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人民日報對董宇輝的文學傳播價值給予高度評價。
《從一個“傳播貢獻獎”引發的爭議說起》的署名文章,以六分之一版面的篇幅深入探討其獲獎背后的爭議,可謂是含金量滿滿。
不少博主也分享了這個好消息,比如說這篇銳評是對聶某哲之流詆毀董宇輝獲獎的有力回擊,比如說董宇輝能上人民日報是光宗耀祖的大事等等。
老趙與大家分享三個不一樣的觀點。
一、文學新舊“話語權”的爭奪
董宇輝獲得人民文學獎傳播貢獻獎,受到不少人的詆毀,根本原因在于傳統文學評價體系長期由學院派與作協系統壟斷,形成以 "純文學" 為核心的話語權。
而董宇輝獲得 "傳播貢獻獎",本質上是將文學權力從創作端向傳播端轉移的革新性突破。而歷史告訴我們,每次革新都會受到既得利益者的瘋狂反撲,這次也不例外。
二、構建“中間文學”新生態,消解“雅俗”二元對立
很多人可能還記得,某淺淺關于“你尿條線,我尿個坑”等詩歌引發的雅俗爭議。
如今,董宇輝則是在純文學與通俗文學之間探索中間文學,他把直播間打造成了文化樞紐站,將《人民文學》等傳統嚴肅刊物以通俗化語言推介,既保留了文學內核,又通過“情緒共鳴”降低閱讀門檻。
三、從“聚焦作家作品”到“傳播者賦能”
之前傳統文學獎多聚焦作家與作品,而“傳播貢獻獎”的設立標志著評價體系向傳播鏈延伸。
《人民文學》將董宇輝比作“文學曠野中的信使”,而人民日報則賦予傳播者以“文化擺渡人”的角色,這突破了“創作—接受”的線性邏輯,承認了傳播者在文學價值實現中的能動性。
人民日報此次銳評的超常規版面,超越了單純的事件回應,實質是一次關于“文學何為”的公共討論引導。
其深層次意義在于:通過官媒話語的權威性,為文學與流量的融合劃定邊界,既避免文學因排斥市場而邊緣化,又防止其因過度商業化而異化。
這種“第三條道路”的探索,既是對文化自信的實踐,也是在視聽文明下對中國文學未來出路的戰略謀劃。
正如文末引用的網友留言:“傳播者搭橋,好作品自有回響”,這場爭議最終指向的,是如何在喧囂時代讓文學既不失根脈,又能生生不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