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9月23日。秋風乍起,上海市馬路邊的梧桐樹匆匆落下了滿身的葉子,再也不像夏日那樣搖曳生姿,只是生硬地彈動幾下,擺出一副嚴峻的姿態,來迎接即將到來的風霜的挑戰。
中午,一對中年夫婦急匆匆地來到了一家紡織廠大門口。門衛宋老頭端著搪瓷碗正在吃午飯,見這對夫婦心急火燎的樣子,放下手中的碗筷,笑咪咪地問道:“同志,你們找誰?”
“找你們領導。”
“找領導?哪級領導?廠部還是車間的?”
“找你們車間領導吧。”
“哪個車間的?”
那男的朝女的望了一眼,兩人相對無言。
“同志,我們廠有上千人,你們哪個車間都不曉得,叫我這電話往哪兒掛啊。”
宋老頭顯得束手無策。他望著這對夫婦神情緊張的樣子,猜想著一定是發生了什么事。于是,他又問:“你們找領導有什么事?”
“老同志,事情是這樣的:昨晚女兒上夜班,可到現在她還沒回家,我們擔心她出了什么事,想找領導打聽打聽。”那女的連忙解釋道。
“你女兒叫什么名字?”
“叫許吉名。”
“她從來沒跟你們說起過在哪個部門工作?”
“老同志,不瞞你說,我女兒進廠好幾年了,我們從來沒問過女兒在哪個車間,女兒也從來不跟我們談廠里的事。”
“這樣吧,我打電話到勞動工資科請他們幫著查一下,你們稍等片刻。”
“謝謝你。”
“別客氣。”
宋老頭是個熱心人,干門衛工作的就需要這樣的熱心人。
中年夫婦見宋老頭顧不得吃飯,態度這般熱忱,非常感激,但他們內心卻心急如焚。
電話接通了,而且很快地查到了許吉名是在細紗車間工作。宋老頭又把電話接到細紗車間,不一會兒,車間主任老王來到了門口會客室。
車間主任老王是抓生產的,今天一早上班聽大組長說昨晚許吉名無故曠工,正憋著一肚子氣,準備下午跟工會組長上門去家訪,沒想到許吉名的父母親卻找到廠里來,他琢磨著,十有八九許吉名出什么事了。
車間主任老王首先作了自我介紹,然后劈口問道:“昨晚許吉名怎么沒來上班?”
“怎么,她真的沒來上班?”許吉名的母親愣住了。
“是啊,我們也感到奇怪,這可是從來沒有過的事。”老王心直口快,“她在車間工作幾年,向來都是遵守廠紀廠規的。”
“我女兒昨晚明明說她是去上班的嘛。”許吉名的父親疑惑不解,“昨晚一夜未歸,她會到哪里去呢?”
“我女兒從小膽子就很小,她每次外出從來都跟大人打招呼,哪怕外出一二個小時也關照一聲,可昨天一夜未歸,真是急死人。”許吉名的母親嘮叨著,“要真是發生了什么意外,那可怎么辦唷。”“
你們先別著急,再冷靜地想一想她會到哪兒去。”老王一面安慰他們,一面又說:“現在看來,許吉名確實是離開了家里,但并沒有到廠里來上班。”
“是這樣的。”
“你們有沒有跟孩子發生過口角?”
“沒有,從來沒有。”
“那么,她離開家后有沒有可能半路上碰到親朋好友,跟著人家走了呢?”
“不會的,孩子沒那么大膽,也從來沒有發生過這種事,何況半夜三更的。”
“沒有發生過的并不等于不會發生。”
“王主任,這是不可能的事。”
“要知道,有些事是意想不到的。”
“那孩子早上也該往家里掛個電話啊。”
“當然,凡事都該往好處想想。”
“我看一定是兇多吉少。”
“你們不妨到親喊家去找找,我回車間再去問問跟她要好的小姐妹,看看她們會不會提供些線索,總而言之要盡快地找到你女兒。”
“那就拜托王主任了。”
“不用客氣,找不到許吉名,我們也是有責任的。”
“唉,但愿到孩子能平安無事。”
碰到這樣熱情的領導人,許吉名的父母親思想上多少有了點慰藉。特別是車間王主任在談話中夸獎許吉名是挺不錯的姑娘,在車間工作表現積極,人緣好,又愛學習,在車間這么些年沒有發現有什么問題,他們聽了,心里都挺高興的。可這種高興卻只是一剎那的功夫。當他們跟車間王主任分手后,心里不免又焦急起來。
在生活中,正是由于孩子有了這么許多的優點,所以他們對孩子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并沒有過多的注意,以至在女兒去向不明后,他們被攪得心神不寧。他們感到意外,不可思議,感到震驚,又無法理解。他們都覺得平時的這種“愛孩子”現在似乎變成了“害孩子”。
一路上,他們就這么默默地想著。
許吉名父母的擔心并非是多余的,而且一種恐怖感越來越沉重地壓在了他們的心頭。四天來,他們跑遍了上海的所有親戚家,得到的回答只是重復著一句話:“沒來過人。”
車間王主任帶來的消息幾乎使他們感到絕望。車間里凡是跟許吉名要好的小姐妹都說不清許吉名的下落。
父母的心幾乎要破碎了,他們不得不把事情朝壞處想。最終,他們想到女兒會不會被人殺害了。
所有認識他們的人都這么認為。
有人提醒他們:是不是到防空洞去看看。防空洞是“備戰備荒”,“深挖洞、廣積糧”的產物,它的入口處在小學電化室里,許吉名的母親原先是這所小學的教師,全家就居住在學校南面的宿舍樓里,小學大門是他們進出的必經之路。
為了打開防空洞,為了證實那可怕的一幕不至于發生在防空洞里,9月29日下午,許吉名的父母親找到了街道防辦,要求派人對電化室下的防空洞進行搜索。
一切善良的人們總是通情達理的。防辦的領導聽了許吉名父母提出的要求,非常同情他們,而且立即派人前往防空洞。
一切正像人們所料想的那樣,悲劇終于發生在防空洞里:在防空洞膝蓋深的積水中,一具女尸合撲在水中,上面還壓著幾塊磚頭,經辨認,死者就是許吉名。
目睹死者的慘狀,母親當場昏倒了,她毫無思想準備,仿佛一顆跳動的心一下子被狼咬住了。
死者的父親死活要沖進去把尸體撈上來,但被人攔住了。
現場被來人嚴密地保護起來。
死者許吉名,女,23歲。
一棵含苞欲放的鮮花被人摧折了。
死者面目扭曲變形,完全失去了本來的模樣。
接到報案的刑警們火速趕到了現場。當刑警的知道,與殺人犯打交道,一分一秒對他們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
許吉名究竟是自殺還是他殺?
現場勘查正在緊張地進行著。
一代名探端木宏峪幾乎是與刑警們同時到達現場的。他在治安處當副處長,具體分管刑偵工作。自從恢復工作和提拔到處領導崗位后,他如虎添翼,渾身有使不完的勁。他常對自己的部下說,我端木宏峪能有今天,全靠黨的好領導,全靠黨的政策英明。如果我在刑偵崗位上作出了點貢獻,首先應該歸功于黨對我的長期教育和給我一個又一個實踐的機會。端木宏峪說的是心里話,因為他有了這種體驗。熬過長夜的人更熱愛光明,歷盡艱辛的人更熱愛生活。
端木宏峪親臨處理過五花八門的兇殺案,長時間與罪犯打交道使他積累了豐富的偵破經驗,而這種偵破經驗主要來自于實踐。
每當發生一起大案,端木宏峪是必到現場的。
端木宏峪很清楚地知道,眼下這起案子不能算是十分棘手,因為一個如花似玉的姑娘絕不會跑到防空洞里去自殺,他是這么認為的,當然這種認為并不是沒有根據。
然而,這起案子一開始就發生了意見分歧。
法醫在勘查完現場后,認定是自殺。理由很簡單:死者全身沒有外傷。
在現場,距死者15公尺的地方,發現死者的一條長褲,一雙襪子、一雙黑色女皮鞋和一只帶飯搪瓷杯。
初看上去,死者自殺像是有準備的。
但事情的真相經常被假象籠罩著。
端木宏峪對現場勘查得非常仔細,雖然他很尊重技術人員的意見,但職業的習慣卻使他每時每刻都保持著警覺。這種警覺曾使他得到過不少意外的收獲,他首先提出的懷疑是如果許吉名自己走下防空洞自殺,防空洞的蓋子由誰來蓋?如果是她自己蓋的,那么蓋子上的課桌椅又由誰來擺上去?據死者的父母講,許吉名曾戴著一只百浪多手表,難道許吉名把手表扔了再自殺?……
種種疑點和法醫的結論有矛盾,一時困擾著端木宏峪。
刑警離開懷疑就很難談得上破案。就像勘查一個現場,要確定案情性質,盡快制定偵破方案往往要經過一次次針鋒相對的爭論。刑警們在偵破一起案件中常常會發生“舌戰”,其實不少刑警在偵破案件中各執己見,誰也不買誰的賬,一旦案件偵破了,真相被揭露,迷霧被撥開,彼此之間才心服口服。
在案情分析會上,法醫強調許吉名是自殺。
要想使端木宏峪改變看法也很難。他權衡輕重,胸有成竹地說:“這個案子肯定是他殺,找到蓋蓋子的人就是兇手!”
端木宏峪認為刑事偵查員當在案件中出現技術工作與偵查工作發生矛盾時,要敢于向技偵人員樹立對立面,當然,主要看誰的理由充分來作出決定。明朗的案子不需爭論,看法也會取得一致。往往碰到那些表面看上去很簡單,其實背后充滿撲朔迷離的案情,一定要防止技術判斷上出偏差。當然在眾多的案件中,技術上出一點毛病總是難免的。與技術工作樹立對立面首先自己要有把握,自己要懂得技術,不然,不懂裝懂帶來的損失和危害會更大。
端木宏峪在破案中常常憑著感覺來判斷案子,但感覺需要經過鐵鑄一般的事實印證。在端木宏峪部下那些富有偵破經驗的刑警們的徹夜不眠的努力下,案子變得越來越明朗化了:
1、找不到許吉名自殺的動機。
據許吉名的父母介紹,死者生前天真活潑,沒有任何跡象表明她是自殺。又據車間領導和同事們反映,許吉名在廠里從不跟男性多接觸,但跟同組的小姊妹無話不談,她對生活充滿著希望。顯然,判定許吉明自殺沒有根據。
2、許吉名隨身攜帶的東西不翼而飛。
據許吉名的母親提供,許吉名在離家時手上戴著一只百浪多手表,身上背著一只女式拎包,拎包的皮夾里有二十元左右的鈔票,而勘查現場時這些東西都沒有發現,如果她自殺,這些東西應該遺留在現場。顯然,許吉名是被人殺害后,隨身攜帶的東西遭到搶劫。
3、死者是兇手的熟人。
許吉名是在9月22日晚11點以后離家的,她死在防空洞里,防空洞又在學校里,說明當夜許吉名并沒有離開學校,因此兇手應是學校內部人員。(當然應該排除許吉名是死在校外,然后由兇手拉著尸體一路上進入電化教室,把死人扔在防空洞里,除非殺人者是瘋子,否則是絕不可能的,就是瘋子,在他抬尸過程中也會被人發現的)。
排除外來人作案和許吉名在校外被人弄死后移尸至防空洞的可能后,偵查的范圍縮小到學校教職員工身上,據查,22日晚上除門衛當班外還有兩個教師值理。但兩個教師值班到9點同時睡在值班室。這樣,兩個教師作案的可能性很小了,剩下的是門衛吳四平,他有沒有作案的可能呢?
4、吳四平有重大嫌疑。
據調查,吳四平,男,24歲,頂替母親在校當門衛。平時不安心本職工作,有人反映他生活作風有問題。在許吉名被害后心神不定,情緒反常。但在沒有掌握證據之前,吳四平僅僅是重大嫌疑對象而已。
但隨著調查向縱深發展,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端木宏峪的分析判斷是正確的。
吳四平確實是殺人兇手。
一天,兩個刑警找吳四平談話:“最近你們學校發生的事你知道嗎?”
“知道的。”
“什么事?”
“許吉名被人殺了。”
“你是怎么知道的?”
“聽人說的。”
“你是幾號知道的?”
“我是29號晚上來接班時知道的。”
“誰告訴你的?”
“學校馬老師,他問我22號晚上值班有沒有外人來學校,我說沒有人來過。”
“還說什么?”
“就這些。”
“22號你上夜班,確實沒有外人來過學校?”
“沒有,真的沒有。”
“你要向我們如實反映情況,不能說假話。”
“這我知道。”
“許吉名你認不認識她?”
“認識的,但從不說話。”
“22號晚上你有沒有看到許吉名去上班?”
“我看她出去的。”
“幾點鐘?”
“這……我記不起來了。”
“大概幾點鐘?”
“大概是10點多鐘吧。”
“你說的都是實話?”
“是實話。”
這是刑警第一次找吳四平談話的內容。
在調查過程中,刑警常常陷入這樣的困境:在案子沒有眉目之前,明明知道對調查的對象有懷疑,甚至就是這個對象殺了人,但沒有足夠的證據又不好抓人,而且談話的內容又不宜過多,說話的口氣又不能生硬,要防止打草驚蛇,它確實是一門藝術!
盡管如此,吳四平還是逃跑了。這是他恐懼心理所造成的。
吳四平的逃跑,倒使案情變得簡單化了。
仿佛一切都在端木宏峪的料想之中。他馬上組織人馬進行追蹤。
茫茫人海,要追蹤兇手往往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刑警必須付出代價。但有時候又往往是輕而易舉的事,任何事物總是相輔相成的。愚蠢的罪犯往往會碰個魚死網破,而聰明的罪犯則往往會自投羅網。
當吳四平逃跑后的第二天,學校一位老師收到了吳四平的一封來信,信中承認許吉名是他殺害的,他表示愿意坦白交代。但刑警們耐心地等待了兩天不見吳四平前來投案自首。
罪犯丑惡的心理常常是瞬息萬變的。
10月2日,根據群眾的舉報,在中山公園附近,刑警們擒獲了吳四平。當場從他身上抄出了死者的百浪多手表,手表的指針在走動著,然而,殺人犯吳四平的生命已經走到了終點。
殺人犯吳四平是這樣交代的:9月22日晚11時左右,我見許吉名一人走到校門口,即撲上去先將她打昏,接著把許拖進學校內卡死,然后侮辱了尸體,并取下她的手表和拎包,然后又翻窗進入電化室,打開防空洞蓋,將尸體拖進防空洞,上面壓上一些磚頭,干完這一切,我蓋上防空洞蓋子、就回到了門衛室。我想誰也不會想到防空洞的……
殺人犯說不清自己究竟為什么要殺死許吉名。他說殺人念頭是一剎那勾起的。
不久后,吳四平依法執行死刑,一個丑惡的靈魂在地球上消失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