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5月9日消息:“小亮小亮,帶我走上舞臺。”隨著殘奧冠軍張亮敏一聲指令,外形靈動的導盲六足機器人精準規劃路徑,護送她走向活動中央。今天下午,以“愛在我身邊——科技向善 有‘AI’無礙”為主題的2025年“上海助殘周”閔行區主題活動在滬舉行,通過前沿科技與助殘場景的深度融合,勾勒出殘障人士生活便利化的全新圖景。
科技產品集中亮相,解鎖助殘“智能密碼”
活動現場的科技助殘產品展示區成為焦點,導盲六足機器人、離線字幕輔聽設備、納米水粒子溫療艙、智能仿生手等創新成果逐一亮相。由上海交通大學高峰團隊研發的導盲六足機器人,針對我國視力障礙人群面臨的“導盲犬稀缺”難題,通過AI視覺識別與路徑規劃技術,實現“語音指令+環境避障”的精準服務,為視障群體提供了低成本、易普及的出行解決方案。
中進宏康的納米水粒子溫療艙則破解了失能人士助浴難題,傳統助浴需多人協作耗時耗力,該設備通過“一瓶水、一個人、一小時”的“輕量化”設計,讓護理人員能獨立完成助浴,既保障隱私又提升尊嚴。這些“科技助殘”神器不僅展現技術溫度,更直擊殘障人士生活痛點。
多方聯動構建生態,打造15分鐘服務圈
活動中,閔行區正式成立“科技助殘聯盟”,集結上海交通大學、科大訊飛、阿里巴巴等10家高校、企業及科研機構,旨在整合技術、人才、產業資源,推動智能輔具研發與成果轉化。首批10家聯盟單位現場簽約,將在康復機器人、無障礙通信、智慧家居等領域展開協同攻關。
為確保科技產品“精準滴灌”,活動特別設置“科技助殘志愿體驗員”授聘環節,來自盲人協會、聾人協會等群體的代表受聘成為“產品體驗官”,將以親身感受參與輔具優化,實現“需求端”與“供給端”的無縫對接。同步發布的“閔行區科技助殘應用場景地圖”,則規劃在全區14個街鎮及7家康復機構布局體驗點,構建“15分鐘科技助殘生活圈”,讓前沿技術觸手可及。
政策賦能+場景落地,繪就助殘新圖景
“科技創新是破解助殘服務‘最后一公里’的關鍵鑰匙。”閔行區委副書記、區殘聯主席團名譽主席唐勁松在致辭中表示,閔行區將以科技助殘聯盟為紐帶,探索“研發—體驗—應用—迭代”全鏈條服務模式,推動助殘事業從“保障型”向“發展型”升級。隨著上海市殘聯黨組書記、理事長杜松全與唐勁松共同啟動活動,標志著閔行區“科技助殘”系列項目正式落地。
在主題演講環節,科大訊飛分享了AI語音技術在聾人輔聽、智能手語翻譯等領域的應用;阿里巴巴介紹了電商平臺助殘就業的“云端”實踐;上海寶山上大通用機器人研究院則展示了可穿戴外骨骼機器人在肢體康復中的突破性進展。這些跨領域實踐印證:當科技褪去冰冷外殼,正化作殘障人士融入社會的“隱形翅膀”。
從導盲機器人的精準導航到溫療艙的尊嚴守護,從聯盟成立的機制創新到場景地圖的民生落地,此次活動不僅是科技助殘成果的集中展演,更標志著閔行區殘疾人事業邁入“科技賦能”新階段。隨著越來越多“有AI”的解決方案走進生活,這座城市正以創新為筆,在“殘健共融”的畫卷上書寫溫暖注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