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一開始美國要和中國打關稅戰?一方面是特朗普團隊想掙錢緩解美國政府的財政壓力,另一方面想進一步提升美國在世界上的話語權,也就是特朗普團隊所奉行的“美國優先原則”。
那為什么現在美國又急于和中國進行關稅談判?而且還是美方多次主動請求與中方談判!本質就是特朗普團隊現在認識到事情的發展態勢,已經快不受其團隊的控制了。
當地時間5月9日清晨,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在社交媒體平臺Truth Social上連發兩條推文,再次將中美貿易關系推向輿論風口。他先是以命令口吻要求“中國應當對美國開放市場”,隨后又拋出“對中國征收80%關稅看起來合理”的威脅。
怎么說呢?特朗普的推文延續了其一貫的“交易藝術”風格,試圖通過極限施壓迫使中國讓步。然而,這種將關稅武器化的策略,早已被現實數據證偽。
根據美國全國零售聯合會數據,特朗普政府時期加征的關稅,使美國家庭年均支出增加4300美元,而美國企業成本更是飆升。
值得一提的是,當特朗普在Truth Social上揮舞關稅大棒時,美國港口卻因中國商品進口減少而陷入蕭條,碼頭工人老杰克數著空蕩蕩的泊位直搖頭:“以前中國貨輪像趕集似的,現在三天見不到一艘。”
5月11日的日內瓦會談,是中美貿易關系在關稅戰陰霾下的一次重要接觸。美國代表團由財長貝森特率領,而中國代表團則由商務部副部長王受文領銜。會談從當地時間上午10時持續至晚上8時,雙方就關稅、市場準入、知識產權保護等議題展開激烈交鋒。
此次會談的戲劇性在于:美方既是施害者又是求救者。貝森特團隊帶著GDP環比萎縮0.3%、通脹率5.2%的經濟殘局,卻要維持“美國優先”的強硬姿態。
特朗普聲稱“封閉市場行不通”,實則是美國自身正走向孤立。從“301條款”調查到“實體清單”擴張,美國以國家安全為名行保護主義之實,導致全球供應鏈重構、盟友離心。
中美關稅戰持續至今,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形勢已經十分明朗了!那就是最后的贏家,必然是屬于中國!
當美國揮舞著單邊主義大棒試圖維護霸權時,中國以“三個絕不”(絕不妥協核心利益、絕不犧牲發展主權、絕不接受脅迫談判)的戰略定力,在全球經濟版圖上刻下新坐標。
當前中美博弈已超越貿易范疇,演變為兩種現代化路徑的競爭。中國“三個絕不”的背后,是對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探索。既非冷戰思維的復刻,亦非西方中心論的翻版。
從2018年至今,美國對華加征關稅清單覆蓋超1.2萬億美元商品,但結果與預期背道而馳。中國在貿易戰中的優勢,源自三大結構性因素:
1、全產業鏈優勢:中國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中類、666個小類的完整產業體系,這種“抗壓護城河”使美國無法通過關稅摧毀中國制造。以蘋果手機為例,其中國供應商占比仍高達48%,遠超越南(12%)和印度(7%)。
2、中國產業升級加速:外資對中國投資增速連續五年超美,2025年高技術制造業引資增長28%。
3、制度性話語權提升:中國通過RCEP和“一帶一路”構建多元市場網絡,覆蓋全球30%的GDP和149個國家。在日內瓦會談期間,東盟10國聯合聲明將加強與中國的本幣結算合作,這被視為對美元霸權的直接挑戰。
中美在瑞士的第一輪會談結束后,國際輿論普遍認為,美國已失去贏得貿易戰的戰略窗口。勝利的天平已向中國傾斜!
我認為,美國失去的不僅是戰略窗口,更是全球領導力的信用基礎。而中國,正以結構性優勢將貿易戰的“逆風”轉化為產業升級、技術突破、全球治理參與度提升的“東風”。
國際輿論的轉向不是偶然,而是歷史規律對單邊主義的終極審判。接下來,就是中方給美國一個臺階,特朗普團隊順勢而下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