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2日,印控克什米爾的恐怖襲擊事件,極端組織“抵抗陣線”襲擊印度教游客致26人死亡,印度隨即指控巴基斯坦支持“虔誠軍”并采取斷水、閉口岸等強硬反制措施128。巴基斯坦否認指控,呼吁第三方調查未果,雙方矛盾激化。
5月7日,印度發動“朱砂行動”空襲巴境內9處目標,造成31名平民死亡,巴方隨即反擊,擊落5架印戰機(含3架陣風),并癱瘓印度電網。沖突擴散至海空領域,雙方動用巡航導彈、無人機及防空系統對抗,甚至罕見展示“沙欣-3”與“烈火-5”中程導彈,引發核戰擔憂。
5月10日,雙方同意全面?;?,設立5公里非軍事區并由聯合國維和部隊進駐,計劃啟動外長會談討論克什米爾問題。然而,雙方宣布?;鸷蟛痪?,印控克什米爾地區再次傳出爆炸聲。消息稱,巴基斯坦防空系統在白沙瓦機場附近擊落一架印度無人機,印度防空部隊也對巴基斯坦無人機進行了攔截。印度指巴基斯坦違反?;饏f議,巴方否認。過去一夜,印巴局勢依舊不明朗。
什么是克什米爾?為何克什米爾地區始終是印巴沖突的核心,這一特殊爭議地帶究竟有何歷史?
01
克什米爾:全球最危險的核對抗前線
克什米爾位于南亞次大陸西北部,其地理坐標橫跨北緯32°至37°、東緯73°至78°,總面積約19萬平方公里,平均海拔超過1500米,北倚喀喇昆侖山脈,南接喜馬拉雅余脈,東鄰中國西藏,西連巴基斯坦,南抵印度旁遮普平原,橫跨中印巴三國。
這里不僅是印度河及其支流的發源地,也是連接中亞、南亞與東亞的天然樞紐。整體以高原山地為主,喜馬拉雅山脈、喀喇昆侖山脈和興都庫什山脈交匯,冰川廣布,克什米爾谷地因喜馬拉雅山脈的庇護形成獨特的濕冷氣候,夏季涼爽宜人,冬季嚴寒多雪。
但在軍事視角下,這種地形也成為天然屏障,使得交通受限、部隊補給困難,例如錫亞琴冰川常年積雪覆蓋,海拔超過5000米,印巴兩軍在此部署的哨所每年需耗費數億美元維持,卻因戰略制高點意義而無法放棄。
地理的復雜性直接塑造了歷史與現實的沖突邏輯——從古代絲綢之路的商貿重鎮到當代全球最危險的核對抗前線,克什米爾的地理特征既是資源爭奪的誘因,也是軍事對抗的放大器。
印度控制區
范圍:包括查謨、克什米爾谷地、拉達克及錫亞琴冰川。
地理特征:克什米爾谷地:海拔約1500米,土壤肥沃,農業發達,傳統首府斯利那加位于此。
拉達克: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屬于青藏高原西北部,氣候寒冷干燥。
錫亞琴冰川:世界最高的戰場,海拔6000米以上,常年積雪覆蓋。
對于印度的意義:克什米爾是北部屏障,失去則首都新德里暴露于威脅;控制印度河上游可制約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控制區
范圍:分為自由克什米爾(阿扎德克什米爾)和吉爾吉特-巴爾蒂斯坦北部地區。
K2峰/圖蟲創意
地理特征:自由克什米爾:多山地,首府穆扎法拉巴德靠近印控區,氣候濕潤,農業為主。
吉爾吉特-巴爾蒂斯坦:喀喇昆侖山脈貫穿,擁有世界第二高峰喬戈里峰(海拔8611米),冰川資源豐富,是印度河上游水源地。
對于巴基斯坦的意義:巴控區是連接中國的陸路通道(中巴經濟走廊),且伊斯蘭堡距控制線僅50公里,地勢易攻難守。
02
曾經的“南亞瑞士”
克什米爾的名字源于梵文“水竭之地”,但其地理環境卻與字面意義截然相反。
喜馬拉雅山脈與喀喇昆侖山脈在此交匯,冰川融水滋養出肥沃的克什米爾谷地,雪山環抱的達爾湖如鏡面般倒映著四季輪轉——春夏野花漫山,冬季銀裝素裹,20世紀初的旅行者將其與阿爾卑斯風光相提并論。
克什米爾山谷喜馬拉雅的草地和湖泊/圖蟲創意
早在公元前3世紀,這里便是佛教傳播的重要通道,玄奘西行時曾駐足于此,記載了當地佛寺林立的盛況。
7世紀后,印度教在此扎根,《克什米爾王記》等梵語史詩記錄了王國的輝煌;
15世紀初期,伊斯蘭教通過中亞蘇菲派傳入克什米爾,形成了獨特的“克什米爾蘇菲主義”。莫臥兒帝國時期,阿克巴大帝推行宗教寬容政策,佛教、印度教與伊斯蘭教在此共存。
拉達克列城努布拉山谷的美麗風景/圖蟲創意
達爾湖上的船屋建筑融合了藏式碉樓與中亞游牧帳篷的特點。這種文化交融使克什米爾成為“亞洲的心臟”——既是商隊往來的驛站,也是思想碰撞的熔爐。
如果沒有戰爭,克什米爾的清晨本該是船夫撐著長篙劃過達爾湖的薄霧,午后是牧羊人趕著羊群穿越針葉林,黃昏則是雪山巔的最后一縷金光灑在喀喇昆侖公路的馱隊剪影上。
這片土地如同山間倔強的藏紅花,本可在文明的交融中永恒綻放,而非在戰火中成為地緣政治的祭品。
請橫屏觀看
印度查謨和克什米爾/圖蟲創意
03
英國人留下來的爛攤子
克什米爾的歷史遺留問題是南亞地緣政治的世紀難題。19世紀英國殖民者的《阿姆利則條約》以750萬盧比將這片土地“賣給”印度教土邦主,人為制造了統治者與穆斯林民眾的對立。1947年英國殖民者又倉促實施了《蒙巴頓方案》,將英屬印度分裂為巴基斯坦和印度斯坦兩個政治實體。
事實上表明英國放棄了對印度的殖民統治,但同時印巴分治使得印巴之間的沖突不斷,對兩國人民的生活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該方案將穆斯林占77%的克什米爾地區劃歸印度教徒王公統治,導致宗教與政治歸屬的劇烈沖突。這一矛盾在隨后的70余年中引發三次全面戰爭與持續對抗,塑造了今日南亞的戰略格局。
印巴分治后的格局
圖源:網絡
1947年,第一次印巴戰爭因克什米爾王公宣布加入印度而爆發。英國撤離印度時,將印度教徒王公哈里·辛格置于穆斯林占多數的克什米爾統治地位,引發當地民眾強烈反對。巴基斯坦穆斯林武裝"自由克什米爾軍"進入該地區支持起義,印度則以《加入協議》為法律依據空降軍隊至斯利那加。
這場持續15個月的戰爭造成雙方近1.5萬士兵傷亡,聯合國最終介入,雙方宣布停火,并按照當時實際兵力部署劃定了?;鹁€。印度占據了克什米爾全境五分之三的地區,人口約400萬。巴基斯坦只控制五分之二的地區,人口約100萬。
第一次克什米爾戰爭
圖源:網絡
按照停火協定,印巴雙方?;鸷髴撆e行全民公決來決定克什米爾的歸屬。但由于印度和巴基斯坦從各自的利益出發,都拒絕撤出軍隊,使協定成為一紙空文。從此,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地區摩擦不斷,其歸屬問題成為巴基斯坦和印度之間一個解不開的"死結"。
1965年,積壓于印巴兩國的恨毒怨火再次噴發出來,印度和巴基斯坦為爭奪“克什米爾”再動干戈。
印度的第1裝甲師突破拉合爾防線,雙方在查溫達地區展開二戰以來最大規模坦克戰,共投入800輛坦克。這場戰爭首次引入美制F-86與英制"獵人"戰機空戰,印度損失73架飛機,巴基斯坦損失43架。
第二次克什米爾戰爭
圖源:網絡
此戰導致印巴軍費開支激增,印度軍費占GDP比例從2.1%升至4.3%,為后續沖突埋下隱患。
1971年,第三次戰爭徹底改寫南亞版圖。東巴基斯坦(今孟加拉國)因語言文化差異與西巴矛盾激化,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抓住時機實施"閃電戰"。
這場戰爭之后,東巴基斯坦從巴基斯坦的版圖上分離出去,成為獨立主權的孟加拉國。印度也通過此次戰爭確立地區霸權,軍事實力躍居世界第四,而巴基斯坦則加速了核武器研發進程,并最終成為擁核國家。
第三次克什米爾戰爭
圖源:網絡
后冷戰時期的沖突呈現核威懾下的新特征。1999年卡吉爾冰川沖突中,巴基斯坦北方輕步兵團滲透至印控區海拔5000米的托圖嶺哨所,印度首次在實控線使用幻影-2000戰機投擲激光制導炸彈。
這場持續74天的戰斗造成雙方逾2000人傷亡,最終美國施壓迫使巴方撤軍。此次沖突推動印度通過《核學說草案》,明確保留先發制人核打擊權利。2019年莫迪政府廢除憲法第370條,取消印控克什米爾自治地位,將其拆分為查謨-克什米爾與拉達克兩個聯邦直轄區。
04
水資源爭奪戰:地理決定的地緣博弈
水資源爭奪成為21世紀沖突新焦點。
印度河是南亞地區的重要生命線,牽動著印度與巴基斯坦的命脈,關系到兩國的農業灌溉和數億人口的飲水安全。可以說,控制這條河流,等同于控制了對方的生死線。印度河上游的六條支流中,印度控制東三河,分別是拉維河、比阿斯河、薩特萊杰河,巴基斯坦依賴西三河杰赫勒姆河、杰納布河、印度河干流,克什米爾正是這些河流的發源地。
1960年《印度河用水條約》雖約定印巴按2:8比例分配水資源,此條約曾被視作全球跨界水資源管理典范,即便在三次印巴戰爭期間也未被打破。但如今,印度憑借上游優勢多次威脅撕毀條約。2025年4月,印度以巴基斯坦涉嫌支持克什米爾恐怖襲擊為由,關閉上游四座水壩閘門,導致巴基斯坦境內印度河流量驟降80%-90%。
巴基斯坦依賴印度河提供80%的農業灌溉水和60%的飲用水,若持續斷水,將對下游的巴基斯坦農業(如小麥、棉花)和民生造成毀滅性打擊,導致嚴重的人道主義危機和經濟崩潰。
05
克什米爾的未來將何去何從?
地理割裂下的社會生態同樣飽受摧殘。軍事化導致旅游業凋零——印控區曾依賴旅游業貢獻30%的GDP。但2019年自治權取消后,當地經歷405天互聯網封鎖,蘋果種植業損失超12億美元,失業率飆升至42%。
身份認同的撕裂更為深遠。印控區穆斯林雖持印度護照,卻被限制購置土地,護照上需標注“印控克什米爾”;巴控區居民雖名義上歸屬伊斯蘭堡,卻無省級行政地位,無法參與聯邦議會。教育系統的意識形態灌輸加劇對立——印度教科書將穆斯林描述為“需教化的臣民”,巴方則將印度教徒視為“背叛者”,多元文化傳統在宗教民族主義的擠壓下瀕臨消亡。
上合組織(中華人民共和國、哈薩克斯坦共和國、 吉爾吉斯共和國、俄羅斯聯邦、塔吉克斯坦共和國 、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成立的永久性政府間國際組織)雖提議建立危機管控機制,但印巴互信缺失導致進展緩慢。若民族主義情緒持續高漲,這片“南亞瑞士”或永久淪為核陰影下的戰場,唯有通過非軍事化、跨境生態治理與身份認同重構,方能為克什米爾開辟生存空間。
?;鸩粦怯忠粋€周期性休戰,而應成為南亞地緣重構的起點。在核陰影下,任何“有限戰爭”的幻想都等同于集體自殺。唯有將克什米爾從“火藥桶”轉變為“合作實驗田”,才能破解延續77年的安全困境。此刻的平靜,既是機遇,更是倒計時。
本文創作團隊
編輯 | 俠客君
封面設計 | 俠客君
部分圖源| 愛給網 豆包AI
關注公眾號,收看更多有趣內容
本文由俠客地理公眾號原創出品,轉載請注明出處
部分圖片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