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早已是共產中國共產黨的手下敗將,他們無處竄逃,內部的腐朽和蔣介石的統治都表示,國民黨的未來不會走的太遠,國家統一是大勢所趨。
解放戰爭后期,大局已定,許多手握重兵的國民黨將領決定起義,但他們很多人都是因為局勢,被迫起義,只是想讓自己和所帶領的部隊,能得到好的待遇,所以他們在起義之前,都會與我方進行談判。如果我黨提出的條件符合他的預期,那么他就同意起義。
像傅作義、陳明仁,他們都是與我軍進行了談判,并提出了相關的條件,才在各地起義,幫助中國共產黨完成祖國統一。這不能表示他們不愛國,不向往和平,只是在當時的情形之下,自身的安全和利益。顯得更加重要。
陶峙岳與他們不同,他是一個愛好和平的人,在國民黨軍隊期間,一直看不慣蔣介石家族那樣,奢靡的作風以及他的統治,對蔣介石挑起內戰的行為也表示不滿,他更加向往和平,所以在1948年時就與我黨方面人員進行接觸。
陶峙岳是國民黨將領中的少數人,他本可以隨很多將領一起逃回臺灣。但他并沒有,他認為只有和平才能保護祖國,這樣無休止的爭斗,只會消耗中國的戰斗力,也給了其他國家向中國撲咬的機會。
如果說傅作義,陳明仁的起義是形勢所迫。那陶峙岳的起義,就是心之所向。早在解放戰爭中期,陶峙岳就做好了選擇,不論哪一方勝出,他都不會參加戰斗,但隨著戰況的進展,陶峙岳更看清了蔣介石的真實面目,他更偏向于共產黨,所以在很久之前就與我黨人員進行接觸,并表達了自己愿意無償起義的決心。
其實陶峙岳與中國共產黨在以前就有過交集,他駐守在新疆,曾經冒著很大的風險,將國民黨關押在新疆的共產黨釋放,我等很感謝陶峙岳的深明大義,對他也很有好感。
蔣介石在東北戰場失利被驅逐后,還想進行反抗,保住他在中國其他地區的勢力,就讓陶峙岳帶領軍隊,從新疆增援。此時的陶峙岳早已看清當前的局勢,蔣介石輸掉這場戰爭是必然的結局,所以他也沒必要讓自己的部下前去送死,就拒絕加入戰爭。
為了讓新疆的和平解放更加順利,不走露風聲,陶峙岳聯合自己的親信,將蔣介石身邊的人控制住,通過分析當前局勢讓這些人知道,如今老蔣已經不再靠譜。
得到陶峙岳安全送他們出境的承諾,這些人也保證不干涉陶峙岳的行動。將身邊的隱患一個個拆除后,陶峙岳向我軍提出了一個條件,他沒有像其他起義將領一樣提出有關自己利益和地位的條件,而是想讓我軍能夠解決他手底下軍隊戰士的出路。
陶峙岳是唯一一個提出這樣條件的國民黨將領,他的深明大義和高風亮節,也讓我黨的很多人都對他非常尊敬。陶峙岳非常看重自己手底下的戰士們,這數10萬的將士不能沒有謀生的手段,他們以后也是要生活的。
陶峙岳的大部分部隊都成為了解放軍,部分軍隊繼續解放的步伐,考慮到剩下的大部分將士也都在新疆待了很長時間,組織就在新疆成立了生產建設兵團,這些戰士成為建設和開發大西北的第一人,不用離開生活很久的新疆,又能夠養活自己這些軍隊,成員也都非常高興,陶峙岳對組織上的安排也十分滿意。
新中國成立后,陶峙岳被授予開國上將的軍銜,1982年,陶峙岳終于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繼續為中國的建設事業發光發熱。陶峙岳為解放戰爭做出過巨大的犧牲和貢獻,是中國共產黨最有力的幫手,也是中華民族最可貴的兒女。
陶峙岳不計較個人得失,在國家大義面前,毅然決然的放棄了個人利益,他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手底下官兵出路,陶峙岳的格局,也讓很多共產黨將領自愧不如,他的人品和大局觀也讓毛澤東震驚,正因如此,組織上才對他十分信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