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松下控股株式會社宣布,作為集團結構改革的一環,計劃在全球范圍內裁員1萬人。通過募集自愿提前退休等方式,計劃在2029年3月前完成裁員。
松下裁員范圍包括5000名日本員工和5000名海外員工,主要將在2025財年進行。可是松下總共員工是22.8萬人,本次裁員相當于整體的約4%。
這件事和美國的股票專家巴菲特買日本股票,是一件事。
松下是一家做實體的產業,巴菲特買的是日本的金融,里外對照的意思就是日本經濟馬上就要美國化,脫實向虛起來了,上世紀的松下風頭無二,家電業務風生水起,電視遙遙領先,結果現在遇到了移動互聯網,松下首先就沒有抓住。
其次就是原本的電視也被中韓品牌蠶食,三星和海信這些品牌把松下的市場份額擠占到了不到一個點。
再加上日本人搞技術的思路從來不是大家一起發財,而是就要把整個產業鏈上下游的全部專利都申請一遍,然后等著吃專利費,在電視領域押寶等離子,逼得別人只能去研發新技術繞開日本,結果就是新技術成熟的時候就是日本什么都撈不到的時候。
于是松下這幾年核心家電業務連年虧損,這就是日本經濟的一個縮影,所有日本人進入的行當,別人都沒有辦法想方設法繞開專利,最后就是所有行當的日本人都沒有錢賺。
但是松下不是沒有出路,因為松下有獨特的經營哲學,那就是緩沖策略。松下公司認為,產品需要保證適當的庫存。
第一個方面,松下就可以用庫存來應對產量減少或生產停滯等突發狀況,第二個方面,在市場需求激增時可以實時應對。
永遠不接訂單,害怕市場的遠期變動,看起來是個好辦法,再加上松下幸之助的現金流名言:“假設經營一個需要10億元資金的事業,如果只準備10億元,萬一發生事情,10億元不夠時,問題就不能夠得到解決。因此需要10億元時就準備11億元或12億元的資金”。
所以松下有充足的現金儲備,既然實體行業已經沒錢賺了,剩下的出路就只剩下了一個,那就是運輸。日本的優勢在于港口多,和中國近,和美國關系還不錯。
這一來二去,日本的出路就只剩下了買入中國的產品,貼牌或者組裝變成日本的產品,甚至可以運輸到美國去搞成美國本土的產品,然后賣給全世界。
在如今的大背景下,日本這么里外貼牌,完全可以找到一條新路重新把經濟搞起來,當然這個新路也是老路,很久以前的日本干的就是中國產品和文化的二道販子,不在乎重操舊業。
松下是不在乎再搞一次二道販子,但是日本要搞二道販子企業多了,于是巴菲特一攬子買入了日本幾乎所有財團的股票,互相對沖。等的就是這些財團轉型當二道販子,最后總有一個能賺錢的。
經濟崩潰不要緊,要緊的是能再站起來。轉型有陣痛不要緊,要緊的是能轉過去,就算搞了一個V型大反轉,只要最后有成功的企業,那就不算投資失敗。
就怕L型下去,直接觸了底,不管是東升西落預期大過天,還是兩極格局重新搞,不管怎么弄,巴菲特都有對沖的辦法。
日本一旦真的觸底沒有反彈,那到時候要運輸的東西,就不只是貨物這樣的簡單了,搞不好還得賣一賣人。
至于是男人還是女人,是往中國賣還是往別的地方賣,那就不是我們說了算的。
畢竟,人口遷移要人家自己做主,我國外娶數量年年攀升,也不是我們說了算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