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盟政治的本質,不是守望相助,而是借勢牽制。”
最近,全球博弈悄然換了劇本。
中美、俄烏?固然是主線。
但有一匹“黑馬”,正在以極不尋常的方式沖進棋局中心——
日本。
據環球網報道,近期日本與歐盟突然簽署一份安全合作協議。
表面看,是所謂“戰略協作”框架;
但細讀內容,令人驚出一身冷汗:
聯合海軍巡航、太空安全聯動、網絡防御共享、軍工合作鋪路。
這不是和平計劃,這是實打實的——軍事結盟雛形。
日本外務大臣巖屋毅的原話是:“增強威懾力”。
這不是說給國內聽的,這是——對中國喊話。
要知道,日本過去幾十年,始終戴著“和平憲法”的緊箍咒。
可現在,它主動伸手去摸刀。
從“和平鴿”到“戰斗機”,這變化,不是輕描淡寫的“戰略轉型”四個字就能糊過去的。
而歐盟這邊的態度,更耐人尋味。
名義上,是響應“印太安全挑戰”;
實際上,是跟著美國節拍,跳了一段“影子舞”。
你看內容設計,幾乎是對“美日印澳四邊機制”的平移;
你看講話表述,連“威懾”“自由海域”“共通威脅”這些術語都如出一轍。
像極了美軍說話時,歐盟低頭記筆記的樣子。
那這合作是為誰服務?
不是為亞洲安全,也不是為歐洲存在感,
而是——為美國提供外圍加壓平臺。
說白了,就是美國“拉幫結派”的又一棋子,
這招叫“借歐制中,繞亞壓俄”。
更諷刺的是,歐盟此時自己都焦頭爛額:
俄烏沖突未平,德法政壇失衡,能源危機陰影未退,社會運動此起彼伏。
結果,這時候它不修內墻,反倒跑到亞太點燈。
這哪是什么“戰略遠見”?
這叫“遠交近攻”的無能轉移術。
日本呢?更像個“主動請戰”的角色。
過去受制于美國管控,如今趁著印太局勢緊繃,主動貼近歐盟,
本質是:用外部勢力給自己松綁。
看上去在擴張合作,
其實在試圖洗脫戰后限制,朝“正常國家”邁進一步。
他們想告訴世界:“我們不是附庸,我們是棋手。”
但從現在這套動作來看,更像是——換個新主人而已。
面對這一串串操作,中國沒有沉默。
外交部第一時間表態:“日本不要火上澆油”,
“歷史教訓不容遺忘”,
“任何挑釁中國主權的舉動,必將承擔后果”。
這不是口水仗,這是明牌。
俄羅斯也在動。
普京在一場外交辯論上反諷:“我們對日本做錯了什么?”
一句話,聽著像調侃,實則傳遞了重要信息:
俄羅斯不會站在旁邊看熱鬧。
如果亞太成為美日歐三方聯動的新焦點,俄方不會保持中立。
你布陣,我拆招。你圍堵,我策反。
這就是大國博弈的底層邏輯。
最有趣的,還是歐美內部的“自相矛盾”。
歐盟口口聲聲說“全球安全合作”,
卻不愿承擔更多烏克蘭戰后重建責任。
它說支持印太平衡,
卻在中企進入非洲港口時高呼“安全威脅”。
到底誰才是不安定的制造者?
更有評論直言:“歐盟正在成為美國的外交影子。”
你以為你在博弈,其實你只是別人棋盤上的一次遠程操控。
而日本呢?
這不是找回雄風,這是走回老路。
歷史的灰,不能當現在的粉。
這一次,中國不是旁觀者。
面對日歐合圍態勢,
我們有三個“不會”——
不會退讓、不會模糊紅線、不會讓歷史悲劇重演。
你可以“聯手”,我們就“聯防”。
你可以“演練”,我們就“布陣”。
但請記住:
亞太和平,不是靠威懾堆出來的,而是靠信任養出來的。
中國會堅守,也會反擊。
說到底,這世界不是靠“聲明”管事,
是靠實力坐鎮。
你可以演戲,但觀眾不會一直買單。
你可以出牌,但得承擔翻車的代價。
這盤棋,剛剛開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