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還是沒忍住?印海軍正式參戰,對巴突襲開始,鷹擊12隨時出戰
5月9日凌晨,印度海軍突然對巴基斯坦沿海目標發動突襲,維克蘭特號航母率領的戰斗群高調出擊,試圖為空軍在邊境空戰中的慘敗挽回顏面。然而,巴基斯坦軍方迅速回應:鷹擊-12超音速反艦導彈已進入戰備狀態,印度海軍的“復仇行動”可能演變為新一輪的“送人頭”表演。這場南亞次大陸的軍事博弈,正從空中蔓延到海上。
空軍折戟催生海軍豪賭:印度為何急于“找回場子”?
此次印度海軍的行動,本質上是空軍失利后的戰略轉移。5月6日深夜,印度空軍出動多架戰機試圖突襲巴基斯坦,卻遭遇殲-10CE與霹靂-15E導彈的精準打擊,不僅損失5架戰機和1架無人機,更令法國“陣風”戰斗機神話破滅。這款被印度寄予厚望、單價2.4億美元的“四代半標桿”,在實戰中被中國出口型裝備一招擊落,直接打臉印度“以陣風對抗殲-20”的幻想。
更令印度難堪的是,殲-10CE在中國空軍序列中僅是“二線角色”,其閹割版導彈仍能秒殺陣風,暴露出印度空軍體系化作戰能力的致命短板。或許正是這種恥辱,迫使印度將賭注壓向海軍——畢竟,印度海軍坐擁雙航母編隊,紙面實力對巴基斯坦呈碾壓之勢。
航母編隊高調出擊:印度海軍的“復仇”底氣何在?
印度此次派出的航母戰斗群堪稱“豪華陣容”:維克蘭特號航母搭載米格-29K艦載機,配屬加爾各答級驅逐艦、什瓦里克級護衛艦及基洛級潛艇,儼然一副“南亞霸主”姿態。印度媒體更是高調宣稱,此舉旨在“徹底摧毀巴基斯坦沿海防御體系”。
然而,紙面優勢能否轉化為實戰勝利?回顧歷史,印度海軍并非沒有“翻車”先例:2019年印巴空戰后,印度曾試圖以海軍封鎖巴基斯坦港口,最終因巴方潛艇潛伏而草草收場。更關鍵的是,巴基斯坦海軍雖規模不及印度,卻手握“不對稱作戰王牌”——中國制造的鷹擊-12A反艦導彈。
鷹擊-12:巴基斯坦的“海戰規則改變者”
鷹擊-12A的登場,徹底顛覆了印度海軍的算盤。這款導彈以4馬赫速度突防,射程達500公里(外貿版雖標注290公里,但巴方或享“特殊待遇”),遠超印度布拉莫斯導彈的300公里射程與2.6馬赫速度。更致命的是,印度海軍主力防空導彈巴拉克-8最大射程僅70公里,面對鷹擊-12的“防區外打擊”幾乎形同虛設。
從戰術層面看,巴基斯坦無需與印度航母硬拼:只需在鷹擊-12射程內部署054AP護衛艦,即可對印度航母戰斗群構成致命威脅。這種“以小博大”的打法,恰如當年殲-10CE擊落陣風——技術代差足以抹平數量劣勢。
印度戰略困境:豪購武器能否填補體系短板?
印度此次行動折射出其軍事戰略的深層矛盾:一方面,印度斥巨資引進陣風、S-400等先進裝備,試圖通過“買買買”縮短與鄰國的差距;另一方面,其聯合作戰能力、裝備整合水平卻長期滯后。陣風被殲-10CE擊落、航母編隊懼怕鷹擊-12,恰恰暴露出印度“萬國牌”軍備的致命缺陷——再先進的武器,若缺乏體系支撐,終究是“繡花枕頭”。
反觀巴基斯坦,其軍事策略更注重“性價比”與“針對性”:用殲-10CE壓制空中威脅,以鷹擊-12構建海防屏障,輔以潛艇部隊的隱蔽威懾,形成“非對稱作戰”閉環。這種務實思路,或許正是印度最需警惕的對手優勢。
結語
印度海軍的突襲能否成功?答案或許取決于巴基斯坦鷹擊-12導彈的發射按鈕。但可以肯定的是,若印度仍沉迷于“用金錢堆砌軍力”,而非正視體系化作戰能力的短板,那么“送人頭”的戲碼,恐怕還會在南亞次大陸反復上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