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親王是康熙第十三子胤祥(允祥),雍正帝封其為怡親王,是除鐵帽子王之外,又一“世襲罔替”親王。
其王府所在地,在北京先后一共有三處怡親王府:第一座怡親王府位于王府井帥府園;第二座怡親王府位于朝陽門內大街路北;第三座怡親王府位于東單北極閣三條。
北京的第一座怡親王府,位于王府井帥府園。該處王府,只居過始怡親王允祥。怡親王府的王爺愛新覺羅·允祥是清康熙帝的第十三子,生母是敬敏皇貴妃,排行十三,人稱“十三爺”。
關于怡親王允祥,史書這樣評價他:“詩詞翰墨,皆工敏清新”“精于騎射,發(fā)必命中,馳驟如飛。”他曾一度受到清圣祖康熙帝的寵信。在康熙末年的“九子奪嫡”事件中,他始終站在四阿哥胤禛,也就是后來的雍正皇帝的一邊,為雍正皇帝的繼位立下了汗馬功勞。在眾多兄弟中,胤禛對允祥的感情最深,在他繼位后,便封允祥為和碩怡親王,并重用他,允祥不但受重用,而且得到雍正完全的情任。雍正親書“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八字匾額賜允祥。
允祥自然也是盡全力輔佐雍正皇帝治理國家,自始至終都沒有期負雍正皇帝的器重。允祥生前曾表示死后要將宅院改為寺廟。雍正八年(1730),允祥死,雍正親臨奠祭,贊他是“自古以來,無此公忠體國之賢王”,命配享太廟,準許他名字上一字用“胤”字,賜謚曰賢。四年后他的住宅改建為寺,雍正皇帝親自賜名“賢良寺”,并御撰碑文。
在《乾隆京城全圖》上,從所繪賢良寺的形制上可見王府之貌。南起帥府園胡同、北至金魚胡同、東起今校尉胡同、西至近王府井大街處的范圍內,有面闊5間的正門、面闊7間的正殿、面闊各7間的左右配樓、面闊5間的后殿、面闊各7間的后寢和后罩樓,顯露出王府的嚴整、宏偉。20世紀80年代為校尉小學校,現(xiàn)賢良寺已無存。
賢良寺遷建于冰碴胡同路北之后,便成了外省的朝廷重臣進京朝見的住處。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晚清炙手可熱的地方督撫進京時都寄住于此。賢良寺眾多“留客”里數(shù)李鴻章的故事最多。梁啟超先生所著的《李鴻章傳》里有這樣一句話:李鴻章之在京師,常居于賢良寺。據(jù)史料顯示,李鴻章第一次進京時便住在這賢良寺里,之后的無數(shù)次進京,李鴻章都居于賢良寺,最后還終老于賢良寺。
甲午戰(zhàn)爭后,李鴻章有半年時間閑居在賢良寺。這在他忙忙碌碌的為官生涯中,是從沒有過的事兒,也是他一生中最投閑置散的一段時間。面對門庭冷落車馬稀,他素性關起大門研究起了“養(yǎng)生之術”。著書、緣字、鍛煉、吃飯和睡覺成了他一天的功課。他每天六七點鐘起床,稍進餐點后即檢閱公事,或隨意看《通鑒》數(shù)頁,臨碑帖一紙。午間飯量頗佳,飯后更進濃粥一碗,雞汁一杯。飯后,脫去長袍,表負手,出廊下散步。
1900年庚子事變之后,正在兩廣總督任上的李鴻章從廣州被調回北京與聯(lián)軍議和,也住在賢良寺。當時的北京已被八國聯(lián)軍控制,賢良寺因有李鴻章居住而成為當時“由清國政府管轄的兩個小院”之一,另一個是與聯(lián)軍議和的慶親王府。
兩個月后,李鴻章胃血管破裂。當時在賢良寺的臥房里,除了躺著的李鴻章,還有等待他簽字的俄國公使。1901年11月7日,李鴻章在賢良寺死于欽差大臣任上。
怡親王胤祥死后,因府改為寺,故又在朝陽門內大街北側建造了新府,繼襲怡親王爵位的允祥第七子弘曉由第一座怡親王府中遷出,居于該處。第二座怡親王府位于朝陽門內北小街,今為中國散文詩學會、中國科學文化音像出版社等近10家單位所在地。此府不僅占地廣闊,且規(guī)模宏偉,其主體規(guī)模和構架至今保存得相對比較完好。
愛新覺羅·弘曉是愛新覺羅·允祥的第七個兒子。字秀亭,號冰玉道人。是清朝著名的藏書家、詩人,有書呆子親王之稱。
弘曉雖是親王,但他沒什么政治才能,也不擅長交際,就喜歡讀書,是個好學的人,總是將經史子集反復讀誦,并將美參為經典。在王府里有一個安樂堂(又名明善堂),堂里面有九個巨大的書櫥,裝滿了弘曉的藏書。弘曉嗜書如命,對自己的書更是視為寶中之寶。乾隆命紀曉嵐主編《四庫全書》的時候在全國各地征集資料,各個主公大臣、文化名流統(tǒng)統(tǒng)將自己的藏書呈遞宮中,而唯有弘曉一本也舍不得獻出來。這樣不通人情世故的弘曉給乾隆留下了很差的印象。弘曉飽讀詩書,從不舞槍弄劍,這在彪悍跋扈的滿清貴族中算是個異類,而且又因為他的書呆子性格,更是經常在一些交際與禮節(jié)方面無意的怠慢。乾隆帝首次到盛京謁陵,并在清寧官舉行祭祀活動。而在這樣的活動中,弘曉卻忘記帶佩刀,這使乾隆很不高興,并對其進行了嚴厲的斥責。
乾隆非常討厭弘曉的書生習氣,與其杰出的父親相比較,弘曉更是讓乾隆感到無比的失望,但因為雍正帝“凡朕加于吾弟之恩典,后代子孫不得任意稍減”的諭令,乾隆帝一直保留著弘曉的爵位。怡親王弘曉也是最早抄《紅樓夢》的王爺,具說到《紅樓夢》,曹家與怡親王府還有一定的關系,雍正初年曹家被抄,怡親王允祥曾奉命監(jiān)管過曹家事情。怡親王弘曉對紅學貢獻最大的是為留下了一部珍貴的《石頭記》。紅學界稱這個本子為“己卯本”,或“脂怡本”。這個本子是目前所見諸本子中比較早的一種。
怡親王府的第三座府邸在東單北極閣三條,原為寧郡王府,今為中國話劇團所在地。寧郡王弘皎是怡親王允祥第四子。雍正朝封為郡王。后來,他被牽連進政治爭斗中,據(jù)《嘯亭續(xù)錄》記載,皇帝譴責他們“私相交結往來詭秘”,“漸有尾大不掉之勢”。盡管弘皎保住了王爵,但遭此打擊后,心灰意冷,他故而遠離政治,養(yǎng)菊自樂。據(jù)說,弘皎于南方購得菊花數(shù)百品種,試種于北方,獲得成功,他養(yǎng)的菊花分“神品、逸品、幽品、雅品”等諸多品目,達數(shù)百種之多。另外,他還能自制精扇,名“東園扇”,一時,士大夫爭購之。
怡親王府的首位王爺允祥去世之后,怡親王位一共襲了九次,其中比較有名的有兩個,一個是第五次襲的載垣,還有一個是第八次襲的溥靜。這兩個怡親王有一個相同點,那就是均死于非命,一個被賜死,一個被八國聯(lián)軍撻辱而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