮巧克力,而是所有巧克力。”
億滋首席執行官馮樸德(Dirk Van De Put)在早前出席一個會議時表示,可可價格不太可能回到四年前的水平,他給消費者的建議是習慣為這種受歡迎的甜食多付費。“消費者需要習慣比以前貴30%、40%、50%的巧克力” 。
歡迎大家分享并推薦我們的文章。
親愛的讀者朋友,微信改了推送規則,不星標就會收不到我們的最新推送!星標《Foodaily每日食品》公眾號,及時接收每日新鮮的推文,希望我們像以前一樣,每日相見!
作者:潘嫻;來源:小食代(ID:foodinc),轉載已獲得授權。
封面圖來源:攝圖網;
轉載授權及媒體商務合作:Amy 微信(13701559246);
更多行業前沿資訊和優質供需資源對接,掃碼添加「食品創新官」Cherry即可進群。
相關內容推薦
轉型“減肥水”,月銷1個億,咖啡新風口是“功能性升級”?
山姆、盒馬瘋搶的HPP,被新玩家盯上,下一個爆發增長期要來了?
降價 24 次,年賺 43 億!一瓶蛋黃醬憑啥“統治” 日本廚房百年?
三連一下,了解更多精彩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