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公路學會旅游交通工作委員會公布“2025年度美麗公路項目”評選結果,全國151個項目憑借獨特魅力脫穎而出。其中,由省交控集團所屬省交建公司匠心打造的G213策克至磨憨公路樂都至化隆段(以下簡稱“樂化公路”),以卓越的工程品質與創新理念,在激烈的評比中脫穎而出,為青海交通事業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樂化公路,全長53.6公里,宛如一條承載著區域發展使命的金色動脈,蜿蜒于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與化隆回族自治縣之間。作為國家公路網戰略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該項目精準嵌入青海東部城市群“三橫三縱”綜合運輸體系,成功構建起“天祝—樂都—化隆”縱向經濟走廊。其建成通車意義非凡,不僅讓樂都、化隆、民和、循化四縣區實現了90分鐘交通圈的高效貫通,更使區域高速公路通行效率大幅提升40%,成為推動青海東部城市群協同發展的強大引擎。
科技攻堅鑄就高原筑路豐碑。在平均海拔3100 米的高原之上,科技攻堅成為樂化公路建設的主旋律,鑄就了一座不朽的高原筑路豐碑。全線控制性工程——樂化隧道,以5933米的超長里程穿山越嶺,面對最大埋深428米、復雜水文地質等重重施工難題,建設者們創新采用三維地質掃描與微震監測技術,在玄武巖與砂巖互層的復雜地質結構中開辟出一條安全可靠的通道。而斜溝5號特大橋更是堪稱建筑藝術的杰作,它以1378米的長度騰空而起,宛如在云端翩翩起舞。通過2783米的螺旋曲線,大橋四次跨越深谷,運用0.618黃金分割比例的展線設計,巧妙化解了68米的垂直高差,其“高原之環”的獨特造型,開創了青海高速公路螺旋展線的先河。建設者們借助BIM+GIS數字孿生平臺,實現了毫米級的施工精度控制,創造了雙洞月掘進280米的“樂化速度”,令人驚嘆不已。
生態工法繪就綠色文化長廊。生態保護貫穿樂化公路建設的始終,生態工法的運用繪就了一條綠色文化長廊。項目堅持將生態保護作為建設的底色,采用“表土剝離-分類存放-循環利用”的生態工法,使得沿線復墾綠化率高達98%。同時,精心挑選青海云杉、金露梅等12種本土植物,打造出層次豐富、錯落有致的立體綠化帶,形成了一條綠意盎然的生態廊道。更值得一提的是,建設者們巧妙地將熱貢藝術、撒拉族文化、瞿曇寺文化符號融入隧道洞門與橋梁景觀設計之中,讓這條公路變成了一座移動的“文化長廊”。監測數據顯示,項目施工期水土流失控制率達到95%,真正實現了公路與自然和諧共生,完美詮釋了“路從自然中生長”的理念。
路衍經濟激活區域發展動能。樂化公路的通車,猶如一把“金鑰匙”,激活了區域發展的強勁動能。通車首年,沿線旅游熱度飆升,瞿曇寺景區門票收入更是突破歷史峰值。特色農副產品的運輸時效提升了60%,多個省級產業園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更為深遠的是,該項目將海東市的輻射半徑延伸至甘肅臨夏經濟圈,促成了青甘兩省共建“黃河上游生態經濟帶”的戰略合作,為區域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樂化公路的華麗蛻變,是青海交通建設從“量變”邁向“質變”的生動寫照。隨著“交通+旅游+生態”融合發展模式的深入實踐,相信在未來,會有更多像樂化公路這樣的高原天路,以智慧交通為筆,以綠水青山為卷,在廣袤的西部大地上,書寫出交通強國的壯麗篇章。
來源: 青海省交通運輸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