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應該都看新聞了,簡單聊聊這事。
5月7日凌晨,印度發動名為“辛多爾”的行動,向巴基斯坦控制下的查謨、克什米爾地區發動襲擊。這輪印巴沖突正式被引爆。
其實在“大英攪屎棍”留下克什米爾問題時,兩國就注定會一直掐下去。
不過從第三次印巴戰爭后,大多數都是小打小鬧,像最近玩得這么大還是頭一次。
我們第一個關心的問題是,印度和巴基斯坦為什么-----
突然打起來了?
畢竟,三哥的腦回路是我們常人很難想象的,就像教員當年所說的一樣,他老人家想了十天十夜也沒想明白阿三為什么要搞我們?
通常來說,但凡印度挑事,無非這么幾個原因。
一是轉移國內矛盾;
這也是歐美國家常用的伎倆,每當國家內部出現問題時,就會想盡辦法轉移老百姓的注意力。
比如當年尼赫魯,為了轉移國內改革受阻的壓力,在1962年發起中印邊境沖突。不過玩脫了,最后把自己也玩完了。
還有1971年,印度發起第三次印巴戰爭肢解巴基斯坦,后果是不僅鞏固了印度在南亞的老大地位,也轉移了國內經濟爛問題和社會矛盾給政府帶來的壓力。
再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2020年中印加勒萬河谷沖突。
當時莫迪政府在加勒萬河谷部署兵力超30萬,表面上是塑造“對華強硬”形象。但真正的小算盤就是轉移經濟脫鉤失敗、制造業依賴中國等問題。
不過打臉的是,之后中印貿易額不降反增。
二是提高支持率;
這個很好理解,因為印度屬于“黨派政治”,煽動“民粹”是獲得選票屢試不爽的有效手段。
所以對與本國有矛盾的鄰國強硬就不奇怪了——就像美國每次大選都要拿中國說事一樣。
包括前段時間,莫迪翻出1974年向斯里蘭卡移交卡恰提烏島的陳年舊賬,指責前國大黨政府“出賣領土”。
為了支持率,大仙直接拼了。
三,印度這個國家一向有著濃厚的機會主義傾向,把一切看起來像是機會的事情都拿來玩到極致。
之前印度一直依賴俄羅斯軍事裝備,但這些年又腳踏兩只船開始買美國F-35、法國“陣風”了,還打算跟美國一塊造 反坦克導彈。
在俄烏沖突中,印度拒絕和俄羅斯劃清界限,繼續低價吃進俄能源并倒手賣給歐洲賺差價。同時利用美國“印太戰略”跟人家玩穿一條褲子的假把戲。
這種“兩邊通吃”好處是,既能維持與俄羅斯的傳統關系,又通過包括軍購多元化等多種方式換取西方對自己的支持和認可。
另外,趁你病要你命的花招也玩得賊溜。
前面說的1962年中印戰爭,就是印度在瞅準中蘇關系破裂、中國遭遇自然災害的背景下發起的;包括第三次印巴戰爭,是利用當時東巴基斯坦獨立運動引發了內亂,最終成功肢解巴基斯坦。
所以這是一個無所不用其極的國家,在他自認為有機可乘的時候,一定會采取極端下作行動的。
那么這次是什么原因呢?
4月22日的時候,一幫武裝分子在印度控制克什米爾發生了恐怖襲擊事件,打死了至少28人。
襲擊事件過了不到24小時,印度就認定是巴基斯坦干的;雖然拿不出什么證據,但已經不重要了。
接著印度宣布關閉邊境口岸,驅逐巴方人員。
4月25日,印度做了一件更加喪心病狂的事,關閉印度河上游的4座大壩,切斷了巴基斯坦的水源……
就像一個人想找茬,哪怕抓住再不起眼的機會,也迫不及待的動手了。
印度這次的反常萬變不離其宗,簡單說這么幾點-----
莫迪政府面臨經濟增長放緩的問題,增速跌破5%;東北部分離主義開始活躍,還有支持率下跌到45%以下。
所以表面上施壓巴基斯坦,實際上想通過軍事行動塑造“強人領袖”形象,激發民族主義,轉移老百姓對國內問題的不滿。
另外,印度五年一度的議會選舉今年舉行,莫迪所在的印度人民黨也需要支持率。
當然,為了“改變南亞空中平衡”,印度高價買的單架2.4億美元的“陣風”戰機,不放出來溜溜自己都過意不去。
只不過首次投入實戰,就玩砸和丟大發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