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10日,東莞原創國樂實驗劇場《可園可源》全國巡演首站登陸蘇州,一場跨越時空的園林“對話”就此開啟。
兩地均有一座“可園”
由東莞市文化館出品的《可園可源》是一部莞產實驗作品,以東莞可園為切入點,創新融合傳統民族音樂與現代劇場元素,講述莞人張敬修回鄉修辟“可園”,邀嶺南畫派啟蒙祖師居巢、居廉寓居其中,奠定嶺南畫派雛形的動人故事。
全國巡演首站選在蘇州,只因“有緣可園”。蘇州與東莞皆有可園,前者是蘇州現存唯一的書院園林,后者則是清代廣東四大名園之一。蘇州可園原為滄浪亭的一部分,清代鴻儒梁章鉅主政江蘇期間曾重修過。后來,梁章鉅任廣西巡撫,與林則徐等人有交集,其中包括東莞可園主人張敬修。嶺南畫派啟蒙祖師之一的居巢,是祖籍江蘇的畫家,曾作為文人畫家接受梁章鉅、張敬修的資助,先后成為他們的幕僚。這是嶺南園林與江南園林的淵源,也是東莞與蘇州的緣分。
“《可園可源》的舞臺呈現帶給觀眾獨特的審美感受,作品更有一種文化共鳴的觸動。它像一幅流動的畫卷,把嶺南的煙火氣、文人氣和嶺南人民敢闖敢試的精神與家國情懷都融進了音樂和肢體語言里。坐在臺下,能清晰感受到作品里的‘魂’——既有傳統的根,又有現代的呼吸。”蘇州民族管弦樂團黨支部書記、總經理楊飛看完《可園可源》不吝溢美之詞。
在他看來,嶺南文化與江南文化有很多相似之處:既有開放包容,又有婉約精致。東莞與蘇州都具有一股“柔中帶剛”、敢為天下先的韌勁兒,正是這種精神底色促成這次“同城對話”,就像給兩地的文化基因做了一次“配對”,實現了一次深度的交融與創新。以藝術作品為媒介的交流,是文化互鑒最扎實的方式,也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透過《可園可源》認識東莞
“看完以后很激動,也很感動。”江蘇省音樂家協會名譽主席朱昌耀表示,非常敬佩東莞能夠打造出一部《可園可源》這樣的舞臺作品,相信通過全國巡演,不斷擴大影響,將成為東莞一張亮麗的文化名片,讓更多人從文化的層面來認識東莞。
演出期間,東莞在蘇州民族管弦樂團音樂廳同步推出兩個專題展覽,以東莞可園、東莞城市為主線,全面推介東莞。《“從可園出發”圖文展》,以東莞可園為切入點,探問嶺南花鳥畫文脈,反觀當代花鳥畫格局,將中國花鳥畫之審美境界、東方意蘊以及創作圖景展呈于觀眾,品鑒新時代中國花鳥畫的創新轉化和時代新風,讓觀眾進一步了解東莞可園作為嶺南畫派重要策源地的歷史地位。
另一個專題展為《東莞城市影像展》,分為“精彩東莞”“有一種制造美學叫東莞”兩個部分,共展出40組攝影作品,展示東莞從“覺醒之門”的波瀾壯闊到龍舟競渡的激情澎湃,傾聽嶺南文脈與灣區氣象的交響;從“中國潮玩之都”的青春活力到“全國籃球城市”的運動基因,感受“潮流東莞”的城市心跳;從智能工廠的科技光影到爆款潮玩的暢銷走紅,觸摸東莞制造的美學溫度。
東莞市文化館館長黃曉麗說:“希望通過兩座可園的對話,通過《可園可源》蘇州巡演,讓更多人了解嶺南園林的營造美學、‘嶺南畫派’的發展脈絡,從中領略到嶺南人文之美、底蘊之深、活力之強,讀懂東莞這座城市海納百川、敢為人先、勇立潮頭的人文精神。”
采寫:南都記者 李曉藝 通訊員 莞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