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美國財長貝森特在接受CNBC采訪時再度對華放狠話,聲稱125%的關稅不可持續,中國應該主動降溫,邁出第一步。若局勢惡化,美國將考慮包括貿易禁運在內的措施來懲罰中國。這番表態讓全球貿易市場瞬間繃緊神經。然而戲劇性的轉折僅隔3天,5月 2日,中國商務部官網發布一則簡短聲明:"美方近期通過相關方面多次主動向中方傳遞信息,希望與中方談起來。對此,中方正在進行評估。"回應中,"正評估"三個舉重若輕的字,將美方的急切與中方的審慎展露無遺。
美國主動傳遞談判信息的背后邏輯逐漸清晰。5月 1日,《華爾街日報》披露,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在 4月 27日的閉門會議上達成共識:若 6月前不啟動中美談判,美國農業州很可能在明年的中期選舉中失去至少 30個關鍵席位。與此同時,美國在半導體領域的 "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策略也陷入困境:雖然對華芯片出口管制導致中國芯片進口下降 18%,但美國芯片巨頭高通、英偉達的季度營收分別暴跌 25%和 30%。
在政治壓力與經濟危機的雙重絞殺下,美國政府不得不放下 "世界霸主"的架子,通過多個渠道—— 包括駐華商會、第三方國際組織甚至非正式外交渠道 —— 向中方釋放主動談判信號。中方的“正評估”絕非簡單的外交辭令。這三個字至少包含三重深意:其一,中方對美方“邊打邊談”的套路保持警惕,要求美方拿出實質性行動;其二,中方在評估關稅戰對國內產業鏈的影響,尤其是新能源、半導體等關鍵領域;其三,中方在觀察國際社會的反應,包括歐盟、東盟等第三方的態度。
這場由特朗普單方面挑起的“關稅戰”,到4月時,雙方關稅稅率已分別升至145%和125%,涉及貿易額超過6800億美元。然而,美國國內的反對聲浪正在瓦解特朗普的強硬立場。4月23日,美國12個州聯合起訴聯邦政府,指控其關稅政策“違反憲法”;5月1日,美國商會發布報告稱,關稅戰已導致120萬制造業崗位流失,中西部農業州經濟瀕臨崩潰。在這種背景下,特朗普政府不得不通過“多渠道主動傳遞信息”,試圖重啟談判。
中方的“正評估”,中方要求談判的前提,美方要滿足三個條件:徹底取消單邊加征關稅、停止將經貿問題政治化、建立平等對話機制。這與2019年國務院白皮書《關于中美經貿磋商的中方立場》一脈相承,體現了中國在核心利益上的堅定立場。
更值得關注的是,中方在評估過程中,正在構建新的戰略支點。4月份,中國與巴西簽署240萬噸的大豆采購協議;4月28日。中國貿促會對外公布調查報告,有75.3%的外貿企業計劃對外拓展新興市場。這些動作,既是對美方施壓的回應,也是在為可能的長期博弈做準備。回溯2018年中美貿易戰,美方曾三次在談判前夕突然加征關稅,最終導致協議破裂。如今,特朗普政府故伎重施,卻發現中方的反制手段更加精準。例如,中國對稀土出口實施管制,直接沖擊美國軍工產業。
通過RCEP和“一帶一路”擴大市場,削弱美國制裁效果。在這場博弈中,“正評估”三個字恰似一把標尺,丈量著美方的誠意與中方的底線。正如商務部發言人所言:“打,奉陪到底;談,大門敞開。”這句話,既是對歷史的回應,也是對未來的宣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