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5月8日,鄧麗君在泰國清邁因哮喘引發呼吸衰竭而去世,年僅42歲。
如今鄧麗君雖然已經逝世三十年,當下的聽眾數量也不比當年,但她的歌曲卻實實在在地成為了一個時代的象征。
2021年,江蘇衛視跨年晚會上以虛擬技術重現的鄧麗君
壹
鄧麗君歌曲開始流行的時候,并沒有什么征兆。似乎一夜之間,她的名字和聲音就傳遍了大街小巷。
樂評人金兆鈞當時在北京上大學,他曾經回憶:“我的印象是1977年,那時候‘板磚’(當時的單卡帶錄音機,因形狀大小像磚頭而得名)還沒開始賣呢,都是從南方轉過來的大開盤帶。1978年我第一次聽到鄧麗君,當時感覺是:這誰唱的?真好聽。有了錄音機后,大家都在拼命地翻錄。我印象特別深的是我一個同學在‘倒’那盤告別音樂會的磁帶,聽得如醉如癡?!?/p>
老式錄音機 圖據圖蟲創意
郎平也是鄧麗君的聽眾之一。她在接受央視《體育人間》采訪時曾回憶,那時隊友張潔云也有一塊“板磚”,訓練完了隊友們都聚集到她屋里,她說:“你們來聽這個,特好聽。”卡帶是她借的,怕被人聽見所以不敢大聲放,隊友們全趴在那里,一摁播放鍵就聽到《美酒加咖啡》,然后一起感嘆:“哇,這就是靡靡之音吧?!?/p>
當時還沒有這樣的正版卡帶,幾乎只有翻錄帶。
也有敢大聲放出來聽的。后來成為音樂編輯的朱一弓,曾自己制作了一個音箱,“聲音很大,旁邊的機務中隊在開會,后來他們就給我提意見。但我就是覺得好聽,有時候我是故意把聲音放大,有些機務中隊的人中午或晚上休息的時候,都到我這里來聽。”
鄧麗君的流行,跟1978年開始的改革開放密不可分。這一年年底,收音機與錄音機被允許自境外帶回。從此以鄧麗君歌曲為代表的港臺流行樂,便主要通過卡式錄音帶的方式,在大陸從南方沿海省份到北方內陸省份鋪開。當時一臺“板磚”價格約250元,是城市居民好幾個月的工資。
三洋M2511錄音機,“板磚機”
1979年,中國女排在香港進行的亞洲女排錦標賽中戰勝日本隊奪冠,霍英東為她們舉行了一個小型慶功會。席間鄧麗君受邀現身,為女排姑娘們現場演唱了兩首歌。
歌聲從錄音機里來到了女排姑娘們的面前,令多年后的郎平還念念不忘,“老好聽了。”
貳
當時進入大陸聽眾耳朵的,并不只有鄧麗君的聲音。諸如鳳飛飛、徐小鳳、蔡琴、羅文、張帝等港臺歌手也為人所知——但沒有任何人歌曲的流行度能與鄧麗君的相比。
在此之前,大陸的音樂特點大體上可以用威武雄壯來概括:旋律是激昂的、調子是響亮的、吐字是斬釘截鐵的,整體充滿了向上的氣勢。一些抒情歌曲如《九九艷陽天》,節奏仍然是急促明快的。
但鄧麗君的歌曲,卻跟這種音樂截然不同,處于光譜的另一極:旋律是柔和的、調子是輕松的、發聲是溫柔的。這種柔軟,在進入大陸的港臺流行樂中無人能及。
1983年12月時的鄧麗君 圖據視覺中國
因此也招致非議。1979年在北京召開的一次老音樂人會議上,對鄧麗君歌曲進行了批判,斥之為思想境界低下、聽之有害無益的“靡靡之音”。而鄧麗君的氣聲唱法,被形容為嬌聲嗲氣,“蕩化處理”。
當時一些批評鄧麗君歌曲的書籍是這樣寫的:大量地采用輕聲、口白式的唱法……大量地使用前、后、上、下滑音及短時值內裝飾性的顫音,造成油滑、輕佻、撩逗、誘惑的效果……演唱中延遲出現,再結合細碎的裝飾音,就大大地渲染了那種誘惑、勾引的情調……大量的裝飾音強化著倦媚、賣弄的色彩。
1980年,以氣聲唱法演唱《鄉戀》的李谷一開始遭到批判,《鄉戀》也不能在電臺和電視臺播出。雖然李谷一現場演出,現場觀眾必定要求她唱《鄉戀》,“如果說不唱《鄉戀》,我是絕對下不了臺的”。1983年首屆央視春晚,觀眾打電話要求李谷一唱《鄉戀》的小紙條在桌上堆得跟小山一樣,時任廣電部部長的吳冷西最終拍板:唱。
1983年春晚舞臺上的李谷一
唱過之后,爭議漸息。1985年,《北京青年報》刊登了題為《鄧麗君說:真高興,能有電話從北京來》的新聞報道,受訪時鄧麗君剛剛過完32歲生日。
叁
隨著鄧麗君的流行,大陸的流行歌手開始將她作為模仿的目標。
朱一弓回憶,“許鏡清(央視版《西游記》作曲者)在1981年就跟我合作,當時他說有一個女孩,高中還沒畢業,能不能聽聽(她的歌)?這個人就是田震……她只是模仿唱了一些歌而已,后來賣得也不好。但是鄧麗君當時吸引很多人走上了這條路?!?/p>
王菲可能是眾多鄧麗君模仿者中最成功的一位。她不僅從15歲就翻唱鄧麗君的歌曲、第一張專輯《風從那里來》模仿鄧麗君,1995年以“王菲”本名推出的第一張唱片《菲靡靡之音》十三首歌全部是鄧麗君的經典之作。只是在錄《但愿人長久》這首歌時,鄧麗君去世的噩耗傳來,致使王菲情緒激動到無法繼續。
在2005年《三聯生活周刊》的《鄧麗君和我們的一個時代》中,王小峰寫道:“鄧麗君作為一個文化現象,她的奇特之處在于,兩岸……發展出的不同文化軌跡在一個特定時空錯位中讓兩個異面軌跡交匯在一起,于是她成為那個年代許許多多人的一道獨特的佳肴,在爭議中完成了對內地流行文化的影響?!?/p>
鄧麗君 圖據鄧麗君文教基金會
在那個時代,曾經缺席的一些東西,因為鄧麗君而得到了最合時宜的補充。當需求得到充分滿足之后,流行樂開始逐漸脫離鄧麗君歌曲,變得更加多元。1985年崔健在北京唱響《一無所有》,成為搖滾樂正式亮相的標志。接下來兩三年,以粗獷豪放為特征的“西北風”音樂如《黃土高坡》《信天游》風行中國,田震們以更加符合自身聲線特點的演唱告別了鄧麗君。
雖然鄧麗君的經典名作至今仍然余音繞梁,但在經過特定時期之后,這些歌曲已經不再像當時一樣令億萬人同時沉醉。當可選擇的流行樂類型更加豐富時,鄧麗君歌曲雖然好聽,但席卷全國的態勢卻不可能再出現了。
不過,鄧麗君歌曲的意義,在某種程度上可能已經超越了流行樂。在李治建的文藝學論文《啟蒙和流行——中國大陸20世紀70、80年代鄧麗君歌曲》中,他認為:
“鄧麗君歌曲……與同時代精英知識分子發起的文學、哲學革新運動,可以看作是當時思想解放潮流在精英文化層和大眾文化層兩個層面的分別展開?!?/p>
相比學者的論述,網友的評價更為簡明易懂:“你是中國走向開放的時刻,飄來的一縷清新甜美的茉莉花香?!?/p>
1978年7月5日的鄧麗君 圖據視覺中國
真正的強音,未必一定是又響又硬的音樂。成方圓曾描述她的感受:“……她本人的那種嗓音,那么的柔美,就是唱到你心里去了,就覺得你要醉了的感覺,但是這種醉不是你很舒服,而是讓你反而熱血沸騰、起雞皮疙瘩的那種感覺,所以我一直記得那個下午,第一次聽到鄧麗君。”
恰逢其時,鄧麗君歌曲成為特定時期的文化象征,難以復制也難以重現。如今每當鄧麗君的歌聲再度響起,入耳的雖然是婉轉多情的輕柔,其實卻是一個時代的強勁共振。
文/啟凌 編輯 蘇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