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王小娟
編輯 | 周智宇
今年的即時零售市場本就烈火烹油,隨著阿里下場,這個賽道已然呈現出三巨頭“血拼”之勢。
5月5日,海報還沒有來得及做,餓了么就發布了卷入外賣大戰隊的戰報。當天,來自淘寶閃購的單日訂單已突破1000萬單,有39座城市的餓了么外賣訂單量,突破了歷史單日峰值。此時距離淘寶閃購業務正式上線僅6天。
很明顯,這一輪各家盯上的,不只是外賣這項利潤率并不高的苦生意。畢竟,美團的外賣業務凈利潤率為2.8%,餓了么至今尚未盈利。此時混戰,各家是希望通過外賣這一高頻剛需的業務,撬動整體的即時零售業務。
這項業務也被視為未來幾年,電商市場新的增長方向,也是阿里和京東不得不加碼的方向。畢竟,此消彼長間,傳統電商的訂單也可能會被即時零售搶去。
阿里此番入局,是一場看似攻擂實則守位的戰爭。面對電商市場的新戰事,電商巨頭們都不能輸。
阿里進場
美團與京東在即時零售市場戰得正酣,阿里也不再旁觀,躬身入局。
4月30日,餓了么正式開啟“餓補超百億”大促;同日,淘天集團旗下的即時零售業務“小時達”正式升級為“淘寶閃購”,在阿里月活4億的APP淘寶上擁有了“閃購”一級流量入口,上線全國不少城市。
奮戰幾天后,阿里曬出戰報,截至5月5日20時28分,當天單量已經超過了1000萬單。最近幾天,不少薅到羊毛的用戶在社交媒體上曬自己近乎0元搶到的奶茶和咖啡。
餓了么和淘寶閃購聯手背后,是阿里想依托電商流量和品牌優勢,繼續鞏固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消費場景。
在淘寶閃購上,除了餓了么此前就有的外賣、超市便利、買藥等,服飾百貨和手機數碼也有了更顯眼的入口。其中,手機數碼入口中,蘋果、華為、三星等附近電子產品商家均有入駐,且可以實現小時達。
其實,在此輪聯合加碼之前,阿里即時零售已經布局了數年。從2016年阿里巴巴創始人馬云提出“新零售”的概念開始,阿里就一直在探索線上線下一體化的電商形式。
無論是盒馬配送還是淘寶“小時達”等,都在那一階段衍生出來。而從2018年收購餓了么后,到2020年將天貓超市事業群升級為同城零售事業群,以本地生活為主的即時零售,也一直被阿里放在相對重要的位置。
去年以來,在即時零售上面,阿里進一步加碼。
一方面,餓了么攜手全國上萬家頭部便利店和零售品牌,共同推出了“24小時·隨便點”營銷IP。當時,全家、羅森、7-ELEVEN、美宜佳、便利蜂、十足、美好、優同便利等頭部便利店,都加入了這場即時零售的狂歡之中。另一方面,“小時達”在淘寶首頁有了一級流量入口。
加碼之后,效果也有所體現。當前,全國范圍內已有300多萬家門店開通了淘寶小時達服務,覆蓋了食品生鮮、快消、3C數碼、服飾、運動戶外等品類。
今年,餓了么還進行了一些人事調整。2月11日,餓了么董事長吳澤明通過公司全員信宣布餓了么最新組織調整:即日起,吳澤明將兼任餓了么 CEO,原 CEO 韓鎏專注分管即時物流中心,繼續向吳澤明匯報。
這一調整強調了餓了么對即時零售的加碼,也是阿里整體權力轉向少壯派的表現。當時,吳澤明在內部信中就表示,“考慮即時物流作為餓了么第二增長曲線的戰略意義持續上升”。
如今,隨著這一輪阿里的入局,互聯網大廠們的即時零售正式進入三家“血拼”狀態。
京東反擊
之所以阿里派出淘寶和餓了么聯手入局,主要是因為京東此前就開始狙擊美團了。
4月下旬,京東創始人、董事會主席劉強東出山,親自下場送外賣,和外賣員們同桌吃飯、稱兄道弟,吸引了不少騎手加入京東。一時間,劉強東成為雷軍“斷更”社交媒體之后,最活躍的企業家。
劉強東親自上陣,再加上京東此前針對商家端限時“0傭金”,給騎手繳納社保,給消費者發券等操作,京東入局外賣成為了今年互聯網最大的新鮮事。
在一系列的補貼發力之后,并憑借庫迪等咖啡茶飲的單量刺激,京東外賣日單量已經突破了1000萬單。
京東高舉高打進入外賣,被認為是一場“圍魏救趙”之舉。過去的幾年,京東在電商領域的地位有所滑落,其占據主要心智的3C市場,不少份額也被美團搶了去。
在主戰場電商方面,京東曾長期僅次于淘天,是國內電商市場的老二。但在2022年,進入性價比時代的用戶們紛紛擁抱拼多多,京東老二的位置被迅猛增長的拼多多搶去,淪為第三。
2024年,京東的地位再一次發生變化。
去年,抖音電商GMV約3.5萬億,同比增幅達30%。并且,抖音電商總裁康澤宇透露,2024年的GMV幫助抖音電商市場份額提升,已成為行業第三。這意味著,京東連第三的位置也沒有保住。
更令京東焦慮的是,長期以來,京東培養的用戶心智主要就是3C,但美團正在侵入這一核心領域,直接威脅著京東的基本盤。
4月12日,美團核心本地商業CEO王莆中透露,美團非餐飲品類即時零售日訂單量突破1800萬單。而從細分數據來看,美團在各個品類也表現不俗,2024年美團閃購3C家電訂單量接近京東全站四成,其中電腦辦公類商品訂單量已超京東全站、手機通訊類商品訂單量超過京東全站四成。
電商地位不保,核心3C被攻,京東必須有所反擊。而近期這一系列的操作,正是京東應對地位變化的直接回應。
與京東地位變化直接相關的指標便是用戶打開頻次,京東的一系列措施,正是要提高用戶的打開頻次。
長期以來,盡管京東的用戶客單價相對較高,但用戶打開頻次并不高,不僅低于月活更高的淘寶,也比不上以低價為主的拼多多、以內容電商為主的抖音以及有高頻剛需外賣引流的美團。
外賣作為高頻剛需的消費場景,是提高用戶打開頻次的好抓手,還可以直擊美團核心業務,達到圍魏救趙的目的,便成了京東的反擊武器。
同時,為了提高打開頻次,京東今年在低價頻道也有所加碼。此前,京東針對特價的京喜頻道,開啟廠貨百補計劃,扶持白牌廠家,進一步與拼多多對打,這也是提升打開頻次的具體策略。
根據QuestMobile數據,隨著京東對外賣業務的積極推進,到4月17日,京東APP日活躍用戶規模達到1.36億,較外賣上線首日增長2073萬,同時用戶打開頻次與停留時長也有所提升。這意味著,高頻打低頻不僅在美團的策略中是有效的,京東通過其提升打開頻次亦是有效的。
其實,從地位被拼多多超越之后,京東就一直在尋找新的增長點或者提升打開率。
抖音通過內容電商迅速崛起,京東在去年也曾通過劉強東的數字人,以及采銷直播等,來抓內容電商,與抖音以及淘寶直播對打,但效果比較有限。
當前,在京東的APP上,有四個一級Tab,“特價”對打的是拼多多,“首頁”這個便是京東的大盤,對打淘寶,“秒送”對打的便是美團,“新品”則是針對天貓新品等。
低價難卷,電商穩定,只有外賣似乎可以借著美團的一些積弊入手,撕開一個口子。
美團強勢
對于這一輪的戰局,如果從即時零售的角度來看,美團算是守擂者,京東和阿里則是攻擂方;但如果從電商的角度來看,美團則是把生意延伸到京東和阿里的領地,逼得另外兩家不得不出牌。
短期來看,京東憑借猛烈的攻勢,一定程度上威脅到了美團的地位。不過,身經百戰的美團,并不會任人宰割。
過去的十五年間,美團經歷了多次互聯網上激烈的燒錢大戰。
從2010年的千團大戰到2015年的外賣大戰,從2017年的共享單車大戰到2020年的社區團購大戰……每一輪互聯網你死我活的廝殺之中,美團似乎都參與了,并且都存活了下來,這直接體現了美團的戰斗力。
2010年前后,團購的創業公司數量達到5500家,各家都需要開始跑馬圈地并瓜分市場。
當時,在一眾公司中,明星還不是美團,拿到的錢有限,能出的牌也有限。彼時,頭部拉手網一共融資1.6億美元,大眾點評網融資了1.27億美元,而美團當時只融資了1200萬美元。
后來,憑借著從阿里挖來的干嘉偉,組建起了美團的地推鐵軍,從低線城市逆勢而上,完成對市場的提前占據,在千團大戰中成為取勝者。
此后,其一路狂飆,占據了外賣市場的大部分份額。
至今,美團培養了成熟的用戶習慣,擁有龐大的商家、用戶和騎手數量(年活躍騎手 700 萬,年活躍商戶近 1500 萬),日均約7000萬外賣訂單的配送網絡,這讓美團的履約能力在行業處于頭部水平,也讓美團成為用戶最高頻打開的APP之一,僅次于社交媒體。
拿下外賣之后,美團致力于將外賣方面積累的能力快速遷移,其將觸角從送外賣延伸到送萬物,逐步進入閃購等配送業務,還順便進入網約車、共享單車、酒店民宿、機票等業務,搶OTA平臺的生意。
在這些方面都能獲得一席之地,也是因為美團擅長做苦生意,不僅可以長期燒錢補貼,還可以吃苦去一家一家地地推。
美團在布局即時零售時,策略也和京東有所不同。京東在即時零售方面主要依靠于商家的合作;而美團連接商家的同時,也在布局閃電倉。
美團內部人士表示,到今年,美團在全國各地布局了超3萬個大大小小的閃電倉。這些閃電倉像毛細血管一樣,提升了美團在供給端的能力。從閃電倉的品類來看,這些閃電倉的SKU高達6000多個。今年,美團閃購還計劃將拓展數碼家電品牌開設閃電倉。
這些基礎設施的建設,進一步提升了美團的履約能力以及在即時零售領域的話語權。通過利潤較高的即時零售與團購等,美團提升了整體的利潤率,形成了穩固的核心本地生活商業模式。
從美團2024年的財報來看,美團的基本盤非常穩固。2024年,其營業收入和凈利潤持續走高,其中營收同比增長22%至3376億元,凈利潤同比增長158.4%至358億元。
并且,在2024年,美團的年交易用戶數、年活躍商戶數、年交易用戶的年均消費頻次均創下歷史新高。分業務來看,核心本地商業的營收增長21%至2502億元;新業務經營虧損收窄至73億元,但相較2023年虧損的近202億元,已經大幅收窄64%。
京東的攻勢,長期來看,還是難以動搖美團的位置。不過,京東的加入,可以讓美團的成本增加,倒逼美團等做出改變,或許外賣行業有望發生一些變化。
格局生變
毫無疑問,這一輪的外賣大戰,本質上就是各家對于即時零售市場話語權的角逐。
對于京東和阿里而言,如果此時不加入即時零售的大戰當中,電商份額也會被即時零售玩家搶去。
不過,即時零售作為更快的電商履約形式,已然成為這幾家電商平臺的必爭之地。
在過去的數年,電商行業一直就多、快、好、省進行無限的競爭,每家都希望在這些維度上,能搶占到更多的標簽。如今,即時零售可以以送外賣的速度送萬物,可以讓用戶的消費幾乎沒有冷靜期,退貨率也更低,自然成為巨頭們探索電商未來形態方向之一。
尤其是從美團的成績單中可以看到,即時零售的實現,不一定是此前阿里走的線上線下聯動,通過線下依靠連鎖大商超,線上配送的方式,搶占傳統零售的份額。
美團的閃電倉沒有線下,線上的配送的范圍包含酒水、寵物、美妝、成人用品等,單量和品類都在增加,直接搶占的是原本屬于傳統電商的份額。
并且,隨著即時零售本身市場的擴大,在各電商平臺都在布局之時,連鎖品牌們也注意到了這些機會。比如,迪卡儂、名創優品、海瀾之家等品牌,也和這些平臺合作,致力于以最快的速度將貨物送到消費者的手中。
傳統電商在當前已然成為基礎設施,增長早已非常疲軟。而即時零售卻是少數還在爆發式增長的生意,各家都將其視作未來增長點。
招商證券的分析師丁浙川認為,未來伴隨即時零售品類從生鮮/餐飲/日用百貨進一步向3C 美妝服飾等類目延伸,高客單價商品滲透率進一步提升,以及物流配送時效和服務體驗的持續改善,行業有望維持高速增長,因此看好即時零售行業的成長空間。
同時,商務部的數據顯示,當前市場規模突破1.5萬億元,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6%,用戶日均打開頻次提升1.8次。而這一市場還在擴大。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發布的報告顯示,2030年,預計我國即時零售市場規模將超2萬億元。
有行業人士表示,與傳統零售相比,即時零售的模式更容易形成壁壘,競爭者難以復制。雖然前期需要較大的投入,以及盈利周期較長,但一旦形成規模化,將具有更好的用戶黏性,市場份額更加穩定,盈利能力也會隨著訂單量提升而越來越強。
這也讓在低價中鏖戰幾年,利潤率受到影響的電商行業,看到了新的機會。
這一場即時零售之戰才拉開序幕,在奶茶撐起的單量之外,各家的勝負還尚需進一步觀察。未來,主要的競爭點還在于各家的商家資源、騎手儲備、點位建設能力等。
對于各家格局,交銀國際分析師認為,美團憑借高頻場景與分布式網絡,最可能成為“默認操作系統”;京東需證明供應鏈遷移能力;阿里則面臨生態整合的生死考驗,它需用一場勝仗重獲資本信任。
不過,也有行業人士認為,幾家強勢的對手遇在一起,未來很可能各家憑借優勢,搶占其中一個標簽,比如京東繼續堅持品質,美團則是高頻剛需,阿里則是生態協同。
此前,京東CEO許冉表示,外賣是一個大市場,容得下多個玩家。但過去的經驗證明,外賣容下的玩家比較有限。
如今,故事才剛剛啟幕,尚未分出勝負,就看各家能不能在即時零售這一市場找到各自的容身之地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