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每千名老年人擁有的專業護理人員僅3人,缺口高達550萬。在上海市中心城區靜安區,60歲以上人口占比已超40%。他們需要的遠不僅是生活照料,更是心靈的慰藉與尊嚴的守護。為了培養更多的“銀齡守護者”,上海行健職業學院智慧康養與教育學院昨天正式成立。
今后,在靜安區域養老黨建聯盟引領下,上海行健職業學院將攜手上海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以及6家產業基地,通過四方聯動智慧養老教育發展新路徑,為智慧養老人才培養注入新動能。
產教融合 打破校園和行業壁壘
“我們期待建立雙向賦能的校企協同育人機制,通過推動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進一步深度融合,將一線的最佳實踐提煉成教學標準,真正實現同頻共振的產教融合新生態。”上海行健學院校長黃群認為,要培養真正符合市場需求的智慧養老人才,必須打破校園與行業的壁壘,讓教育與企業需求無縫對接。
因此,在靜安區教育黨工委的指導下,上海行健職業學院申報了“智慧健康養老服務與管理”專業,并聯合上海凱成控股有限公司成立“智慧康養產業學院”,合作培養智慧養老服務人才。學院將與上海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在課程開發、師資共享、科研合作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也將與上海市第三康復醫院、歐葆庭(上海)投資有限公司、上海(閔行)養老服務能力建設基地、上海百行養老服務有限公司、上海市北高新集團有限公司等單位開展戰略合作,共建產教融合實踐基地。
技術賦能 培養“數字養老師”
“面對養老服務數字化轉型浪潮,人才培養必須率先突破傳統模式,積極構建‘技術賦能+場景重構’的新型培養范式。”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二級巡視員、職教處處長馬建超提出,具體而言,在專業教學中可以配置健康監測機器人、VR康復訓練系統等數字化裝備,打造三維實訓空間,利用物聯網技術構建虛擬養老院場景,通過“數據驅動+情景再現”方式提升學生應急處理能力,并在課程體系中融入數字技能模塊,培養兼具傳統照護能力與現代技術素養的 “數字養老師”。
在行健的課堂,這樣的暢想,正在變成現實。“建議您每周至少進行 150 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像在小區里慢走,或者選擇打太極拳,它動作舒緩,能活動全身關節和肌肉,以下表格是基于您的健康監測數據提供的個性化健康管理方案……”活動現場 ,一個名為“康寶”的智能體正根據老年人的健康數據提供康養建議。行健學院智慧康養與教育學院潘太健老師介紹,“康寶”是由人工智能專業、軟件技術專業、智慧健康養老服務與管理專業等教師團隊自主研發的,已完成高血壓和糖尿病兩大慢性病的問診與知識問答功能開發,每種疾病積累超800條專業語料庫,涵蓋癥狀自查、用藥指導等高頻場景,與通用模型相比,它更垂直、更精準。
靜安區教育黨工委書記余文君表示,未來,在探索智慧養老教育領域的人才培養過程中,上海行健職業學院將立足于上海的“五個中心”建設以及靜安區的“3+3”產業體系需求,深化產教融合,以“政校行企”協同機制創新與 AI 技術賦能,為我國養老事業注入新動能。
原標題:《培養“銀齡守護者”“數字養老師” 上海這所高校成立智慧康養與教育學院》
欄目編輯:王蔚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陸梓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