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一遇最早梅雨季要來了,鄉親們可得繃緊弦!
啥是梅雨季節?老輩人常說“黃梅天”“霉雨期”,正是梅子黃熟、東西易霉的時節。
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中上旬,長江中下游一帶常被陰雨籠罩,今年卻提早了腳步。
梅雨咋形成的?副熱帶高壓北上,暖濕氣流碰著冷空氣,在半空擰成了準靜止鋒面。
這鋒面賴著不走,雨就一場接一場,直到副高再北移,暑熱壓過濕氣,梅雨季才算到頭。今年到底啥時候入梅出梅?中國氣象說了,6月6日入梅,7月13日出梅,足有38天!
比正常年份多了近兩周,難怪說“10年一遇”,這雨勢看來不容小覷。
江蘇浙江的鄉親注意了,當地預測汛期降水偏多,部分地區可能鬧澇。浙江水文中心提了醒,甬江可能超保洪水,杭嘉湖平原、錢塘江中上游也得防超警。
可天氣這事兒,誰說得準?南京專家就說,全球變暖讓梅雨變得“暴躁”,容易下急雨。
往年“連陰綿雨”說不定變“突發暴雨”,農田排水、魚塘加固都得提前張羅。梅雨季對咱生活啥影響?衣裳晾不干,家具冒潮氣,人也跟著憋悶,可別讓濕邪侵了身。
對種地的鄉親來說,田里可經不起泡水。水稻漬害、病蟲害都盯著呢,清溝排澇得趁早。
中稻晚播的地塊,雨后得趕緊補苗,別等苗黃了才著急,農時可不等人。水產養殖戶更要留神,低洼魚塘得加固圍欄,排水口堵了可就麻煩,魚蝦跑了損失大。有人問,梅雨季長是不是莊稼就長不好?
那也不一定,雨熱同期本是好時候,就怕過了頭。就像2023年的強梅雨季,好多地方遭了災,可也有地塊及時排澇,收成沒受大影響。今年入梅早,出梅時間也不晚,中間跨度大,得做好“持久戰”準備。
老輩人傳下“芒種后逢丙入梅”的說法,現在雖說看氣象數據,老經驗也能做個參考。雨水多不多?這是鄉親們最掛心的。
目前看黃河、長江流域局部多雨,具體還得看臨場變化。氣象部門天天盯著衛星云圖,咱老百姓也得常聽預報,別等雨淋頭了才找傘。
都說“靠天吃飯”,可咱也不能干等著。該修的溝渠修起來,該備的農資備齊全,心里才有底。
梅雨季的糧食安全,得靠提前防范。
政府部門也得盯著水庫水位、農田排灌,別讓澇災毀了收成。有人擔心,梅雨季提前是不是氣候變了?這兩年極端天氣多,確實得留個心眼。
全球變暖不是虛的,專家都說梅雨模式在變,往后說不定年年得琢磨新應對法子。但咱也別慌,只要準備足,再難的天氣也能扛過去。
就像去年鄰村,提前挖了排水渠,大雨來了沒泡水。38天的梅雨季,說長不長說短不短,關鍵是每天關注天氣,別疏忽了田里的動靜。“清明斷雪,谷雨斷霜”,可如今梅雨季提前,老諺語也得跟著時代變,靈活著用。
最后說一句,咱種地的鄉親最知道,天氣無常,人得有常。該做的防護做到位,剩下的聽天由命。
想知道每天最新天氣?
關注咱的天氣號,梅雨季天天更新雨情,幫你盯著老天爺的動靜。當然了,天氣預測有誤差,具體還得以當地預報為準,咱多留幾個心眼總沒錯。
這10年一遇的早梅雨,既是挑戰也是考驗。只要咱提前防、用心管,定能把損失降到最低。鄉親們,你們那兒往年梅雨季啥情況?
今年打算咋應對?評論區聊聊,互相取取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