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化南京玄武區“15分鐘教育圈”協同育人成效,推動實踐教育與課堂知識有機融合,南京理工大學實驗小學六年級的師生們在黨總支副書記許小娟與校務委員陳林林的帶領下,踏上了一場以“四月茶香潤澤童年,文化自信薪火長傳”為主題的研學之旅,將課堂知識與實踐教育深度融合,開啟了一場跨越歷史與自然的文化尋根。
中山陵茶廠的晨霧尚未散去,六年級的孩子們便化身為“小茶農”,穿梭于青翠欲滴的茶園之中。指尖輕捻嫩綠的“一芽一葉”, “小茶農”們的笑聲與歡聲笑語交織成一曲生動的田園牧歌。遮陽帽下,汗水順著稚嫩的臉龐滑落,卻掩不住收獲的喜悅。在茶廠制作間,專業茶農的示范讓孩子們驚嘆于傳統工藝的精妙:揉捻間茶葉翻轉,炒青時茶香四溢,晾曬后色澤如玉。揉捻、炒青、晾曬……每一道工序都如同時光的密語,訴說著千百年來勞動者對自然的敬畏與智慧的傳承。孩子們在茶香的浸潤中,第一次讀懂了“茶”這個漢字背后,藏著的是一代代匠人以生命為火、以耐心為鍋,烹出的歲月醇香。
當陽光透過密林灑在下馬坊遺址公園,孩子們在野餐墊上鋪開知識的盛宴。這里沒有課本的拘束,只有自然的詩行。班主任老師指著林間松柏的年輪,講述山水畫構圖的疏密之道;溪邊的野鳶尾成了寫意的點睛之筆,蝴蝶振翅的軌跡恰似潑墨山水的靈動筆觸。孩子們在草地上追逐光影,用畫筆捕捉春天的呼吸,讓藝術靈感在自然的懷抱中自由生長。
午后的林間回蕩著《社會主義好》的激昂旋律,十個班級的孩子圍成半圓,在歷史的殘垣斷壁間唱響新時代的青春。下馬坊的石刻沉默不語,卻用斑駁的紋路見證了文化傳承的力量。當孩子們用稚嫩的嗓音唱出“團結就是力量”時,時光仿佛在此刻凝聚:明朝的車馬轍印、民國的學術風骨、新中國的蓬勃朝氣,在歌聲與笑聲中交織成一幅活生生的文明長卷。這不僅是童年的歡樂,更是文化自信的無聲宣言。
這趟以“茶”為引的研學之旅,將勞動的汗水、自然的靈秀與藝術的浪漫編織成一張立體的文化網。當孩子們把親手采摘的茶葉放入茶壺,看葉片在沸水中舒展成歷史的輪廓;當他們用畫筆在宣紙上勾勒山林的輪廓,讓自然的綠意流淌成文化的底色;當他們在遺址前放聲高歌,用童聲喚醒沉睡的石碑——這一切都在訴說著:文化自信不是高懸的標語,而是春雨潤物般滲透進童年記憶的脈脈溫情。這些被茶香浸潤、被歷史擁抱的孩子們,正悄然種下文明的火種,待未來長成參天大樹,撐起民族精神的蒼穹。
通訊員 王卓慧 南京晨報/愛南京記者 徐海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