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0日,印巴沖突進入白熱化階段,戰火從陸地蔓延到天空再到海上,雙方你來我往,血戰不斷升級。5月7日的大空戰后,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對抗演變為“回合制”較量:印度率先出動400架無人機和導彈,襲擊巴基斯坦多個大城市及軍事設施;巴基斯坦則以代號“鉛墻”的行動反擊,精準打擊印度境內的軍事目標。
空戰中,一架印度“陣風”戰機在巴基斯坦旁遮普省錫亞爾科特地區被擊落,一名飛行員跳傘后被俘。海上,印度海軍威脅攻擊卡拉奇港,巴基斯坦海軍嚴陣以待,誓言消滅一切來犯之敵。雙方打得頭破血流,硝煙彌漫南亞次大陸。
就在戰事愈演愈烈之際,七國集團(G7)卻率先坐不住了。5月9日,G7外長發表聯合聲明,強烈譴責4月22日帕哈勒加姆的恐怖襲擊,同時呼吁“印巴沖突立即降級”,通過直接對話實現和平。
這一表態恰逢巴基斯坦大規模反擊之時,顯得格外急切。G7為何如此焦慮?為何在巴基斯坦反擊勢頭正猛時高聲呼吁降級?答案在于,這場沖突正在將G7對中國崛起最大的擔心變為現實:中國軍事技術的騰飛及其全球影響力的快速擴張。
其一,西方對中國實力的誤判被徹底打破
長期以來,西方對中國抱有一種僥幸心理,認為中國不善戰,武器技術落后。自1980年代老山輪戰結束以來,中國已有40余年未經歷大規模軍事行動,更多精力投向經濟建設。西方因此給中國貼上刻板標簽:中國專注于經濟,是因為不擅長打仗,尤其不擅長現代戰爭。
一些西方智庫甚至認為,中國在高科技戰爭領域的經驗不足,難以與美歐的先進軍事體系抗衡。美國軍事刊物曾將世界空軍排名列為:美國第一,俄羅斯第二,印度第三,中國僅第四。這種排名不僅反映了西方對中國軍事實力的低估,也體現了他們對中國武器體系的輕視。
在他們看來,中式武器性能都是我們吹牛。他們甚至認為殲20與其說是五代機,不如說是披著五代機皮的三代半戰機。
然而,印巴戰場上的表現徹底顛覆了這一印象。中式裝備在這場沖突中大放異彩,巴基斯坦使用的殲-10C戰斗機和霹靂-15E導彈展現了驚人戰力。5月7日的空戰中,印度“陣風”戰機剛起飛,便被巴基斯坦的中式ZDK-03預警機捕捉并鎖定,隨后霹靂-15E導彈密集發射,5架印度戰機在短時間內被擊落,其中包括3架“陣風”、1架蘇-30MKI和1架米格-29。
5月10日,又一架“陣風”在旁遮普省錫亞爾科特地區被擊落,飛行員跳傘后被俘,成為巴基斯坦手中的“戰利品”。社交媒體上流傳的視頻顯示,戰機殘骸燃起熊熊大火,周圍民眾歡呼雀躍,巴基斯坦軍方則迅速押解飛行員離開。
這場空戰的細節令人震驚。殲-10C作為一款單發輕型戰機,面對歐洲最強戰機“陣風”幾乎未給對方還手的機會。陣風戰機由法國達索公司研發,以其多用途能力和電子戰系統聞名,被譽為“從未被擊落”的神話戰機。
然而,在中國武器的精準打擊下,這一神話徹底破滅。美國和法國情報部門已確認,印度確實損失了多架西方戰機,其中至少三架為“陣風”。《世界報》報道稱,墜機殘骸顯示出陣風戰機的特征,但法國官方對此保持低調,僅表示“正在調查”。這一結果不僅讓印度空軍顏面掃地,也讓西方軍事界大跌眼鏡。
更令人不安的是,殲-10C遠非中國最先進的戰機。若中國出動殲-20或殲-16,戰果可能更加懸殊。殲-10C搭配的霹靂-15E導彈射程高達145至200公里,遠超“陣風”搭載的“流星”導彈(約150公里)。配合ZDK-03預警機和紅旗-9防空系統,巴基斯坦構建了一張無形的“天網”,讓印度戰機無處遁形。
西方觀察家驚呼,中國的技術威脅已超越前蘇聯。冷戰時期,蘇聯戰機在面對西方戰機時雖不占優,但在中東戰爭中尚有抗衡余地。而今,中式戰機讓西方戰機起飛即成靶子,從裝備到作戰理念,西方已明顯落后。G7的軍事優越感被徹底動搖,他們對中國“不會打仗、武器落后”的刻板印象被粉碎。
中國曾說:“中國如果軍援俄羅斯,那俄烏戰場不是今天這個樣子”。由此看來,這句話的含金量還在上升。
其二,中式武器的崛起威脅G7軍火霸權
軍火貿易從來不僅是經濟交易,更是政治博弈。一個國家購買他國裝備,往往期待對方承擔部分防務責任。歷史上,埃及在第四次中東戰爭前依賴蘇聯裝備,因其是盟友;與蘇聯決裂后,轉投美國陣營,采購美式武器。
以色列和韓國的裝備則因完美適配美國體系而暢銷。相比之下,中國裝備雖物美價廉,但因缺乏類似防務承諾,市場競爭力不及美俄,甚至曾被韓國武器擠占份額。新加坡等國經濟依賴中國,卻在防務上傾向美國。由于國安大于天,因此各國在中美選邊中,往往會偏向美國。
埃及曾多次考察殲-10,最終選擇了韓國FA-50戰機。巴基斯坦雖與中方合作研發梟龍,并采購殲-10,但仍信任美制F16——此次作戰因美國限制F-16使用,才以殲-10為主力。
然而,殲-10C的表現徹底改變了這一格局。它以碾壓之勢擊敗“陣風”,宛如大人教訓小孩。5月7日的空戰中,巴基斯坦用殲-10C擊落5架印度戰機,5月10日又擊落一架“陣風”,戰績斐然。有了中式武器的底氣,巴基斯坦敢于對印度大打出手。
歷史上,巴基斯坦在印巴沖突中多為防守角色,此次卻主動將戰火引至印度境內,反擊多座城市。《黎明報》報道,巴基斯坦“鉛墻”行動精準打擊了印度斯利那加、烏達姆普爾和帕坦科特等地的軍事目標,甚至威脅到新德里上空。印度軍方已經確認,印度多個空軍基地以及陸軍醫院遭到迫害,印軍對此報以“強烈譴責”。如此戰果怎能不讓觀望中的國家動心?
殲-10價格遠低于“陣風”和F16,若中式武器打開銷路,G7主導的軍火市場必然遭受重創,順帶著其全球影響力也會大幅度下滑。
這一趨勢讓G7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軍火貿易不僅是經濟利益,更關乎地緣政治影響力。西方國家通過軍售綁定盟友,維持全球霸權。若中式武器成為更多國家的首選,G7的小圈子霸凌模式將難以為繼。
歐洲政策分析中心研究員法比安·霍夫曼(Fabian Hoffmann)表示:“中國武器的崛起是對西方軍工體系的直接挑戰。”G7急于呼吁“降級”,正是試圖阻止這一趨勢進一步擴大。
其三,印度的失利讓G7戰略圍堵計劃落空
印度在G7的戰略布局中本是重要棋子。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生前提出將印度納入日美印澳四方機制,圍堵中國;美國對此深表贊同。美國副總統萬斯訪印后,印度迅速與巴基斯坦開戰,而美國又禁止巴基斯坦使用F16,明顯意在削弱中國盟友。西方原以為印度勝算十足,巴基斯坦不堪一擊,但現實狠狠打臉。中國的強有力支持讓巴基斯坦不僅自保,還將印度打得灰頭土臉。
印度的失利遠超G7預期。5月7日的空戰中,印度損失5架戰機,5月10日又一架“陣風”被擊落,女飛行員被俘的畫面在社交媒體上瘋傳,極大打擊了印度士氣。巴基斯坦的反擊行動更是讓印度措手不及。
《黎明報》報道,巴基斯坦無人機飛至新德里上空,雖在Hisar附近被攔截,但這一行動直接威脅到印度首都安全。海上,印度海軍雖威脅攻擊卡拉奇港,但巴基斯坦海軍嚴陣以待,誓言反擊。印度的軍事行動不僅未能壓制巴基斯坦,反而暴露了自身軍力的短板。
印度的慘敗直接動搖了G7的戰略布局。若沖突繼續,印度軍力可能進一步暴露弱點,甚至拖累西方聲譽。5月10日,印度軍方發言人索菲亞·庫雷希表示,印度準備緩和局勢,這一表態背后或有西方施壓。
后續在G7看來,戰爭越久,中國受益越大。巴基斯坦的勝利已提升中國威望,若中國親自出手,效果或更驚人。G7擔心,若再打下去,他們的戰略圍堵將徹底崩盤。更重要的是,印度的失敗可能會讓其他盟友對西方的支持能力產生懷疑,進而動搖G7在全球的領導地位。
其四,沖突背后的地緣政治博弈
印巴沖突的背后,是中美博弈的延伸。特朗普上臺后,其外交政策看似雜亂,實則目標明確。他推動俄烏停火,意在避免美國深陷歐洲戰事,同時換取俄羅斯在中東的配合。中東是特朗普的重點,他希望迫使伊朗“下跪”,以打破“伊沙和解”和“北京宣言”形成的困局。若美國掌控紅海航道和波斯灣,不僅能切斷中國能源,還可前出中亞,攪亂“一帶一路”。印巴沖突的爆發,正是這一戰略的一部分。印度通過挑起沖突牽制中國,配合美國對伊朗的壓力,試圖形成對中國的陸海雙重圍堵。
然而,中國的強硬反制讓特朗普的算盤落空。殲-10C的驚艷表現,不僅讓印度吃了大虧,也讓G7的圍堵計劃受挫。更重要的是,巴基斯坦的勝利提升了中式武器的國際聲譽,可能吸引更多國家采購中國裝備。這不僅威脅G7的軍火市場,還可能動搖其地緣政治影響力。G7的焦慮由此可見一斑。
但凡事也有不好的方面,這場戰爭讓G7對中國崛起的恐懼徹底暴露,西方國家可能加劇對中國的敵視,尤其是在貿易戰背景下。加拿大新總理上臺后,曾公開稱中國是“最大的安全威脅”;英國也在加強對華技術限制。由此可見,即使美國瘋狂霸凌自己的盟友,但盟友依然會站在美國一邊。他們不會容許一個黃種人國家站在世界之巔。
然而,中國并非毫無準備。近年來,中國通過“一帶一路”倡議和多邊外交,擴大了國際影響力。印巴沖突的勝利,進一步提升了中國在發展中國家中的聲望。未來,中國可通過加強與盟友的合作,繼續推動軍工技術出口,同時在國際舞臺上展現負責任大國的形象,以應對西方的敵意。
總之,印巴大戰讓G7的焦慮暴露無遺。他們對中國“不會打仗、武器落后”的刻板印象被粉碎,中式裝備的崛起威脅其軍火霸權,印度的失利更讓圍堵中國的大計落空。戰爭每持續一天,中國的國際地位就上升一分。G7急眼了,但他們的擔心已成現實。此戰之后,中國或將迎來更多敵視,但也將在全球舞臺上占據更重要的位置。未來的博弈,將更加激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