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楔子
今天看到一則新聞很有意思,說楊浦區發布《楊浦區關于全球互聯網優質內容創作者“優享計劃”的實施細則》。以真金白銀支持優質內容創作蓬勃發展,推動有影響力和代表性的UP主等創作人才成為青年群體中主旋律的傳播者和優秀文化的弘揚者。
安居方面, 對創作者在本區內購買首套房給予一次性50萬元到200萬元住房補貼。入住高品質人才社區優先供給房源,給予每月最高8000元租房補貼。
薪酬獎勵方面,未納入個人所得稅稅負差額補貼及本市重點產業領域專項獎勵政策的創作者,年度薪酬達到100萬元以上,給予其薪酬收入5%到8%的獎勵。
落戶居留便利方面,國內創作者優先給予落戶資格,其配偶、未成年子女按規定隨遷隨調。外籍創作者在通關通行、在華工作、證照辦理等方面給予便利。
因為這個新聞既提到了內容創作者,還提到了住房補貼最高200萬,剛好良子也寫公眾號,良子也有買房的沖動,所以就對這個新聞格外感興趣了。
今天這篇文章就來聊聊這個話題吧。
02
初衷
這幾年,成為“網紅”似乎成了許多年輕人職業的第一追求,但真正成為“網紅”的年輕人卻是寥寥無幾,而更多的是教年輕人如何成為“網紅”的所謂專家。
那為什么大家都想成為網紅呢?
首當其沖的當然是“一夜暴富”的渴望,現在一些頭部網紅動不動一場直播就帶貨多少多少億,掙得盆滿缽滿,這對涉世未深的年輕人具有極大的吸引力。
另外鏡頭中網紅的日常生活就是拍拍視頻,寫寫稿子,既不用打卡,也沒有老板PUA,這樣的生活有誰不艷羨呢?
再然后就是功成名就之后的被粉絲追捧,這種高高在上的感覺是拿多少金錢都無法達到的,人不就是希望被社會認可嘛。
而對于城市運營者來說,
內容創作要具有廣泛的受眾基礎才能成為網紅,而網紅能帶動的各種經濟價值是不可估量的。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人們對內容的需求日益增長。無論是獲取知識、娛樂消遣還是社交互動,內容創作都能滿足這些需求。
根據《2023年中國內容創作者生態報告》,國內全職內容創作者數量已經達到500多萬,顯示出這個行業的蓬勃發展??。
所以上海出臺這樣的政策也就不難理解了,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重金可能是最好的催化劑吧。
03
KPI
我記得職場有句名言叫做:“KPI考核什么,我們就做什么!”
言下之意是但凡不考核的,我們一律不花力氣去做,即使是對工作有很大幫助。
而上海這次出臺的政策初衷是好的,考核的指標可能也是可以量化的,但 能否激發更多優質內容的產生,卻是很難預料的。
因為這個政策的獎勵對象是UP主,而考核UP主的KPI可能就是各大平臺的粉絲量,作品的閱讀量,以及點贊量等一些指標吧。(如上圖)
所以套用職場的理論,一些博主一定會在KPI上大動腦筋,而未必是在內容創作上加大投入。因為內容創作未必能帶來好看的數據,但是數據粉飾卻是能直達KPI的。(如下圖)
另外這個政策的出臺,對于做高質量內容的創作者來說,也未必能起到任何激勵作用。
這個道理其實也很簡單,但凡播放量(閱讀量)大的內容,多半是通俗的,娛樂性的,用來消遣為主的,用 美國前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 茲比格涅夫·布熱津斯基的說法,叫做 “奶頭樂”。
既然KPI考核的是閱讀量,那聰明的創作者當然會選擇往這個上面靠了。
其實良子寫了10年文章,早已經發現了這個規律,但受制于“潔癖”,至今也沒能完全沉淪。這可能也是良有方沒能成為網紅大號,很大的一個原因吧。
學習總是痛苦的,特別是做垂直細分領域的技術分享,其實沒多少人能看得懂,更沒有多少人愿意看,張朝陽除外。
所以上海出臺這樣一個政策,很有可能會事與愿違,但是廣告效應該是達到了。
04
結束語
上海是一個包容的城市,可以海納百川,但不應該吸引“文化糟粕”。
上海是一個有底蘊的城市,不應該盲目趕“時髦”,而是應該對文化有更高層次的認知和追求。
所以這次的扶持“優秀內容創作者”,政策出發點固然沒錯,但是方法似乎有點“偏”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