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歷史上,實際執政時間排在第三位的,不是哪位皇帝,而是“垂簾聽政”的慈禧太后。這個女人雖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卻很會玩弄手段,她通過三場宮廷政變,將整個大清王朝牢牢地攥在自己手中。今天要介紹的這場政變不怎么出名,但慈禧太后卻借此徹底打敗了政敵恭親王奕訢,那么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盟友變政敵
1861年8月,咸豐皇帝病死于熱河,而作為皇六弟的恭親王奕訢卻被排除在輔政大臣的行列,因此恭親王對此項安排很是不滿。同樣不滿意的還有小皇帝載淳的生母,即后來被尊奉為慈禧太后的葉赫那拉氏。于是小叔子與寡嫂聯合到了一起,發動了那場著名的“辛酉政變”,將咸豐帝安排的八位“贊襄政務大臣”全部除掉。
接著,恭親王奕訢以議政王的身份,擔任領班軍機大臣、總理衙門大臣,同時兼任宗人府宗令、總管內務府大臣等職。雖然恭親王在朝中的權勢已經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但是他與慈禧太后的盟友關系也就此破裂,成為政治上的對手。原因很簡單,權力,特別是最高的權力,是絕對不容許分享的,正所謂“天無二日,民無二王”。
二、奕訢變消沉
同治年間,慈禧太后與恭親王多次交鋒,她在1865年免去了奕訢“議政王”的稱號。恭親王奕?也不甘示弱,他聯合慈安太后于1869年批準山東巡撫丁寶楨奏請,將慈禧太后的親信太監安德海誅殺。然而之后發生了一系列的事件,先是同治帝病死,光緒帝即位,接著慈安太后病死,逐漸讓恭親王奕訢落于下風。
此時的恭親王奕訢在政治上變得極為消沉,但他的影響力畢竟還在,朝中還有不少親信,在某些問題上,如果他不肯合作,慈禧太后也難以推動。于是,慈禧太后決定除掉這個政治上的絆腳石。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清軍在前線遭到慘敗,以奕?為首的軍機處在處理這件事上表現得游移不定,因此他遭到了清流派的彈劾。
三、甲申易樞
這年的4月4日是清明節,恭親王奕訢奉命前往清東陵,主持慈安太后的祭奠。而慈禧太后則到了九公主府,并召見了醇親王奕譞,兩人奏對良久。之后,京城的氣氛變得十分緊張,軍機大臣翁同龢忐忑不安。4月8日,恭親王已經返回北京,可是在這天上午奏對時,慈禧太后一反常態,只召見了大學士以及各部尚書,并未召見軍機。
接著,所有軍機大臣就接到了慈禧太后下發的諭旨,以恭親王奕?為首的五位軍機大臣被全部罷免。之后,慈禧太后重新任命了一批軍機大臣,這些人沒有什么能力,但是都“聽話”,時人諷刺道:“易中樞以駑馬,代蘆服以柴胡。”慈禧太后通過“甲申易樞”,徹底打敗了恭親王,她的專權統治完全確立了下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