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國航空工業的歷史長河中,宋文驄院士是一座不可逾越的豐碑。這位被譽為“殲-10之父”的云南籍科學家,用畢生心血澆筑了中國空軍的“爭氣機”,更以其傳奇人生詮釋了科技報國的赤子情懷。他的故事,既是一部中國航空工業從追趕到超越的奮斗史,更是一位知識分子用生命踐行強國夢想的精神史詩。
一、戰火淬煉的報國初心
1930年3月26日,宋文驄出生于云南昆明一個普通市民家庭。童年時期,日軍飛機對昆明的狂轟濫炸,在他心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11歲時,為躲避戰亂,他隨家人遷回大理老家,在天主教教會學校讀書期間,目睹山河破碎的慘狀,立下“航空救國”的宏愿。
1949年,19歲的宋文驄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滇桂黔邊區縱隊,成為一名偵察員。朝鮮戰爭爆發后,他毅然投身空軍,在空九師擔任機械師,負責戰機維護工作。在朝鮮戰場上,他親眼目睹了中國空軍因裝備落后而付出的慘重代價,更加堅定了“要讓中國空軍強大起來”的信念。戰爭期間,他因表現出色榮立二等功、三等功,這段經歷也成為他日后投身航空科研的重要動力。
1954年,宋文驄以優異成績考入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空軍工程系,系統學習航空知識。在校期間,他參與了“東風113”超音速戰斗機的研制,擔任總體設計組組長,展現出卓越的設計才華。盡管該項目最終因技術條件限制未能成功,但這段經歷讓他積累了寶貴的總體設計經驗,為日后主持殲-10項目奠定了基礎。
二、航空報國的崢嶸歲月
1960年從哈軍工畢業后,宋文驄先后在沈陽飛機制造廠、國防部六院一所工作,參與了殲-7、殲-8等多個重點型號的研制。在殲-8方案論證階段,他帶領團隊提出“雙發”設計方案,突破了我國高空高速戰斗機的技術瓶頸,為殲-8的成功研制作出了關鍵貢獻。
1982年,在新一代戰機研制方案評審會上,宋文驄以15分鐘的精彩匯報,力排眾議提出鴨式布局方案,徹底改變了中國戰機的發展軌跡。這個大膽的設計讓中國戰機研制直接邁向第三代水平,也讓宋文驄成為眾矢之的。面對質疑與壓力,他以“不成功便成仁”的決心,帶領團隊開啟了長達20年的殲-10研制征程。
1986年,56歲的宋文驄被任命為殲-10總設計師,全面負責項目研發。當時國內航空工業基礎薄弱,設計理念和技術手段相對落后,而殲-10要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面臨著氣動布局、航電系統、飛控技術等多重挑戰。宋文驄創造性地提出“全機各系統自上而下設計、自下而上綜合”的技術管理模式,首次將可靠性設計納入飛機設計專業,建立了嚴格的技術狀態控制體系。在他的帶領下,團隊攻克了腹部進氣道、數字式電傳飛控系統、高度綜合化航電武器系統等90年代國際先進技術,實現了我國航空工業從仿制到自主創新的歷史性跨越。
三、殲-10誕生的幕后傳奇
1998年3月23日,殲-10首飛成功的那一刻,74歲的宋文驄淚如雨下。他將自己的生日改為這一天,以紀念這個改寫中國航空史的時刻。試飛員雷強激動地說:“這才是我們真正的戰斗機!”。首飛成功只是開始,后續的改進和定型工作同樣艱巨。宋文驄堅持“不留遺憾”的原則,在發現設計缺陷后,果斷提出改進方案,即使面臨打亂生產計劃、報廢零部件的巨大壓力也絕不妥協。最終,團隊用18個月創造了生產6架改型飛機的奇跡,確保殲-10以最完美的狀態交付部隊。
2004年,殲-10正式列裝中國空軍,標志著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自主研制第三代戰斗機的國家。這款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戰機,不僅使中國空軍作戰能力實現質的飛躍,更帶動了整個航空工業的技術進步。殲-10的研制過程中形成的設計技術成果,廣泛應用于后續的“梟龍”、殲-20等型號,培養出以楊偉為代表的新一代航空領軍人才。
四、生活中的“可愛老頭”
在同事眼中,宋文驄是嚴謹執著的“宋老頭”;在女兒眼中,他是充滿童趣的父親。宋文驄的妻子張懿是飛機結構設計師,兩人因共同的航空理想走到一起。為照顧視力不好的妻子,70多歲的他仍堅持每天騎車買菜,甚至想出用自行車輻條夾胡蘿卜的妙招。女兒宋凌回憶,父親在百忙之中仍會耐心指導她練習立定跳遠,用“不斷超越自我”的理念影響著她的成長。
盡管工作繁忙,宋文驄始終保持著對生活的熱愛。他喜歡游泳、跳舞,78歲高齡仍堅持每天游泳,是研究所老年晨泳隊的活躍成員。這種樂觀豁達的生活態度,也體現在他對工作的熱情中——他常說:“我們最大的愿望,就是要讓中國空軍強大起來。”
五、精神遺產與時代回響
2016年3月22日,宋文驄在北京逝世,享年86歲。他的離去,讓中國航空界失去了一位泰斗,但他留下的精神遺產卻永遠激勵著后人。殲-10的成功,不僅是技術的勝利,更是中國航空人“自力更生、勇攀高峰”精神的勝利。正如他生前所言:“只要我們為年輕人鋪好路,即便我不在了也沒關系,自會有比我更優秀的人繼續這項事業。”
如今,殲-10系列戰機已發展出多個型號,成為中國空軍的主力裝備。在2025年的印巴沖突中,殲-10CE憑借氮化鎵有源相控陣雷達和霹靂-15E導彈的超視距打擊能力,成功擊落多架印度陣風戰機,展現了中國軍工的強大實力。這些輝煌戰績的背后,正是宋文驄等老一輩科學家奠定的堅實基礎。
宋文驄的一生,是與中國航空工業同呼吸、共命運的一生。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為祖國打造了捍衛領空的“利劍”,更用無私奉獻的精神,為新時代科技工作者樹立了榜樣。正如“感動中國”頒獎詞所言:“少年傷痛,心懷救國壯志;中年發奮,澎湃強國雄心。如今,他的血液已流進鋼鐵雄鷹,在祖國的藍天上永遠翱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