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山西頻道
人民網記者 焦搏文
雨后初晴,山西省太原市汾河景區芳草渡廣場夏木陰陰,正是休閑散步的好時候。
“看著小腳印的方向跳一跳!”“穿過這個蛇形通道向前走!”岸邊,一場“牽著蝸牛去散步”公益活動正在進行。來自太原市杏花嶺區、萬柏林區特殊教育學校的160余名“小蝸牛”在志愿者和老師的引導下,一邊做游戲,一邊快樂前行。
“‘小蝸牛’的動作可能比平常人慢一些,我們通過引導互動,慢慢培養他們的社交和運動能力。”太原市杏花嶺區特殊教育中心學校生活語文老師李淑芳說。
在志愿者和老師的引導下,孩子們進行投沙包互動。人民網記者 焦搏文攝
為了讓心智障礙人士更好融入社會,自2016年開始,中國智力殘疾人及親友協會將五月的第二個周六定為“蝸牛日”。在山西省殘聯指導下,今年是山西省智力殘疾人及親友協會第4次組織“牽著蝸牛去散步”活動。
開場前,融合學校的同學們表演了精心準備的小節目;活動時,來自社區、工會和企業的60多名志愿者沿路提供補給、為孩子們加油打氣,對“蝸牛”的關愛成為無形的紐帶,將大家凝聚在一起。
“第一次舉辦‘牽著蝸牛去散步’活動時,有三百多人參加,這一次有五六百人,愛心人士的支持和參與,讓‘小蝸牛’有了更多接觸社會、了解社會、走向社會的機會。”山西省智力殘疾人及親友協會主席、太原市杏花嶺區特殊教育中心學校校長要王芳說。
活動現場的蝸牛氣球。人民網記者 焦搏文攝
“之前參加活動的時候,孩子還有些局促不安,如今開朗了許多。”今天,王麗紅陪著 17 歲的女兒一起散步。
“學校組織的‘牽著蝸牛去散步’系列活動,讓孩子有了更多接觸外界的機會,參與的活動多了,見識自然就廣了。現在,孩子不僅愿意和別人交流,也更善于表達自己的情緒。”王麗紅說。
對于一些心智障礙人士,通過科學的康復訓練和技能培養,可以慢慢適應、融入社會。
提起現在已經自食其力的畢業生崔燦,要王芳言語中透著自豪:“2009年,7歲的崔燦到校上學,畢業后就留在學校當助教,后來她找到了一份在企業做清潔工的工作,時間觀念強、工作完成的也不錯,因為有羽毛球運動的特長,業余時間她還能和同事們一起去球館或公園揮揮拍。”
家長牽著孩子的手一起散步。人民網記者 焦搏文攝
專業的教師隊伍、悉心陪伴的家長、社會各界的支持,多方合力讓更多心智障礙人士有了可以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長。這些年,要王芳領著孩子們走出校園、邀請愛心人士走進學校,一路奔波,樂此不疲,“構筑一個對特殊人群更加包容、友好的社會,就是對他們最好的守護”。
走過終點線,收獲靠自己努力得到的獎品,“小蝸牛”們和老師揮手說再見,家長們牽著孩子的手,匯入熙熙攘攘的人海,融入城市之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