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揚子晚報
只有29歲的曹先生(化姓)由于胃不太舒服去醫院就診,原本以為多半是消化不良,配點藥吃吃就好了,沒想到在進一步檢查后,竟查出得了胃體惡性腫瘤!
檢查
檢查正常,他堅持再做一次胃鏡
5月10日,揚中市人民醫院介紹,春節前夕,曹先生就感覺腹部不適。熬到元宵節后,他在外院進行了腹部CT檢查及胃腸鏡檢查,并未發現明顯異常。但是,他依然感覺胃不太舒服,直覺告訴他再查一次才放心。在鄰居的建議下,他來到揚中市人民醫院消化內科就診,并提出想要再做一次胃鏡檢查。
消化內科主任、內鏡中心主任姚圣華通過胃鏡發現,發現曹先生的胃體大彎有一處潰瘍。憑借豐富的臨床經驗,姚圣華觀察潰瘍面時,覺得可能“并非善類”,于是果斷于病灶處取材送病理科檢驗,病理結果竟是“低粘附性癌”。
年紀輕輕,竟患胃體惡性腫瘤
“低粘附性癌”侵襲力強、惡性程度高,腫瘤細胞缺乏粘附性,容易穿透胃壁,出現腹膜播散。不幸中的萬幸是,由于年紀輕輕曹先生的堅持就診,他的疾病尚處于早期階段,這為后續治療爭取到了寶貴的機會,通過手術切除有望實現良好的治療效果。曹先生轉至胃腸疝外科接受進一步的手術治療。
胃腸疝外科團隊接診后制定了詳細的手術方案,在和患者以及家屬充分溝通后,決定為其進行“3D全腹腔鏡下胃部分切除術+腹腔淋巴結清掃術+空腸吻合術”。
胃腸疝外科團隊,在3D腹腔鏡下為患者切除了部分胃體,將周圍的淋巴結清掃干凈,進行空腸吻合。為確保手術效果,醫生還進行了術中再次胃鏡檢查。最后,通過僅2厘米的微小切口,成功將病灶取出。
整個手術過程順利,術后患者恢復良好,順利出院。
切除
有跡可循, 這些人群尤需關注“早癌”
消化內科主任、內鏡中心主任姚圣華介紹,胃癌不可怕,可怕的是發現太晚。其實,胃癌在來臨前也是有跡可循的,出現以下信號要高度警惕:
首先是上腹部不適和疼痛,很容易誤以為胃炎,但這種不適不會隨著飲食的變化而變化,表現出持續性或者漸進性加重。如果上述現象出現,就要高度警惕。其次是無誘因的短時間內體重明顯下降,同時伴隨著食欲減退、早飽感、惡心、嘔吐、泛酸,大便顏色變化等,這些也是身體發出的信號。
尤其需要警惕的是,如果上腹部不適持續加重,同時伴隨著體重下降,要及時就醫,通過胃鏡檢查排除胃癌的可能性。臨床上,胃鏡檢查,依然是腫瘤早期發現的金標準。所以當感覺到胃不舒服了,千萬不能忽視,否則很容易把小病拖成大病。
值得注意的是,與其他腫瘤一樣,胃癌也有高危人群。比如幽門螺桿菌感染者;有胃癌家族史者;長期不良飲食習慣者:包括高鹽飲食、腌制食品攝入過多;慢性胃病患者:如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息肉、胃潰瘍等;長期吸煙酗酒者。
對于高危人群,建議每兩年檢查一次胃鏡。如果發現萎縮性胃炎、息肉、潰瘍等,則建議每年復查一次胃鏡。普通人群,45-50歲以后,也建議每兩年查一次胃鏡,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通訊員 蔡鈺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萬凌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