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交響——全國優秀樂團邀請展演”正在上海進行,全國10支院團在上海吹響集結號,全景式展現中國交響樂與民族管弦樂的時代風貌。
5月7日、8日在上音歌劇院,北京交響樂團誠意滿滿,分別帶來《交響編碼》和《永恒的懷念》兩場風格迥異的音樂會。
《交響編碼》現場圖,青年指揮家金郁礦
《交響編碼》現場圖,青年歌唱家張文沁
將冰冷科技轉化為熾熱藝術
“北京交響樂團上一次來上海演交響樂還是2012年。”北京交響樂團團長李長軍介紹,樂團近兩年在創新和融合方面做出很多努力,科技交響樂組曲《交響編碼》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5月7日,金郁礦執棒北京交響樂團,攜手青年歌唱家張文沁、湯啟婧、韓蓬,以及打擊樂演奏家宋洋,將鄭陽的《交響編碼》,演繹成一場突破想象邊界的視聽實驗。
“萬物生長” “微觀世界” “太空探秘” “時空隧道” “量子節拍” “逐夢追光”——《交響編碼》由六個樂章構成,宛如一個科技藝術宇宙。
最具先鋒性的當屬 “時空隧道”,堪稱AI與人類智慧的協作宣言。作曲家通過AI生成從巴洛克至古典、浪漫、現代的多元音樂片段,實現數百年音樂風格的瞬間穿越。
動筆前,鄭陽花費半年時間,學習實時交互、生物科學、航空航天、量子力學等前沿科技,并與科技專家深入交流。最終,他將抽象冰冷的科技概念,轉化為充滿溫度的藝術表達,詮釋藝術與科技共生之美。
音樂會還設置了互動環節,邀請觀眾參與。AI還在現場作曲,展現音樂與現代科技的緊密結合。第二次指揮《交響編碼》的金郁礦,對這種新穎嘗試持開放態度,“這是探索音樂未來可能性的一種方式。”
《永恒的懷念》現場圖,指揮家譚利華
《永恒的懷念》現場圖,青年大提琴家莫漠
用恩師總譜動情奏響“肖十一”
5月8日,譚利華執棒北京交響樂團,牽手青年大提琴家莫漠,上演《永恒的懷念》音樂會。
莫漠懷抱大提琴,演出柴科夫斯基《洛可可主題變奏曲》。這首作品悅耳易懂,由一段大提琴“洛可可主題”和七個變奏構成,每一個變奏都需呈現鮮明的藝術表達,又不失優雅格調,對樂團和樂手都提出了考驗。
“作品雖然短小,但每一個變奏都精彩。其中兩個慢板樂章的旋律都非常優美動聽,宛如一個溜冰者在湖面上滑翔。”莫漠說。
肖斯塔科維奇《第十一交響曲“1905年”》是這場音樂會的“主菜”,譚利華使用指揮家李德倫當年在北京首演的總譜,奏響肖斯塔科維奇筆下的動人悲歌。
“1957年,‘肖十一’在蘇聯首演,后一年,蘇聯國家交響樂團帶著它來華巡演,并將總譜贈予李德倫。”李長軍介紹,李德倫是北京交響樂團創始人,也是譚利華的老師,譚利華此番使用的正是恩師當年收藏的總譜。
一份樂譜見證著師生之誼的傳承。“‘肖十一’對中國當代作曲影響巨大。肖斯塔科維奇的作品像紀念碑,是充滿正能量的存在。”譚利華說。北京交響樂團特地拿出這首“壓箱底”的保留曲目,讓上海觀眾一飽耳福。
北京交響樂團
在“時代交響”的舞臺,北京交響樂團以《交響編碼》的先鋒探索叩擊未來之門,用經典之聲《永恒的懷念》致敬歷史長河。上海觀眾也見證了樂團的實力。
“上海和北京作為文化重鎮,各自在交響樂領域有著獨一無二的特色。”李長軍說,北京交響樂團亮相“時代交響”,促進了中國南北文化雙核的深度對話,“這是歷史性的一刻,我們帶著誠意和適合上海這座城市的作品而來,在京滬雙城之間架起了一座文化溝通的橋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