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座年輕的城市,她的誕生,源于新中國一次重大的戰略決策;她的發展,見證了“全國一盤棋”的無私精神。這座城市因“三線建設”而生,“艱苦創業、勇于創新、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三線精神”是這座城市的魂。
她的名字叫六盤水,位于貴州省西部邊陲。
三線建設戰略決策
什么是“三線”:戰略地位
根據戰略地位的重要性,將中國大地分為一線、二線和三線。一線地區主要包括位于沿海和邊疆的省區,三線地區主要包括西南和西北地區,介于一、三線之間的中間地帶則為三線地區。
六盤水,就是三線建設在西南方向的主戰場。
三線建設的戰略決策:由吃穿用轉向備戰
上世紀60年代,中國周邊形勢危機重重。東面,蔣介石在美國的軍事援助下,利用我們的經濟困難局面不斷進行軍事騷擾,企圖翻盤;西面,印度軍隊不斷進行無端挑釁;南面,美國越越南戰爭升級,隨時可能牽連中國;北面,蘇聯重兵壓進,直指中國。
1964年4月,總參謀部向毛主席匯報了幾個不利局面:一是工業過于集中,防空薄弱;二是大城市人口多,缺乏有效的防空措施;三是主要鐵路樞紐、橋梁和港口碼頭集中在大城市附近,缺乏應對敵人突然襲擊的措施;四是所有水庫沒有足夠的泄水能力,一旦遭到破壞,將釀成巨大災害。
次月,國家計委領導小組擬定了“三五”計劃“初步設想”,提出要把農業放在第一位。在聽取匯報時,毛主席當即指出:“沒有坐穩,沒有站穩,是要跌跤子的。兩個拳頭——農業、國防工業,一個屁股——-基礎工業,要擺好……”
幾天之后,他召集周恩來、鄧小平等進行討論時,又提出:……沒有后方不行……要搞一、二、三線的戰略布局,加強三線建設,防備敵人的入侵。經過討論,大家形成共識,在逐步解決吃穿用問題的同時,一定加強三線建設。
三線建設,秘密進行
毛主席一聲令下,三線建設迅速啟動?!拔沂且粔K磚,哪里需要哪里搬”,舉國上下,紛紛行動,只爭朝夕。援建人員整裝出發,浩浩蕩蕩,奔赴祖國需要他們的偏僻、荒涼、落后的大三線,開始了新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戰略大轉移。一時間母親送兒上戰場,妻子送郎去遠征的感人場面不停上演。
由于是戰備工程,三線建設一直秘密進行的,所有的項目對外都是以**林場、**農場、**牧場或者數字等作為代號。比如盤江化工廠代號六七一廠、水城水泥廠代號萬山石灰廠、水城發電廠代號天生橋牧場、水城鋼鐵廠代號青杠林林場、礦山機械廠代號寨上農具廠……援建人員與家屬通信,對于自己的工作一律保密,只是提及在**農場、**林場等地上班。
現在的六盤水,仍保留了類似的地名,比如林場鄉、林場村等等。在市區甚至有一個叫七十三的地名,外地人聽到后一定會一頭霧水,實際上是當時的煤炭工業部第七十三建設工程隊的駐扎地。
車輪滾滾、奔向三線
三線建設中的人與事
1、三線建設在群山峻嶺中進行,吃住都在大山中。在六枝礦區,發現一個山洞,當他們認為找到理想的一個宿營地時,卻發現里面毒蛇出沒、蝙蝠橫飛,還有少數民族在此留下的棺槨。大家猶豫之時,一位礦工毅然上前,在洞壁上寫下“身居山洞觀世界,腳踏群山爭先鋒”的對聯,鼓勵大家住下來。
身居山洞觀世界,腳踏群山爭先鋒
2、六盤水的鐵路,不是隧道就是高架橋,全長3968米的梅花山隧道就是在那時修建的。梅花山地質結構復雜,擔負施工任務的鐵5師23團全體官兵群策群力,不斷總結經驗,創造了單口月成洞400米的記錄。他們在洞口掛上了橫批為“決戰梅花山”的對聯:“山大大不過戰士的決心,洞長長不過戰士的雙腿”。
決戰梅花上
正當大家不斷往里開鑿時,不幸的事發生了:一股暗流瘋狂涌出,42名戰士全部犧牲在洞中。危險并沒有嚇退大家,但是鐵道部要求要先進行計算,確保安全。
數學家華羅庚受命前往梅花上,對地質情況進行分析和計算,最終找到“兩端同時施工”的方法,梅花上隧道成功打通。在梅花上的日子,華羅庚被戰士們的犧牲精神深深感動,專門為他們寫了一首詩:“常到三線崢嶸地,少到江浙玉米鄉。生身故鄉非不愛,更愛三線煉人場?!?/p>
華羅庚為戰士們賦詩
3、在貴昆鐵路六枝段,有一個名叫關寨站的小站,現在看起來不起眼,但在當時卻是貴昆鐵路的必經之路。1965年11月,鄧小平視察關寨站,想到貴昆鐵路即將通車,很少題詞的鄧小平欣然同意寫下了“關寨站”的站名。
鄧小平為關寨站題寫站名
4、80年代的全國勞模周訓林,1966年22歲的他成為六盤水第一批煤礦工人。當他發現不少煤都被混在矸石中一起倒掉時,心疼不已。于是,他自帶背簍、撮箕,利用在井下休息的時間,從矸石中一點點選出煤塊,免費提供給職工食堂。20年間,他背壞了14個背簍,用壞了27個撮箕,共選出400多噸煤塊。
全國勞模周訓林
三線建設中,涌現了大批感人的英雄事跡,我們無法一一列舉,因為其中的艱辛,我們是根本無法想象的。在那個年代,從毛主席到普通的工人,都全身心投入到了這一偉大事業中,他們自認為是平凡的事,在我們今天看來就是可貴的英雄壯舉。
研制發動機的011基地
三線建設成就了六盤水
三線建設之前,六盤水這個名字是不存在的,但是六枝、盤縣、水城分別歸安順、興義和畢節管轄,為了建設西南煤都,將三縣合并,取名六盤水,1978年12月18日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當天,國務院正式批準六盤水建市。
在這里,誕生了貴州省的諸多第一:第一個現代化煤礦、第一個現代化火電機組、第一個水泥廠、第一個鋼鐵廠、第一個化工廠、第一個煤機廠、第一個瓦斯抽放站……
這么多的第一,伴隨著六盤水的誕生而誕生,伴隨著六盤水的成長而成長。三線建設將鮮為人知的窮鄉僻壤推到了歷史前臺,接受著世人的檢閱。
電力工人蠟像
三線建設留下了寶貴的精神遺產
三線建設為六盤水留下的不僅僅是物質財富,更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這筆精神財富無法用金錢衡量,這種精神還在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六盤水兒女不斷向前邁進。這就是“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三線”精神。
三線精神是先輩們用汗水洗禮、熱血鑄就的,經得起考驗,熬得住時間。縱使斗轉星移,這種精神依然不曾褪色。
焦作礦區、蘇州醫學院志愿西南煤都建設
而今,水城河畔建起了貴州三線文化博物館,里面的老照片、老物件時刻勾起老三線人的記憶,也時刻接受著后輩的瞻仰。
讀著“好人好馬上三線,備戰備荒為人民”對聯,我仿佛看到百萬援建大軍浩浩蕩蕩、艱難前行;看到“不想爹不想媽,挖不出煤不回家”的誓言,我仿佛看到先輩們正在礦洞中揮灑著汗水;聽到“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的呼喊,我仿佛感受到先輩傳承的無窮力量……
結束語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三線建設已然過去,三線精神薪火相傳?!叭€”歷史是六盤水的“根”,“三線”精神是六盤水的“魂”,“三線”企業是六盤水的“本”。我愿握緊先輩留下的接力棒,守住這個根、留住這個魂,不忘這個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