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網友爆料在使用百度地圖導航時發現了一個新“驚喜”:路面上赫然出現了“累了困了喝東鵬特飲”的巨幅廣告,旁邊還有廣告立牌,不僅畫面直觀,還有語音播報,關鍵是——關不掉
這不是普通的彈窗廣告,而是直接“釘”在導航路線上的“車道級廣告”。
你在開車,車走哪兒,它跟哪兒。
本該清爽明了的導航界面,竟然也能成為打廣告的地方,百度地圖的產品經理“真該加個雞腿”。
你想,百度地圖作為導航工具,用戶使用它的首要目標是什么?不是看廣告,而是安全導航
可現在,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駕駛狀態下,百度卻選擇把路面當廣告屏,這種“創意”,不僅干擾視線,更對安全構成威脅。
換句話說,它已經影響了駕駛人員的專注力
假設有新手司機在行駛中因為這廣告分心了幾秒導致事故,該如何歸責?
從產品邏輯看,廣告內容與導航畫面強綁定,違反了“最小干擾”原則;從技術層面分析,這種“車道級精準投放”,背后依賴的是對用戶位置、速度、通行方式等高度私密數據的收集與分析。
表面上是在推廣告,實則是在深挖你的生活數據。
據報道,百度的客服回復:“正在核實”“請耐心等待”“可能是版本問題”,東鵬飲料方面也一問三不知——這套“模糊帶過”的操作,實在讓人看不懂。
這不是百度第一次“跨界試探”公眾底線。
還記得當年的“魏則西事件”,搜索引擎本該是尋找正規醫療信息的工具,卻因為競價排名誤導患者,導致一條年輕生命悄然逝去。
當年是醫療廣告競價排名,如今則是導航廣告精準投放,百度似乎始終依然沒有吸取教訓,在這種人命關天的場景投放廣告。
百度的問題,從來不是技術能力不足,而是商業邊界感的缺失
當廣告收入成為唯一導向,百度就不再是數字工具提供者,而是徹頭徹尾的“流量掮客”。
很多公司都在談“AI時代如何創新”,但在涉及生命與出行安全的場景里,創新不是隨心所欲。
把廣告硬植入導航系統,本質上不是“科技向善”,而是科技越界
從魏則西事件到今天的“車道廣告”,九年過去,百度始終沒有搞懂一個基本常識:真正強大的品牌,是建立在責任感上的
今天是飲料廣告,明天可能就是醫療、金融、博彩。
企業如果不懂得自律,科技終將變成掠奪工具。
對于百度這樣擁有億級用戶的平臺,更應明白:品牌的底層邏輯,不是“點對點投放”,而是“點對人信任”
商業可以追求利益,但不能突破底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