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抗日戰爭進入了最艱難的相持階段,黨中央所在的延安,正經歷著最嚴酷的封鎖考驗。
國民黨停發八路軍軍餉,海外援助通道被切斷,邊區數萬將士的生產生活都陷入了困境。那一年的冬天,陜北特別冷,為了保暖,延安后勤部門自己動手做了一批氈帽。
但是由于條件有限,再加上經驗不足,這批氈帽的樣子有些難看:帽殼平塌塌的,很淺,根本遮不到耳,只蓋了淺淺的一層頭皮。最難看的,就是那個帽檐,軟不拉嘰的,老往下耷拉著,很容易影響視線。
因為帽子的式樣太難看,戴上后顯得很滑稽,很多戰士寧愿挨凍,也都不愿意戴。
一天,毛主席發現辦公室的角落里,堆放著這樣一批新帽子,就拿了一頂,反復打量,說:“這帽子不錯嘛,天氣冷,怎么不分發給同志們戴上?”
警衛員一撇嘴,說:“帽子嘛,戴上倒是挺暖和,就是樣子太難看了,戴到頭上,別人一看到就發笑。誰也不愿意戴它。”
毛主席聽了,不由分說地把手里的帽子往自己的頭上扣,嘴巴里一個勁地說:“沒人戴我戴,暖和的帽子我喜歡!”
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毛主席走到哪里,就把這頂氈帽戴到哪里,包括開會、作報告,他都把帽子端端正正地戴在頭上。
一開始,人們看到了還想笑,但是,時間久了,也就覺得這個款式的帽子不那么難看了。久而久之。在毛主席的影響下,很多人都接受了這種氈帽,再也沒人笑話它難看了。
甚至,邊區還流傳起了這樣的順口溜:“八路軍,頭上戴著氈帽子,打仗就像鋼炮子,敵人像個孫子。”這個款式的氈帽子也被人們親昵地稱為“鋼炮帽”。
1940年,陳嘉庚前往延安進行考察。他對重慶國民黨內部的奢靡之風深感不滿,而在延安,他看到了軍民們健康樸素的風貌,精神為之一振。
特別是當他見到戴著“鋼炮帽”的毛主席,參觀了毛主席的簡樸住所,并與毛主席共進晚餐后,他深受觸動。
在《南僑回憶錄》中,他鄭重地記錄下自己的感受:“其領袖及一般公務員,勤儉誠樸,公忠耐苦,以身作則,紀律嚴明,秩序整然。”那以后,陳嘉庚逢人就說:“中國有了救星!”
毛主席作為新中國偉大的領袖,卻時刻以身為范,用勤儉節約書寫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本色,值得我們永遠銘記和緬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