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是我們每天,乃至每頓飯都需要吃的一種調味料,它看起來非常地普通平常,非常地無害。
所以,不少人都覺得吃鹽也就是為了“提味”而已,并不會對健康造成什么危害,頂多就是吃多了口渴,放少了飯菜沒味道罷了。
但事實真是這樣嗎?答案和你想的不一樣。
寶媽聽信鄰居“吃鹽長力氣”,給寶寶食物中加鹽,結果悲劇了
之前在山東發生過一件令人感到悲傷的事情。
寶媽小鄔是一名新手寶媽,所以在育兒知識這方面相對來說是比較欠缺的,但是,這并不妨礙小鄔對孩子傾注十足的愛。
小鄔在平時非常關注孩子的發育情況,但是由于“過度”關心,這也導致小鄔經常會出現“無謂地擔心”,常常會因為寶寶的一些本來正常但是看起來異常的情況而焦慮憂心。
比如孩子吐奶這件事,小鄔剛開始甚至覺得孩子得了“重病”,因為小鄔覺得,人一旦飯都吃不下了,肯定是有大問題了……
這不,當寶寶8個月大的時候,小鄔看到寶寶的狀態,感覺寶寶又出問題了。
因為小鄔發現,寶寶的手腳力氣似乎并不是很大,在自己的腦海中,8個月的寶寶應該是很“搗蛋”的,但是自己的孩子似乎并不如電視上的那些寶寶一般活躍。
于是,小鄔在和別人聊天的時候,總會說起這件事。
而有一次,小鄔在和鄰居嘮嗑的時候,就又說起了寶寶“沒勁兒”的問題,鄰居聽到后隨后一說:“吃鹽長力氣”,表示在以前,人們下地干活的時候,都喜歡吃咸的,吃了就有勁兒。
而小鄔聽到鄰居說得“挺有道理”,便準備試試。
對于給寶寶的飯菜中加鹽會讓寶寶更有力氣這件事,小鄔雖不是百分百覺得會有效,但也認為試試也不會對孩子有什么危害,畢竟鹽是人們天天吃的東西,能有什么危害?
所以,小鄔就經常會在寶寶的輔食中加鹽,甚至為了讓寶寶快速“有力氣”,還加得挺多,畢竟小鄔覺得“越咸越有勁兒”。
結果沒多久,小鄔的寶寶就出現了高燒的情況,小鄔發現寶寶發燒以后,就覺得寶寶可能是著涼了,于是就采取了常用的降溫措施,沒有及時送醫。
看到寶寶逐漸地安靜下來,小鄔還覺得是自己的方法讓寶寶有效退燒了。
但是,小鄔再次查看寶寶的時候,卻發現寶寶有點不太對勁,因為寶寶怎么都叫不醒。
這下子,可把小鄔給急壞了,于是就帶著寶寶趕往了醫院,但是到了醫院,醫生檢查之后,卻丟給小鄔一句“太晚了”。
孩子到底是怎么了呢?醫生表示,寶寶是因為攝入了過多的鹽分,從而引發了高血鈉癥,寶寶身體脫水窒息而亡。
鹽,一種常見的調味料,就因為寶媽的無知,直接讓8個月大的寶寶失去了生命。所以,我們切不可對鹽再抱以忽視的態度了。
寶寶攝入過量的鹽分會有什么后果?這些最常見,要警惕
鹽分攝入過多,對于寶寶的傷害是很大的:
①影響味覺發育
這是最典型、最常見的危害了,過早、過量的攝入鹽分,會嚴重的刺激寶寶的味覺。
要知道,寶寶在小時候味覺是處于發展階段的,這時候吃的東西太咸,就可能會導致寶寶味覺變得不那么敏感,也就是口味變重了。
口味變重,對于寶寶的飲食習慣和健康都是不利的,很容易引發寶寶偏食厭食的情況,因為寶寶會覺得正常口味的食物“不夠味兒”,從而吃不下。
②引起疾病,甚至威脅生命
寶寶過量攝入鹽分,對于寶寶的健康威脅是多維的。
首先,過量的鹽分攝入,會導致寶寶更容易出現血壓、心腦血管方面的疾病。其次,還會導致寶寶的內臟受到較大的壓力,從而受到損傷。
另外,大量的鹽分攝入,還會導致寶寶出現高血鈉癥等可能危及到寶寶生命的疾病。
比如之前的那個8個月大的寶寶,就是因為患上了高血鈉癥,從而出現了窒息等癥狀,最終導致離世的。
③不利于長高
人體攝入養分、吸收養分是一件復雜的事情,營養之間的攝入量可能會關聯到其它營養的吸收。
比如鹽分的過量攝入,就會影響到孩子身體對于鈣質、鋅質的吸收,從而導致寶寶的骨骼發育受阻,影響寶寶的長高。
同時,有研究顯示,寶寶如果吃的鹽過量,還可能會增加寶寶肥胖的風險。而肥胖對于寶寶的健康和長高也是非常不利的。
所以,大家千萬不要覺得鹽只是調味料了,它其實對于人體的健康影響是很大的。
寶寶吃鹽要注意以下幾點,你都做對了嗎?
●不同年齡的寶寶,攝入量不同
不同年齡的寶寶,體重不同、發育狀態不同,所以攝入鹽分的量也是不同的。
一般來說,嬰兒期,也就是1歲以內的寶寶,是不建議額外攝入鹽分的。
因為天然食材和母乳中都是含有一定鈉的,而這些鈉已經能夠滿足寶寶的日常生理需求了。
1歲以上,2歲以下的寶寶,可以適量地在飲食中添加鹽分,但要注意,這個年齡段寶寶每天攝入的鹽分一般在1.5g以內。
2歲~3歲的寶寶,一般每天攝入的鹽分在2g以內。
4歲~6歲的寶寶,一般每天攝取的鹽分在3g以內。
7歲以上的孩子,每天攝入的鹽分應該在5g以內。
也就是說,直到孩子上了小學,其每天攝入的鹽分量才能夠和大人差不多。
●不同狀態下的寶寶,攝入量也不同
寶寶的鹽分攝入量,不僅和寶寶的年齡相關,和寶寶的身體狀態也是相關的。
比如寶寶產生了較為激烈的運動,出了很多汗,那么這時候就可以適當地補充一些鹽分和水分。
補水是為了避免身體脫水,而補鹽分就是為了避免出汗導致的鈉缺乏,如果不補充,可能會導致電解質紊亂等。
又比如寶寶生病了,身體比較虛弱,那么這時候我們就需要適量少在食物中添加鹽分,讓食物更加清淡一些。
因為這時候寶寶的身體不需要太多的鹽分,并且由于身體機能較差,少鹽能夠減少內臟的負擔等。
●注意“低鈉鹽”和普通食鹽稍有不同
現在市面上的鹽主要分為三種,一種是加碘鹽,一種是非加碘鹽,還有一種就是低鈉鹽。
前兩種,是我們經常吃的鹽,缺碘地區大部分吃的都是加碘鹽,而碘不缺乏的地區,往往吃的是非加碘鹽。
至于低鈉鹽,主要是為了滿足那些既要口味,又不想攝入太多鈉的人群設計的,這些人群在以前通常是高血壓患者或是經常發生水腫的人。
所以,如果我們的孩子并沒有健康問題,那么就沒必要給孩子選擇低鈉鹽,因為它里面的鈉含量是要低于正常食鹽的。
還有一點,由于低鈉鹽中添加了鉀,而一些存在代謝異常、患高鉀血癥等問題的孩子,是不適合吃低鈉鹽的,一定要注意。
除了鹽,還要小心“隱形鹽”,尤其是這三種
生活中還有很多的“隱藏鹽”食物,家長們也需要學會辨別,尤其是以下三種“隱形鹽大戶”,一不留神就容易給孩子吃多了。
1)調味料
除了食鹽之外,其實有很多調味料都含有較高的鹽分,常見的有醬油、雞精、味精、蠔油、豆瓣醬、黃豆醬、番茄醬等等。
另外,家長們還需要警惕“兒童調味料”,不要誤解這類調料中“兒童”的意思。
大多數情況下,這些“兒童調料”之所以叫“兒童”,是因為它們口味更豐富,更容易被孩子接受,而不是更健康、更少鹽。
反而因為需要調和出更好吃的口味,會加入更多的添加物。
2)零食
零食中含有的鹽分通常會更多一些,并且不僅僅是咸味的零食,一些甜味的零食也可能會含有較多的鹽分。比如甜點、火腿腸、肉松、餅干等等。
另外,拋去零食含有較高鹽分這個因素外,它的營養性也是較低的,所以我們不建議給孩子吃零食。
由于零食的口味較重、較豐富,孩子吃零食很容易會引起挑食、厭食等問題,從而影響孩子對于營養的攝入。
而營養攝入不足,將會對發育期的孩子造成嚴重的健康打擊,比如很多疾病都和吃零食有關,像是白癜風、紫癜、白血病等等。
3)加工主食
這類食物,最容易被家長們忽視了,就比如常見的掛面、面包、速食類主食等。
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實掛面和面包等感覺“很淡”的食物,在做的時候其中也加了鹽分。
所以,寶寶的主食最好還是家長自己做的好,避免掌握不好鹽分的添加量。
結語
鹽雖然說看起來“無毒無害”,但是添加不當的話,很有可能會對寶寶,尤其是嬰兒期的寶寶造成極大的健康威脅。
【互動話題】你覺得寶寶什么時候開始吃鹽比較好?
(本文圖片均來源于網絡,侵權立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