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簽署總統令,一口氣對來自俄羅斯、伊朗、烏茲別克斯坦以及中國香港地區的眾多企業和個人實施制裁,理由是他們 “支持俄羅斯對烏發起的軍事行動” 。這一舉動瞬間引發熱議,有人覺得烏克蘭是在 “強硬反擊”,也有人質疑這背后是否藏著其他盤算?咱們一起來看看這場制裁風波到底咋回事!
制裁名單都有誰?涉及哪些領域?
這次總統令(第 301/2025 號)涵蓋范圍可不小,74 家法人實體和58 名個人被列入制裁。法人實體大多和國防工業沾邊,像俄羅斯的 “堡壘生產協會”“伊塞茨基鍛造機械廠”,還有以 V.F. 索利諾夫命名的技術玻璃研究所等企業都在名單上。
讓人意外的是,中國香港的 “智杰科技有限公司” 也在其中,這家公司早在 2024 年就被美國財政部海外資產控制辦公室(OFAC)制裁過。伊朗的皮什羅?薩納特?阿塞曼?謝里夫公司同樣 “中招”,它主要生產無人機敏感部件,也被 OFAC 制裁過。
烏茲別克斯坦作為老牌棉花生產國,這次有三家企業上榜。數據分析公司 Kharkon 的報告顯示,這些企業生產的棉花纖維素,被俄羅斯用于火藥和火箭制造,變相支持了戰爭。被制裁的個人更是 “五花八門”,從文化界人士、企業高管,到俄羅斯統一俄羅斯黨成員都有。
制裁手段有多狠?如何落實?
烏克蘭這次制裁手段相當 “硬核”:凍結資產、限制入境、禁止證券交易,甚至剝奪國家頒發的榮譽獎項。為了確保制裁生效,烏克蘭國家安全與國防委員會秘書奧列克桑德爾?利特溫科負責具體執行,安全局、內閣和央行也會全程監督。
其實這不是澤連斯基第一次揮動 “制裁大棒”,此前他就制裁過一批 “為俄羅斯侵略行為開脫的人”,其中就包括從總統顧問轉為批評者的奧列克西?阿列斯托維奇 。
爭議聲起:這波制裁真能 “傷筋動骨” 嗎?
消息一出,爭議不斷。支持者認為,烏克蘭這是在向國際社會表明態度,對支持俄羅斯的勢力 “零容忍”;反對者卻覺得,這更像是 “政治作秀”。畢竟被制裁的部分企業早就在美國制裁名單上,而且烏茲別克斯坦的棉花企業,真能直接影響俄羅斯戰爭機器運轉?更有人擔心,這種制裁會不會讓烏克蘭與相關國家關系進一步惡化,甚至影響戰后重建?
你怎么看烏克蘭這次大規模制裁行動?是有效反擊,還是 “雷聲大雨點小”?在評論區留下你的觀點,咱們一起聊聊這場國際風波背后的門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