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讀者朋友,我最近準備啟動一個業務,與律師相關的,有讀者是律師的,請與我聯系,有驚喜。
兩個微信可聯絡:guyuan9800, Glinda989,先加上,這兩天拉群給驚喜。由于沒有時間一個一個聊,晚上會拉群,明天晚上一起聊。
在中國,有一個特殊的現象,那就是吃市場的飯,砸市場的鍋。 幾家大公司外賣大戰,打得如火如荼,但人們對外賣市場的看法,卻大部分是錯誤的,他們要么痛罵某公司,要么痛罵外賣質量,要么同情騎手辛苦,罵大公司壓榨。 他們全然不知,中國的外賣市場,是全世界最發達的市場,是中國市場經濟的偉大成就。 你以為全世界人民都像中國人一樣,動動手指就能點外賣? 我要告訴你一個事實,其實這只是中國人的特殊待遇!在地球上大多數國家,外賣依然是一種貨真價實的奢侈消費!
米塞斯那句話說得多好:"一切奢侈品最初都是少數富人的奢侈品。經過或長或短的時間后,它們就成為所有人都認為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了。"
這句話放在中國的外賣市場簡直太應景了,但放眼全球,外賣服務的"奢侈屬性"卻依然根深蒂固!
什么才是"奢侈"的真相?不是珍饈美味,是對他人時間的獨占購買權!
奢侈的本質是什么?不是高檔食材,不是精美包裝,而是"讓別人伺候自己"的特權!
想想看,從人類幾千年歷史來看,有多少人能夠完全讓別人為自己做飯、送到家門口?那都是王公貴族、達官顯貴才能享受的待遇!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燒飯做菜本來就是普通人的日常勞動!
誰能把這些日常勞動全部交給別人代勞?
在古代,只有那些能夠用金錢購買他人時間的特權階層!
因此,從經濟學的角度看,外賣的核心價值在于:通過花錢買斷了他人的時間、勞動和專業技能,讓自己徹底解放。
這種對他人服務時間的購買權,在歷史上一直是奢侈的代名詞,今天,在中國以外的世界,也不例外。
來看看數據對比:
2023年全球在線外賣市場規模約3760億美元。好大的數字?別高興太早!這個市場的75%高度集中在中國、美國、歐盟核心國家、英國和日本等少數幾個國家!
我給你曬曬各國的數據,看完你就明白差距有多大:
地區
人均年訂單量
普及率
中國
36-48單
56%
美國
12-18單
42%
印度
2-4單
22.5%
尼日利亞
不足1單
5%
肯尼亞
不足1單
9%
看到了嗎?中國人均一年能點36到48單外賣,而尼日利亞和肯尼亞的人均訂單量連1單都不到!
我們先來看發達國家。
你以為美國、英國這些發達國家的外賣市場很成熟?很普及?錯了!即使在這些高收入國家,外賣也依然帶著鮮明的"高端消費"標簽!
美國外賣為什么沒成為剛需?因為貴!
在美國,一份20美元的餐品,加上配送費、服務費和15-20%的小費,最終花費可能達到28-35美元。
來看幾個真實例子:
一位普通美國人在芝加哥每周工作40小時,時薪15美元。對于他們來說,難道喜歡做飯嗎?但一次訂餐要達到30美元左右,相當于兩個多小時的工資!訂兩次,吃飯就得花掉一半的收入,還有休息日沒工資的時候呢?
這些工薪族,一個月最多點幾次,那還是在發薪日后才敢奢侈一把。
在紐約,叫一份像樣的外賣至少要30美元,再加上小費至少35美元。
很多學生宿舍都要合伙起來點一次大披薩。
獨自點外賣?學生們消費不起。
在英國,英國人點外賣要比在餐廳吃貴24%!
這對于日薪134英鎊的普通人來說,一頓20-25英鎊的外賣就占了日收入的15%-18.6%。
倫敦一項調查發現,高達78%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將外賣視為"特殊場合的享受"而非日常飲食選擇。
很多倫敦人只在周五或特殊慶祝日才點外賣,平時下班再累也得自己做飯。一個月點外賣超過四次,我會覺得自己特別奢侈。"
我算了一下我公司普通文員的時薪,大概27元每小時,如果愿意節省,吃差一點的拼好飯,一小時的收入可以點兩份外賣。
日本的外賣雖然包裝精美,但2000日元的價格相當于普通職員日薪的11.4%。
東京一項街頭采訪顯示,僅有約23%的上班族每周點外賣超過一次。
所以,即使在這些富裕國家,外賣也只是一種"便利型消費升級",而非我們中國人那樣的"高頻日常剛需"!
有人就要說了,外賣發達國家的民眾消費不起,是因為他們人工貴,配送費和小費太高了,真是這樣嗎?
那我們就來看窮國。
如果說發達國家的外賣還算"普通人的偶爾享受",那么在非洲,外賣簡直就是 不折不扣的精英特權! 在肯尼亞,外賣=階層象征。
肯尼亞月均收入約170美元,一份外賣6-15美元,占月收入的3.6%-9%。送餐時間通常在45-90分鐘。
內羅畢大學的一項調查顯示,在該市點外賣的人群中,超過85%擁有大學學歷,83%在跨國公司或政府部門工作,月收入至少是全國平均水平的3倍。
在肯尼亞最大貧民窟基貝拉,普通人連飯都吃不飽,哪來的錢點外賣?
在尼日利亞,一單外賣≈月收入1/4
尼日利亞平均月收入只有77美元,而一份普通外賣訂單價格在6.5至17.5美元之間。這意味著什么?
一單外賣就能吃掉月收入的8.5%至23%!換成日收入比例,這個數字更是驚人!
在拉各斯,點外賣和開寶馬一樣,都是炫富的象征。
普通人一個月薪水6萬奈拉(約132美元),點一次外賣要花5000-8000奈拉(約11-17.5美元)。
你說普通人會經常點嗎?"
甚至在拉各斯的富人區Ikoyi,當地一家餐廳經理也證實:"90%的外賣訂單來自跨國公司高管、外國外交人員或石油公司高層。普通尼日利亞人?他們連我們的APP都不會安裝。"
尼日利亞主要外賣平臺Jumia Food的內部數據顯示,拉各斯的外賣用戶中,高達67%住在三個最富有的社區,而這三個社區的人口僅占城市總人口的4.8%。這還需要更多證據嗎?
南非:隔離的消費市場
南非雖然被視為非洲最成熟的外賣市場,但其階層區隔依然十分明顯。官方數據顯示,南非前10%的高收入人群貢獻了全國外賣訂單的65%以上!
南非第一大外賣平臺Mr. D Food的數據顯示,約翰內斯堡的外賣訂單中,83%來自三個高檔區域:Sandton、Rosebank和Melrose,而這三個區域僅占城市人口的7%。
拉丁美洲的外賣市場數據看起來還不錯,但深入挖掘后,你會發現觸目驚心的真相!
巴西:76%的訂單來自最富有的30%人群
巴西最低月工資約264美元,一份普通外賣7-15美元,占最低月工資的2.7%-5.7%。但更震驚的是:76%的外賣訂單都來自收入最高的30%人群!其他70%的人連外賣APP都很少打開!
在里約熱內盧,研究人員在社區Rocinha(拉美最大貧民窟之一)進行的調查顯示,在500名受訪者中,只有7人在過去三個月內使用過外賣服務。而在富人區Leblon,這一比例高達92%。
甚至有巴西社會學家說:"在巴西,外賣APP是一種階級分層的數字化延伸,是貧富差距的新表現形式。"
墨西哥社會學家的一項研究揭示了當地外賣消費的極端不平等:該國最富有的15%家庭貢獻了58%的外賣支出!
墨西哥城的調查顯示,政府公布的"外賣普及率24%"這個數字極具誤導性。在富裕區域Polanco,這一比例高達67%;而在平民區Iztapalapa,這一比例僅為5%,且多數是小商店或微型企業的訂單,而非個人消費。
墨西哥外賣平臺Rappi的前市場總監甚至承認:"我們的目標用戶就是月收入2500美元以上的人群,這僅占墨西哥人口的7%。我們并不關心其他93%的人,坦白說,他們負擔不起我們的服務。"
印度,這個全球人口第一大國,其外賣市場典型地體現了"二元社會"的特征。 班加羅爾被稱為"印度硅谷",這里的IT行業高薪人士創造了外賣奇跡。
在IT園區,幾乎每個公司午餐時間都會有數十名外賣騎手在大廳等候。當地IT公司Infosys的程序員Rahul說:"我們整個部門20多人,幾乎天天點外賣。我們月薪6-10萬盧比(約720-1200美元),一頓外賣300-400盧比(約3.6-4.8美元)完全負擔得起。"
Zomato平臺的數據顯示,班加羅爾特定IT園區的客戶平均每月點外賣次數高達18-22次,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但就在距離這些光鮮的IT園區僅3公里的貧民窟Kundalahalli,記者走訪了30戶家庭,沒有一戶人家在過去一年中點過外賣!
"我們一家五口人,月收入才15000盧比(約180美元),一份外賣就要300盧比,這相當于我一天的工資!"
當地建筑工人Ganesh說,"我們連電飯煲都買不起,更別說用智能手機點外賣了。"
孟買:同一城市,不同星球
在印度金融中心孟買,外賣服務的階級分化更加明顯。
孟買一項調查顯示,在高端住宅區Powai,88%的家庭每周至少點一次外賣;而在貧民窟Dharavi(亞洲最大的貧民窟之一),這一比例僅為0.6%!
在印尼首都雅加達,外賣摩托車隨處可見,看似繁榮。但數據顯示,雅加達一個城市的訂單量占全國總量的43%!
雅加達南部富人區的白領Aditya說:"我一周點5-6次外賣,每次25,000-50,000盧比(約1.6-3.2美元),對我來說很便宜。"
但在雅加達之外,基本沒有外賣服務。即使有,一份菜的價格加上運費,幾乎等于普通一整天的工資。普通人根本消費不起。
GoFood的市場數據顯示,印尼約70%的外賣訂單來自全國總人口不到5%的高收入群體。
菲律賓首都馬尼拉的外賣市場高度集中在高端區域。
該國最大外賣平臺Foodpanda的熱力圖顯示,馬尼拉的外賣訂單有極端的地理集中度:82%的訂單來自BGC(Bonifacio Global City)、馬卡蒂和阿拉邦等富人區,這些區域僅占大馬尼拉區人口的13.5%。
普通的菲律賓人月收入約160美元,一份外賣起碼要200-300比索,一個月點一次外賣,就等于兩天的工資沒了!"
好了,總結一下,在全球大部分國家,外賣就是奢侈品,需求彈性極高。
2020年疫情和2022-2023年通脹期間的數據是最好的證明:
南美外賣平臺活躍用戶在通脹期減少了7%-18%
印度數據顯示,收入減少10%導致外賣消費減少約23%
非洲市場在經濟震蕩期,外賣訂單減少比例高達35%
這些高彈性特征,完全符合經濟學中"奢侈品"的定義!
而在中國,三四線城市外賣滲透率依然保持在30%以上,縣城也有相當規模的外賣市場,這在全球絕無僅有!
那問題來了,為什么中國人卻點得起外賣呢?可以說,在中國,吃外賣,根本不是什么高消費,而是無數所謂“最底層”民眾隨意可以消費的東西?
甚至有很多老人、保守主義者、食品安全愛好者們,還天天說,堅決不吃。
中國的外賣價格令人難以置信地低廉:10-35元人民幣一餐,配送費只有2-6元! 哪怕那些天天說自己月薪三千的人,一份20元的外賣只占城鎮居民日均收入的20%,對一二線城市白領更是低至4%-8%。這比美國、英國甚至印度都低得多! 如果去拼好飯,大部分是10塊左右,即使月薪三千的人,也可以輕松消費,只占日收入的10%。
從寫字樓到普通住宅區,從高檔小區到城中村,各種人都點外賣。寫字樓白領點,街邊小店的店員也點,工地上的建筑工人同樣點!"
這一奇跡背后是什么?
第一,高密度的城市化發展
中國這四十年歷經了高速城市化,人口密度非常高,中國的一二線城市人口密度全球領先,騎手10分鐘內可以覆蓋數萬人口,規模效應驚人。
上海中心城區人口密度超過每平方公里2萬人,而孟買雖然總密度也高,但其富人區和貧民區涇渭分明,無法形成規模效應。
第二,互聯網和支付基礎設施全球領先!
中國的移動支付普及率和便捷程度位居世界第一,大幅降低了交易成本。而這個普及率,是全球資本投入中國互聯網企業帶來的。
是因為更為寬松的營商環境,吸引了全球資本的投資。沒有這些基礎設施,不可能有這么發達的外賣互聯網市場。
不同于尼日利亞67%和埃及72%的現金支付比例,中國外賣幾乎100%線上支付,效率提升顯著。在很多發展中國家,外賣還要到付現金。
第三,大量的資本投入外賣領域
阿里和騰訊在美團和餓了么背后投入了數百億美元。
這些投資創造了中國的外賣市場,并且,構建了外賣市場的IT基礎設施,沒有這些IT基礎設施的投資,想要快速調動幾億用戶的需求和上千萬騎手的運力,是做不到的。
第四,社會分工極致深化!
市場經濟最重要的特點就是分工,每一個人都不再自給自足,生活中越來越多的事務,都外包給其他人,才叫作一個越來越發達的市場經濟社會。
中國的餐飲企業分工也在快速細化,出現了大規模的中央廚房,還有專門從事切配加工的第三方公司,送到餐廳,讓餐廳的生產效率提升。現在還出現了炒菜機產業,進一步提升效率。
即使是食材,也出現了大規模的養殖生產企業,降低了食材成本。
分工越細,成本越低,價格也越低。
我在九十年代前,不要說外賣,連餐廳都沒有進過,從未在餐廳吃過一次正餐,只是在重要日子去吃個小吃,餛飩和點心。
現在,讓一個餐廳的大廚師,給我炒個菜,送到我家來,正是我的日常生活,即使是一個連鎖大店,送一份普通餐,也僅需要三十多元。
奢侈品向必需品的轉變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需要持續的經濟增長、技術進步、基礎設施完善和社會財富積累。
在全球大多數地區,外賣的"奢侈"烙印還將持續很長時間。
記住這個道理:外賣的每一單,都是對市場經濟奇跡的見證。
當然,最后還是會有人說,這是建立是壓榨騎手的基礎上,但是要從另一個角度來計算,那就是,騎手們的收入,一個月可以點多少外賣?
便宜的外賣,便宜的拼多多,不也讓外賣騎手每月實際可得在增加嗎?事實上,大部分外賣騎手吃飯,依靠受益于便宜的餐飲,使得吃飯這件事負擔不重,而在歐美很多騎手吃不起外賣和堂食,還得回家自己做,在第三世界國家很多騎手只能啃干糧或依賴家里有人做飯。
每一個領域都便宜了,所有人的生活水平就上去了。市場經濟的特征不是名義收入的上升,而是能購買產品總數的上升。
這一切,來源于中國的改革開放,市場化進程 。而市場化進程的根基在于私有產權和對其的法治保護。
減少對各行各業的管制,讓自由市場發揮作用,保護一切市場主體包括企業和勞動者的權利,讓他們可以自由交易、自由合作,一個繁榮的世界,自然會開啟。
中國領先于其他國家的領域,大多是市場化程度更高的領域,中國人,不要生在福中不知福,吃市場的飯、砸市場的鍋,天天要求各種管制和干預,最終只會毀掉自己的美好生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