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有內容均基于可靠的信息來源,具體資料詳見文末說明。
5月1日,央視披露了一則中美戰機在南海上空對峙的事件。當時,中國空軍的殲-16戰斗機與美軍戰機展開了一場持續近50分鐘的空中較量。
當天凌晨,一架美軍戰機悄然關閉了應答器,并迅速逼近中國南海領空。顯然,對方企圖借助夜色掩護進行某種秘密行動。
不過,這架不速之客剛進入該區域,就被解放軍的雷達系統牢牢鎖定。隨后,解放軍并未如美方預期般選擇低調處理或被動反應,而是迅速派出殲-16戰機升空,并以強硬姿態對其進行壓制……
美軍為何敢于冒險闖入“家門口”?
美軍飛機頻繁靠近中國領空的現象早已不是新鮮事,甚至可以說已經成為常態。過去,中方通常采取驅離的方式,并通過外交渠道表達強烈抗議。
然而,中方一貫的克制態度似乎讓美方產生了誤判。他們不僅沒有收斂行為,反而變得更加囂張,經常聯合所謂“盟友”在中國南海附近舉行軍事演習,同時與其他國家配合,不斷試探中國的底線。
據多方情報分析,此次闖入的可能是從美軍“尼米茲”號航母起飛的F/A-18E/F“超級大黃蜂”戰機。
無論具體機型如何,其目的都十分明確:測試解放軍的反應能力,為美菲聯合軍演提供支持。畢竟,“尼米茲”號正從關島駛向菲律賓海域,計劃與菲律賓軍隊共同開展聯合演習。
而黃巖島正好位于其航線附近,美軍派遣艦載機前出偵察,既能獲取解放軍防空系統的相關數據,也能借此向菲律賓傳遞“美國不會退縮”的信號。
面對美軍的挑釁行為,中國果斷采取行動,派出殲-16戰機迎戰,展現了堅定的立場和強大的實力。
殲-16南海亮劍
根據菲律賓媒體引用軍方人士的消息,此次中美戰機交鋒發生在美菲聯合軍演期間,沖向中國領空的是由美菲組成的聯合機群,其中包括B-1B戰略轟炸機在內的7架不同型號戰機。
針對這一異常情況,中國人民解放軍南部戰區迅速作出反應,在美菲聯合機群距離黃巖島幾十海里的地方成功將其攔截。
兩架殲-16戰機從永興島緊急起飛,快速奔赴黃巖島領空。憑借先進的有源相控陣雷達(探測范圍超過250公里)和分布式光學孔徑系統,即便是在漆黑的夜晚,也能夠精準捕捉目標。
盡管美菲機群尚未真正進入中國領空,但為了確保安全,殲-16戰機并未直接開火。雖然裝備霹靂-15導彈后,殲-16的攻擊范圍優于對手,但依然選擇了更為穩妥的近距離戰術。
戰機將距離縮短至肉眼可見范圍,并展示腹部掛載的導彈作為警告。這一舉動不僅有效震懾了對方,還暴露了美軍戰機機動性能上的不足——盡管F/A-18E/F試圖通過蛇形機動擺脫追擊,但殲-16憑借更強的瞬時盤旋能力始終保持壓制。
經過10分鐘的纏斗,美軍戰機加速逃離公海方向,但殲-16戰機依舊開啟火控雷達持續跟蹤,并通過中英文雙語無線電發出警告。
在接下來的40分鐘追逐過程中,殲-16展現出卓越的續航能力。其12噸的最大載彈量和1800公里的作戰半徑(從永興島起飛可覆蓋黃巖島)形成了一個“半永久巡邏圈”,而美軍戰機因燃油告急逐漸失去主動權。
最終,美軍戰機不得不掉頭撤離,整個過程都被全程鎖定于外圍空域。部分美國媒體報道稱,原本被視為太平洋戰略核心力量的B-1B轟炸機,在此次黃巖島附近的對峙中遭遇挫折,引發了對其在高強度對抗中實際效能的關注。
南海“紙老虎”的新困境
對于此次事件,臺灣退役將領粟正杰在節目中直言:“所謂的纏斗50分鐘,其實是一種委婉說法,真正的對峙時間大概只有10分鐘左右,剩下的40分鐘,都是被殲-16一路追擊。”
這種觀點源于多方面的客觀考量。殲-16并非孤立作戰,而是依托天基衛星、預警機以及地面雷達構建的“天網”系統。
相比之下,美軍戰機依賴航母編隊指揮,但此次“尼米茲”號距離事發空域超過800公里,導致指令傳輸存在明顯延遲。
地理位置方面,中國占據顯著優勢。南海島礁已成為中國“永不沉沒的航母”。從永興島到黃巖島的距離僅為500公里,殲-16可以借助陸地加油機實現“無限續航”,而美軍戰機受限于航母甲板調度和空中加油能力,難以持久作戰。
此次中國公開對峙視頻并高調發布相關信息,打破了以往低調處理的模式。粟正杰表示,這實際上是在向美軍傳達一個明確信息:“你可以來,但未必能回去!”
近年來,美軍在南海的“自由航行”頻率不降反升,僅2024年偵察機抵近次數就達到668次,較前一年增長40%。
然而,此次事件暴露出美軍面臨的兩大難題。殲-16D電子戰機配備的KG800干擾吊艙能夠在300公里范圍內癱瘓敵方雷達,性能媲美美軍EA-18G“咆哮者”。菲律賓在黃巖島的試探接連受挫,促使馬科斯政府重新評估“親美”政策的成本。
有評論指出,這標志著中國空軍正在逐步掌控南海地區的主導權。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對峙中,中方甚至未出動更先進的殲-20隱身戰機。即便僅依靠殲-16,在整個作戰體系的支持下,也足以抵消美軍的技術優勢。
這無疑向某些勢力傳遞了一個清晰的信號:美國連自家航母艦載機都無法在南海占得便宜,又憑什么為其他國家的野心充當保鏢?如果菲律賓繼續充當“馬前卒”,其后果可能比此次狼狽逃竄的美軍戰機更加慘烈。
南海不容“誤判”空間
從美軍機被驅逐的50分鐘,到粟正杰“有來無回”的警告,這場交鋒傳遞的信號再明確不過:中國已準備好用實際行動定義南海規則。
如果美軍執意繼續玩弄此類危險游戲,最好的結果也不過是像這次一樣,全程被鎖定后灰溜溜離開,顏面盡失于國際舞臺。
至于最壞的情況,誰也無法保證是否會引發意外沖突。美國恐怕需要重新審視中方在南海的力量部署與決心,或許遠比他們想象的更加全面和堅定。
如果美軍仍然沉迷于“全球到達、全球打擊”的舊思維,在南海這樣的近岸地區,面對日益壯大的解放軍,其所謂的軍事威懾力正逐漸褪色,暴露出“紙老虎”的本質。
當“紙老虎”遇到“真鐵壁”,任何挑釁都將付出代價——這不是好萊塢電影情節,而是每天都在上演的真實故事。
信息來源于:杭州網 2025年5月6日 關于“殲—16與美軍機纏斗近50分鐘 臺退將:我讓你來得了,回不去!”的報道信息來源于:中網資訊 2025年5月6日 關于“臺退將談殲—16與美軍機纏斗近50分鐘 兩國空軍的較量不僅是技術層面的比拼”的報道信息來源于:中時新聞網 2025年5月5日 關于“中美軍機黃巖島上空激烈對峙! 退將曝殲—16戰斗半徑優勢”的報道信息來源于:中華網軍事 2025年5月6日 關于“臺退將談殲—16與美軍機纏斗近50分鐘我讓你來得了,回不去5月1日,央視報道了我軍殲—16戰斗機在南海與外軍戰斗機的一次較量。”的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