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8.4 長寧圖書館 14:00 祝君波;
2014.5.16 靜安圖書館 14:00 朱惜珍;
2016.3.5 文新大廈 14:00 張沖、喻榮軍;
2021.10.10 藝苑真賞社 14:00 熊月之;
這是來自上海七旬鄭阿姨讀書筆記里的一小部分摘要。作為上海郵政行業退休干部,她自2011年退休后的12年間,聽了2784場講座,其中1340余場線下,累計記了滿滿47本筆記本。娟秀字跡串起不同講座嘉賓的發言觀點,流淌著鄭女士的閱讀心得。
8日,筆尖流淌的閱讀時光——鄭女士讀書筆記捐贈儀式暨閱讀座談會在靜安區圖書館舉辦。講師身份各異,講座地點多樣,內容豐富多彩,記錄詳略不一。在鄭女士文化求索之旅中,靜安圖書館是她精神棲居的重要驛站之一,累計參與該館講座39場次。
不止是上海圖書館以及各區圖書館,鄭女士的足跡遍布滬上多家實體書店,還有上海博物館、美術館等文博機構。“我看書興趣很廣,尤其喜歡文學、歷史等人文領域。線下能和許多著名學者面對面,豐富了我的退休老年生活。”她笑言,每到周末,上海閱讀活動十分密集,時間不夠用,還會“撞檔”,只能忍痛選其中之一,或再去看直播回放“補課”。
與會專家圍繞“新技術沖擊下的圖書館社會角色再定義”“老齡社會終身學習”和“作者、出版、圖書館、讀者四者互動推進城市文化建設”等話題展開熱議。資深出版人祝君波擔任主持,與會嘉賓結合自身經驗和實踐,聯系數字閱讀趨勢、公共文化空間功能拓展、經典閱讀推廣策略等展開交流。
一個人的閱讀史展現了市民閱讀習慣從“被動借閱”到“主動研習”的躍遷。上海市作家協會原黨組書記王偉發現,鄭女士讀書筆記具有超越官方記載、超越新聞記錄,具有個性和充分細節的特殊文獻價值。“這些筆記不僅是她個人十多年讀書活動記錄,是一個人的閱讀史,也是一座城市文化發展的生動檔案。靜安區圖書館對這批筆記的收藏,是慧眼識真,為公共文化服務開辟了新的文獻征集路徑,具有深遠的文化意義。”
“圖書館需平衡紙質文獻與數字資源的收藏。”上海圖書館原副館長、上海社科院信息研究所原所長王世偉提到,鄭女士筆記是“紙質文獻尾期”珍貴樣本,呼吁加強對市民原始文獻的搶救性收藏。在上海市檔案館原副館長邢建榕看來,講座筆記反映了“雙尖驅動”閱讀趨勢——線上便捷性與線下深度交流的結合。靜安區文化和旅游局二級調研員張眾表示,圖書館作為城市文化客廳,正經歷著從“藏書空間”到“知識樞紐”、從“圖書借閱”到“文化啟智”的轉型。希望社會各界共同探索如何在技術浪潮中重塑圖書館的社會價值,通過多元服務激活全民閱讀內生動力,為構建“書香上海”“人文之城”注入新動能。
“終身學習不應受年齡限制。鄭女士的案例證明,系統性學習能有效緩解老年群體的孤獨感與社會融入難題。”上海書刊發行業協會副會長汪耀華建議,圖書館可與養老機構合作,定制適老化閱讀服務,推動“樂齡閱讀”。復旦大學教授徐培華認為,深度閱讀是抵御碎片化信息的關鍵,建議圖書館加強原著推廣,引導讀者從“聽講座”轉向“研讀經典”。
上海市出版協會理事長胡國強指出,“全民閱讀是一條信息鏈、資源鏈,起源于作者,經過出版社、報刊社、書店、圖書館,但最終要落實到讀者身上。沒有讀者的參與和熱情,前面的投入就沒有意義。我們要立足讀者需求,明白他們作為全民閱讀終端的重要性,同時研究需求不斷改進,有針對性,也更有效果。”“作為熱愛朗誦的普通市民,圖書館不僅是知識的平臺,更是讓我感受到公共文化溫度的地方。”讀者代表陳陳多次參與靜安白領朗誦沙龍,在忙碌生活中找到詩意。“希望未來有更多人通過圖書館平臺,發現閱讀帶來的精神共鳴。”
本次活動既是鄭女士閱讀生涯階段性總結,更是社會各界攜手推動全民閱讀、共建“書香中國”的生動實踐。未來,靜安區圖書館將繼續發揮平臺作用,聯動各方資源,探索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之路,推動全民閱讀向更深層次、更高質量發展,讓書香浸潤城市、讓智慧點亮生活。
原標題:《12年2784場講座47本筆記本,個人閱讀史折射城市書香》
欄目主編:邢曉芳
來源:作者:文匯報 許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