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參考消息網報道,歐盟前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何塞普·博雷利表示,歐盟和中國應該“努力相互理解”,并克服彼此之間的不信任,以維護因唐納德·特朗普重新掌權而受到“爆破性沖擊”的世界秩序。他還說,歐盟和中國“不能承受”繼續對立之重。博雷利認為,布魯塞爾和北京之間的關系“正在朝著好的方向發展”,博雷利表示,特朗普第二任期的開始“就像一場地震”,“給世界秩序基礎造成爆破性沖擊”。
英國《鏡報》報道稱,近日一些跡象表明,歐盟領導人傾向于與中國達成貿易協議,而不是與美國總統特朗普結盟。在幕后,歐盟領導人越來越渴望刺激貿易,一項旨在解決歐中貿易關系中長期存在問題的協議正在進行談判,中歐商務部門同意盡快啟動關于電動汽車的磋商。歐盟委員會透露,歐中已同意重新考慮價格承諾這一方案,解決長期以來圍繞中國電動汽車的爭端。據德國《明鏡》周刊11日報道,歐盟委員會發言人解釋說,價格承諾方案旨在取代歐盟2024年10月推出的反補貼稅。
特朗普(資料圖)
美國媒體發布的一項聯合民調結果顯示,僅有39%的受訪者認可特朗普的執政表現,其執政支持率創下過去80年來美國歷任總統同期最低紀錄。簽署海量的行政令,大規模裁撤聯邦機構和雇員,強力驅逐移民,關稅大棒砸向全世界,繼續“退群”“毀約”,揚言領土擴張……特朗普政府執政一百天,每天都在帶給美國及全世界驚奇與驚嚇。對于美國本屆政府迄今執政成績單,美國《華盛頓郵報》評論:不論以任何標準看,特朗普政府第一個百日都是“史詩級失敗”。
特朗普亂揮“關稅大棒”,宣布對所有貿易伙伴征收所謂“對等關稅”,昔日盟友無一幸免。但正因如此,外界更加看清“美國并不可靠”。日本不再急于和美國達成貿易協議,而是將重心放在了尋找經貿的新增量和突破口上。歐洲國家正推進“去美國風險”,加速擺脫對美安全依賴、發展獨立防務,不斷擴大貿易“朋友圈”,尋求戰略自主;“硬剛”特朗普的加拿大自由黨候選人卡尼當選總理,被認為是加拿大人針對特朗普的“民意公投”。
特朗普(資料圖)
歐洲對比中國和美國可信度和發展前景,似乎已結束在中美之間搖擺不定狀態,做出向中國靠攏決定。最新消息顯示,“中國與歐洲議會決定同步全面取消對相互交往限制”。中歐恢復上述交流活動,從政策層面改善由此產生后續影響,將會在外交和經貿等層面得到體現。特朗普對全球貿易伙伴打關稅戰,重要意圖將關稅當籌碼,脅迫盟友和伙伴中斷與中國商業往來。無論歐盟日韓,都已明確拒絕美方離譜要求,美國現已被自己制定的反華戰略所反噬,孤立中國不成,反被這個世界孤立。
有分析指出,中歐限制的解除,其實標志了美國建制派對中國多年的“合縱連橫策略”徹底破產。從奧巴馬時期起,美國就開始組建多個針對中國的“小圈子”。拜登上臺后,更是高舉“意識形態外交”和“盟友外交”,聯合諸多國家圍堵中國。尤其是歐盟,美國還特意炮制所謂的“中國產能過剩”論調,試圖“聯歐制華”。但特朗普上臺后,無差別對全球揮舞“關稅大棒”。歐盟的經濟已經陷入困境,再加上難民、俄烏沖突、制造業流失等因素的影響,處境持續惡化。在這種局面下,歐盟只能貼近中國。
特朗普(資料圖)
特朗普上任后,曾傳出希望在百日內推動中美高層互訪,修復緊張關系。但三個多月過去,這個未能成行訪問計劃,折射出兩國關系深層困境。特朗普執政百日就將中美雙邊關系推入“懸崖博弈”困境。當前美方既難以回撤既定政策,又面臨三重風險:歷史積怨難消解、戰略互信遭侵蝕、對華政策工具箱透支。更具諷刺意味,其“讓美國再次偉大”政治綱領正制造反效果,加劇美國經濟衰退預期,地緣收縮導致同盟體系松動,最終使美國陷入“去全球化”與“再孤立化”雙重困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