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作家陳本豪先生的散文《恭王府里說和珅》,隨作者的筆觸走進恭王府,仿佛走進了和珅的世界。這里的每一磚一瓦,每一草一木,都似乎在訴說著他的故事。那高高的墻壁,那神秘的倉庫,那精美的園林,那獨特的建筑,無一不彰顯著他的智慧與品味。然而,在這些華麗的外表之下,卻隱藏著他深深的野心與欲望,以及最終導致他覆滅的悲劇……
恭王府建于清朝大學士和珅之手,始為和珅宅院。嘉慶四年,和珅因二十款大罪成立而被賜死,財產悉數充公,宅院被賜給慶郡王永璘;咸豐三年,又改賜恭親王。由此,恭親王便成了皇權時代最終的院主,所稱恭王府。
一面屋后的高墻,將北京的街道擠成一條逼仄的胡同。墻壁特別長,長得像一堵擋風的山體,給人無聲的壓抑與森嚴。墻面清一色的灰暗,塵封中給人說不出的陰沉與冷峻,墻壁上的兩排窗戶,卻并不顯得氣派。下排窗面的空間吝嗇得與墻體極不相稱,臨近檐口那一排就更小了,她小得令人頓生無法捉摸的惶惑與詭秘。這兒原是和珅家的倉庫,庫里堆滿數不清也道不明的稀世珍寶,除了當朝皇帝,國公王侯之家無與倫比。這個平淡得任人讀不出一點繁華之感的倉庫,只有和珅才能解密。通過貼近檐口那排千差萬別的小窗圖案,他入眼便知,哪間裝的是翡翠,哪間裝的是古玩,哪間裝的是域外的貢品……世人皆睡他獨醒,一種超然物外的滿足與享受,這就是和珅。別人都說這兒是倉庫,我卻固執地將其當了監獄,只不過,監獄里囚禁的不是人的肉體,而是眾多國寶的魂靈。那天初探恭王府,第一次走近和珅,一切都從這堵神秘的高墻下開始。
西洋門是一座富有特色的門樓,也是進入府第花園的一道正門。建筑式樣十足的西洋味,所有的圖案雕塑均藝出外夷,門樓匾額上的中文卻隱含幾分道家意韻,“靜含太古”四個大字,使人直達華文底庫。步入園門舉目遠探,一箭平射的目光,瞬息被巨石撞落一地。這是一塊來自江南的太湖石,渾圓的石身,自然的流線,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女人胴體,極盡人類的原始文明。五米多高的巨石,臨近頂峰之處似有字跡,讓人頗懷仰視。“獨樂峰”三字卻只見樂峰二字,然將一個獨字藏于峰頂,惟讓主人獨知獨覺,怪在回味無窮。北宋時的司馬光建“獨樂園”皆因政治失意,以欲達先賢的“獨善其身”之意。然和珅呢?他建園時卻遠離沒落之日,他獨在什么呢?是獨在皇權下的不二之臣,還是獨在超然物外的隨心所欲,總不會是“孤獨求敗”吧。繞過獨樂峰,視線豁然開朗,一座由青石圈砌的水池駭然就在腳下,因她形仿蝙蝠而稱“蝠池”,她還酷似元寶狀,又名元寶池。蝠池四周滿植榆樹(別名錢樹),每當落葉紛飛的季節,一池蕩著榆錢,漾不盡的富貴與祥和,也許,這就是和珅企求的面沁書香而底蘊豐足的意境。站在蝠池邊,望一園風景,看樹木可稱古,觀山石可說奇,親流水可聽遠,近樓臺可比宮,滿園的美麗靜謐,卻化不去一派皇家之氣。
往園中東行不遠,即見小丘之上建有一八角彩亭,地面上刻著彎彎曲曲的亭字形小溝,水源卻藏于土山下的一口深井,只要觸動機關,清泉便從隱秘的關口沁出,順著溝渠緩緩流淌,爾后再經秘道入地,與近處的蝠池潛流暗通。每當文人雅士來訪,主人便邀幾位圈坐于亭邊的雕花欄隔,然后取酒數杯,放入渠口順水而泊,杯至誰家面前,均以取杯吟詩而飲,如詩文不出便罰酒。無論是詩從心出,還是迫于情勢所為,亭中作賦吟詩,卻給無情的時光平添一分雅趣。這樣的小亭是否人間惟一,真如他人腹中未出的詩篇一樣。出亭之后腳下雖步平坦,思憶卻亦然彎在小渠的水流之間,如此曲水流觴,一經忘卻就失去一分詩意。
邀月臺建于全園的置高點,其上可接云天星月,其下可通巖中秘洞,四周圍就的漢白玉雕欄與秘洞相輔,大膽地鑄就華貴和神秘于一體。滴翠巖由一色的太湖石包鑲堆砌,通過巖下兩條曲徑,可直抵崖頂。秘云洞呈東西向伸展,于洞正中后壁上,嵌有一塊由康熙親筆手書的福字碑,每天來此沾福的人絡繹不絕。我們入園那天,洞外東進西出的人群,依然排出一隊長龍。福字碑高129厘米,寬54厘米,碑中鐫刻一個草書的“福”字,福字正上方鈐有一方“康熙御筆”之璽。據傳,孝莊太后60歲那年患上一場大病,雖遍請天下名醫,卻久治不愈,由此急壞了孝順的康熙皇帝。在無計可施之下,那天,康熙郁郁寡歡地走進御書房,只想寫寫字解憂。不知是心血來潮,還是上帝之手的牽引,他竟親手磨墨,凝天地孝心和帝王之氣于筆端,為他奶奶寫了一個福字,并將玉璽蓋于福字之上,至此,心中似有一分靈光穿透暗室之感。第二天,康熙將這福字掛于孝莊太后的寢室之內,不幾日她的病竟奇跡般地痊愈,從此無病無災。
康熙擅長書法,且一生惜墨,很少在御批之外留墨,一個草書的福字之內不僅暗含“多子、多才、多田、多壽”的多層意義,且寫出了一段孝心感動天地的傳奇,還在福字頭上鈐留玉璽,實為皇家稀世珍寶,怎叫人不沾手撫摸。因游人長年撫摸,字碑漸顯浪平之痕,早已采用玻璃蓋面,原來觸手及石的感覺不再,但前來撫摸沾福的游人卻不減反增。因為人具各色便摸法各異,有人只用指尖輕探,有人則用一掌附貼,還有人卻用雙掌緊貼其碑,從上直下全面覆蓋。我暗中思想,如確有靈就不在于面大面小,諸福之靈惟指一心。其觸指沾點,貼掌沾片,撫手沾面,無論點面大小,并不在于寬幅擁有,只圖個心靈感受。譬如觀音的靜瓶柳水,點滴可起三江,又如佛祖如來,一掌天壓五行,然天地靈光不在多少,應在一觸即通,一點即明。人生本就福禍無常,如想增福減禍,惟在德善之養,如不然,和珅將一塊福字碑長嵌于自家府中,終歸沒逃脫賜死的厄運。
看了一座恭王府,甚為一府的藝術成就而驚嘆。整座府第集園林、建筑、風水、易經等學科玄妙于一體,一路看不盡的風光旖旎,一園猜不透的玄機妙理。要山有山,要水有水,山水相連,樓臺相接,簡繁適當,疏密相間,是為中國皇家園林之外的一大手筆。看來宰相王公雖無種,但與平民百姓自不能一語評說。根據《查抄和珅家產清單.目錄》統計,他的財產總值折算可抵清政府13年的稅收之和,定他“天下第一貪”真不為過;經和珅承認,如罪狀二十條的第十三款中所注,和府中的楠木廳堂,確系他托太監偷畫寧壽宮而仿建,“僭越逾制”之罪可以坐實。僅此兩條,和珅就該死100次。中國歷史對康乾盛世的定位,足以證明乾隆不是一個昏君,而和珅是為皇帝身邊的重臣,為何大罪堆積如山?有人說,和珅為雍正皇帝的愛妃馬佳氏轉世,是乾隆的地下情人;有人說,和珅年輕漂亮,明為臣子,暗與乾隆有一層同性戀關系;有人說,乾隆有心將愛女十公主嫁給和珅的獨子,再多的家產終歸是公主的;還有人說,精明的乾隆放手和珅貪贓枉法,實為日后繼位的皇子攢下一筆巨額的財富……
提起恭親王,除了政界人士或史學家,能記起他的人可能很少,但提起和珅,不知道他的人可就不多了,避開是非忠奸不說,和珅的歷史流傳恐怕比恭親王要遠,智慧(智慧與道德功過無關)也許凌駕恭親王之上。游歷了半天恭王府,看的、聽的、想的都是和珅,他的心得成就似乎無處不在,那怕一塊山石,一處角落,處處飄著和珅的陰影,恭親王卻在人們的自覺感受中被淹沒了。其實,搬進和珅府中的恭親王,曾在同治年間調集數百工匠重建邸園,并將府第更名為萃錦園,不曾想到的是,一切都是枉然。時至今日,府第雖然還被叫做恭王府,但導播和游人卻都站在府中說和珅。園中的一草一木,無論是誰的手筆,不成文地都被人視為和珅的作品。雖說恭親王也曾揮過“辛酉政變”的巨筆,共書了慈禧“垂簾聽政”的一段清代歷史,官位和聲名應不在和珅之下。但于這座府邸來說,他終究沒有比過和珅。假如恭親王能看到今天如此結局,心中的瘀結說不定讓他死得比和珅還悲哀。由此可以說,再將恭王府改作和珅府,站在和珅府里說和珅,便多了一分自然,而少去一分探究。
作者簡介:陳本豪、中作協會員、音樂家,籍貫武漢江夏。已出版散文集三部,紀實文學集七部。長篇紀實文學《京劇譚門》全四卷,被列入2019年中國作家協會重點扶持項目,參評第八屆魯迅文學獎,榮獲第八屆湖北文學獎。由選擇來詮釋與寬博他的含義,則有待未來時空的論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