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將國產武器更深入地整合到“陣風”戰斗機機隊的追求遭遇了阻礙。據印度媒體5月9日報道,盡管達索已同意協助將印度制造的武器整合到印度海軍運營的“陣風”M 型和印度空軍運營的“陣風”F3 型中,但拒絕向印度分享其“陣風”飛機源代碼。
所涉及的源代碼管控著“陣風”戰斗機的有源相控陣雷達(AESA),即 Thales RBE2,及其模塊化任務計算機(MMC),它們共同構成了該戰機的電子骨干系統。這些系統管理著飛機的傳感器融合、武器系統和任務關鍵操作,因此獲取源代碼對于印度整合自身武器(如“阿斯特拉”超視距空空導彈、Rudram 反輻射導彈)及其他國產航空電子設備而言至關重要。沒有這一權限,印度在按自身特定作戰需求定制“陣風”方面的能力將受到限制,只能依賴法國系統,這阻礙了其在“自力更生”倡議下實現自主的進程。
達索的不情愿源于對法國制造武器市場份額可能流失的擔憂,尤其是由歐洲導彈制造商 MBDA 生產的武器。盡管“陣風”通常配備 MBDA 的“米卡”導彈,但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DRDO)研發的“阿斯特拉”超視距空空導彈已嶄露頭角,成為替代品。“阿斯特拉”Mk1(射程 110 公里)及即將問世的“阿斯特拉”Mk2(射程預計超過 160 公里)在性能更優的同時成本更低,與 MBDA 及其下一代版本“米卡 NG”形成競爭。希臘等“陣風”運營商已對“阿斯特拉”表現出興趣,這令達索和 MBDA 深感不安,他們擔心分享源代碼可能會加速從法國武器向更便宜的本土替代品的轉變。
“陣風”源代碼的僵局凸顯了技術主權與知識產權之間的更廣泛張力。對印度而言,獲取源代碼關乎戰略自主權,能使印度空軍和海軍減少對外國供應商的依賴,按印度獨特作戰需求定制“陣風”,特別是在應對來自中國和巴基斯坦的地區威脅方面。印度空軍運營 36 架“陣風”戰斗機,而海軍計劃采購 26 架“陣風”M 型,預計 2027 年開始交付。將“阿斯特拉”和“魯德拉姆”等國產武器整合其中,不僅能降低成本,還能增強與“光輝”輕型戰斗機和蘇 - 30 MKI 等其他印度平臺的互操作性,這些平臺已采用這些系統。
據報道,MBDA 和達索對這一趨勢“感到緊張”,因為印度對本土武器的推動可能會樹立先例,影響其他國家。埃及、卡塔爾和阿聯酋等“陣風”運營商可能會效仿,選擇像“阿斯特拉”這樣的更便宜的替代品,而非法國導彈。這種擔憂還因印度日益增長的國防出口抱負而加劇,“阿斯特拉”作為“印度制造”倡議的一部分,已被推薦給友好國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