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事兒聽著就讓人窩火。省領導突擊檢查學校,本想著能抓出幾個典型問題,結果查出來的“違規資料”居然是教育局自己下發的。你說這叫什么事兒?老師成了背鍋俠,教育局甩鍋學校,最后誰都沒錯,就老師錯了?這事兒得掰扯清楚。
那天省領導來檢查,那陣仗跟打仗似的。一進校門就兵分三路:財務室、食堂、教學樓,直奔現場。財務室賬目翻得噼里啪啦,食堂冰箱菜筐挨個查,教學樓更絕,連老師辦公桌抽屜都不放過。結果您猜怎么著?賬目清楚,食堂干凈,就老師辦公室翻出一沓資料。這資料可了不得,是教育局聯合某書商發的“自愿征訂”資源包,學生家長簽字自愿買的,老師連手都沒插。可領導不管這個,拍照取證,準備處罰。老師們當場就炸了:“這資料是教育局發的,我們按要求放辦公室,怎么就成了違規?”
這事兒最膈應人的地方在于責任劃分。教育局說:“我們發的是自愿征訂目錄,學校自己選資料。”學校說:“我們按教育局文件執行,老師只是放辦公室。”老師更委屈:“我們既沒推銷也沒強制,學生自愿訂的,憑什么罰我們?”這就好比餐館用衛生局指定的供應商進了問題食材,最后罰的是洗碗工。你說這道理說得通嗎?
深挖下去,這事兒暴露的是教育系統的“形式追責”頑疾。現在但凡出個事兒,追責就跟接力賽似的,一級一級往下傳。教育局的文件到了學校,學校分解給老師,老師成了執行終端。出了問題要追責,最先挨板的永遠是底層老師。為啥?因為追責老師最簡單——他們沒誰保護,沒話語權,更沒精力上訪申訴。就像某地老師吐槽的:“我們專科老師課后服務費才一兩百,查吧,一查一個準,反正最后都是老師的錯。”
更可怕的是這種檢查本身就成了形式主義表演。學校提前一個月就知道要檢查,全校總動員搞衛生、補臺賬、藏資料。食堂臨時加人,財務連夜對賬,老師把辦公桌鑰匙都藏起來了。這哪是檢查工作?分明是演戲給領導看。有網友說得直白:“現在檢查組下來,基層單位比過年大掃除還積極。”可問題是,這種檢查查不出真問題,反而逼著基層搞“迎檢內卷”,最后耽誤的還是教學。
不過這事兒也不是無解。有些地方已經開始嘗試“責任清單”制度,把教育局、學校、老師的權責寫得明明白白。比如某省規定,教育局發的資料必須經過家長委員會審核,學校只能推薦不能強制,老師只負責講解不參與推銷。再比如建立“執行反饋”機制,學校對上級文件有異議可以書面申訴,老師覺得不合理的任務可以拒絕。這些做法雖然還在試點,但至少說明有人在動腦筋解決問題。
說到底,教育需要的是“真追責”而不是“甩鍋大賽”。教育局發文件前多想想會不會給基層添亂,學校執行政策時多聽聽老師意見,老師該守的底線要守住,但也不能當替罪羊。就像有位老師說的:“我們不怕檢查,怕的是檢查變成‘找茬游戲’,今天查賬本,明天查資料,后天查老師有沒有收家長紅包,可真正該查的教育腐敗、資源分配不均,倒沒人深究了。”
這事兒最后怎么解決的?據說教育局連夜開會,承認資料目錄存在審核漏洞,學校也承諾加強自查,老師呢?校長在大會上安慰了大家幾句,這事就算過去了。
檢查不是‘貓鼠游戲’,追責更不該是‘甩鍋大賽’。當追責的板子總打在老師身上,我們失去的不僅是真相,更是對教育公平的信仰。
你怎么看待這件事?歡迎留言討論。
(圖源網絡,圖文不相關,侵聯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