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與母親的關系,就如同這句話,始終隔著一段固執的隔閡。
隔閡的產生,往往不是因為缺乏愛,而是因為愛的語言版本不同。
所以,今天想借母親節的契機來聊一聊:怎樣理解母親的行為?
向前邁出一小步,不一定能達成完美的理解,但可以讓愛流動得更順暢一些。
01
看見背后的復雜考量
讀者小喜(昵稱)為母親和孩子訂了前往南方的機票,但她大姨覺得機票太貴,提議坐火車。
她堅決反對,因為那趟火車不僅需要轉三次車,還要花費一天多的時間,折騰的行程會讓孩子受苦。
她母親說這是在為她省錢,她很生氣地回應:“你可以選擇不去,或者走路去。”
她意識到母親的態度可能受到大姨的影響,既想去南方,又想維護節約的形象。于是,她戳破了這個矛盾點。
她母親常年向她抱怨過去的經歷,尤其是自己曾經被婆家如何對待的事情。
她小時候會同情,但長大后,逐漸感到厭煩,覺得母親在受害者角色中停留太久,總是強調仇恨和悲情。
在這次的激烈爭吵中,她把壓抑許久的情緒爆發出來,直指母親的問題,說:
“夠了!你把你所謂的仇恨跟我說了三十幾年了,想讓我和弟弟都生活在你的仇恨里嗎? 你就是個變態!你每次說為了我才不和我爸離婚,我才不接受,如果為了我好,也可以離婚帶我一起走!”
說完,她母親下跪向她道歉,試圖用這種極端行為打破她的憤怒,但她沒有接受,轉身離開了房間。
如果此時能夠理解母親的處境,就會知道母親的行為并不是單純的“節約”,而是因為她需要在“為大姨考慮”和“接受女兒安排的機票”之間做選擇。
而這種選擇讓小喜感到里外不是人:如果接受女主的好意,大姨可能會覺得不舒服;如果支持大姨的想法,小喜又會感到被忽視。
所以,可以嘗試表達:
“媽,我發現您其實挺為難的,既想照顧大姨的想法,又不想讓我為錢操心。
我理解,但您也可以告訴我,您覺得怎樣更好?”
母親反復訴說過去的痛苦,并不是她想刻意停留在悲情之中,而是因為她的創傷未被真正處理。
她的重復訴說是一種潛意識的“求助”,希望有人看見她的傷痛,接納她的不堪。
這種“未被看見的創傷”帶來的情緒傳遞,是很多家庭問題的根源,往往需要兩代人的勇氣:
一代人要有回頭看的勇氣,另一代人要有向前看的勇氣,這樣他們才能在陽光下走得更輕盈。
02
重塑自己的認知
我們常常會帶著“她應該怎樣”的期待去“理解”母親,卻很少思考“她為何會這樣”。
這種思維,在局限母親的同時,也給了自己一個更狹窄的站位。
讀者小冪(昵稱)有一個控制欲非常強的母親,總是給她灌輸一些負能量,批評父親的不好,這讓她對自己的生命來源產生了懷疑。
最近,她母親給她帶來了很多孩子的舊衣服,這些衣服都是親戚孩子的。
她不介意小孩子用過的東西,但她母親帶來的衣服都發黃了,她感覺家里像回收站一樣。
她現在想讓母親回家,但又很害怕,不知道該怎么開口。
機緣巧合之時,她對母親說:
“最近我姨媽好像要動大手術。你要不要先回去照顧她?
我這邊實在是受不了,我沒法跟你長待。你先回去,后面再來。”
她母親接受不了,還特別攻擊她,說:
“你寧愿跟別人好,也不跟自己的親媽好,我活在世界上還有什么意義,我死了算了?!”
最后,她母親還是走了,但有沒有去照顧姨媽,她不知道。
小冪對母親其實有很多看法,比如控制、負能量等,這些想法都沒有問題,因為這是她對這件事情的認知。
但如果想要擺脫這件事情帶來的痛苦,必須重塑自己的認知。
舉個例子,如果覺得家變成了一個廢物回收站,可不可以換一個角度理解母親做的事呢?試著想想,她有沒有可能是因為節約呢?
我們可以不接受、不采納她的意見,但我們可以從她的角度重新看一下:她是怎么認知這件事情的?
在不了解一個人的時候,我們要先學會放下評判,去了解對方的習性是怎么形成的。
60年代的人生活在一個極度匱乏的環境,所以他們有他們的成長模式。
在他們的模板中,可能互相給孩子衣服是一種節約、一種愛的傳遞,而90年代的人跟他們有不一樣的模式。
所以,我們不一定要贊同她的做法,但我們一定要清楚:她是不是認為這種行為代表著一種愛?
理解來自了解。只有重新認識,我們才能夠做到接納。注意,接納不等于贊同。
對于自己不贊同的做法,我們至少應當允許她這樣做,允許她如其所是。
比如,對于母親帶來的舊衣服,可以留下來,等到母親離開之后,再對這些衣服做一個處理。
當然,最好是留下一兩件自己覺得還可以的。下次對方來,還可以拿出來給她看一下。
如果是有紀念意義的物品,也可以保留,將來給孩子分享、傳承。
當然,這取決于對方帶來的東西究竟是什么。
當我們的內心停留在這種不含敵意的拒絕當中,我們就能夠允許她如其所是。
03
情感能量
理解母親,本質上是一場情感能量的投資與流動。
我們常常以為“理解”只是認知層面的共情,但其實,真正的理解需要消耗巨大的情感能量。
讀者吱吱(昵稱)最近因為母親的事情很疲憊,她母親總是和她念叨自己很辛苦、很累。
她知道母親是希望得到安慰、理解,但她只會感覺煩躁,心里莫名有種怨念和惡意在對抗。
她覺得自己在長期親密關系里,天生有一種破壞欲,但又不是真的想破壞。
為什么會在長期親密關系里產生對抗?
因為當她母親反復向她表達需求時,她的情感資源被過度消耗了,而她沒有能力回應母親,于是就產生了對抗。
吱吱的對抗,實際上是自我保護,通過這種對抗來保留自己的情感能量,而不是被對方的需求壓垮。
接下來,吱吱可以怎么做呢?
當母親向自己表達情感需求時,先不著急回應,先暫停下來問問自己:“我現在有足夠的情感資源來回應嗎?”
如果沒有,可以對母親說:“媽媽,我理解你的感受,但我現在沒有足夠的能力來回應你。”
然后,等自己狀態很好、有足夠的情感資源時,再主動給母親提供支持和理解。
因為真正的理解不是吞噬對方,而是在兩顆心之間留出呼吸的距離。
理解母親的行為,不是讓我們去背負她的痛苦,而是辨別哪些情緒不屬于自己。
如果在理解的過程中發現自己始終無法跨越隔閡,也可以允許它存在,因為我們要求的從來不是完全理解,而是彼此存在的許可。
那些曾讓我們不解、爭執甚至怨恨的瞬間,是否在某個人生轉角突然有了新的答案?
今天想做一個話題征集:“你是在哪一刻突然理解母親的?”請在評論區留言講述你的故事。
本文的插畫,未經授權,不得使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