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能贏得市場的,只能是服務本身。
▲資料圖:寵物店櫥窗展示的狗狗,吸引顧客駐足查看、拍照。圖/IC photo
文 | 馬青
寵物店也有“跑路”的了?
據《中國新聞周刊》報道,近來,有多家知名寵物店出現閉店或經營難以為繼的現象。動輒充值數萬元,給寵物提供高端寄養、高端洗護的寵物店,成了消費者維權熱點。
傳統的寵物店本來是靠手藝吃飯、靠人力服務、靠口碑維系的生意,盈利空間有限。但近幾年,“寵物經濟”井噴。2025年中國寵物行業白皮書(消費報告)顯示,2024年我國城鎮寵物消費市場已超過3000億元。面對如此大的市場規模,不少人匆匆入局,卻遭現實打臉。
寵物行業的特征,注定了這不是一個誰融資多、燒錢多,誰就能贏的資本游戲。寵物店也開始“跑路”了,說明寵物行業亟須“去泡沫”。
如一家被曝難以為繼的高端品牌寵物店,曾對外展示出這樣的形象:20萬元的樓梯、法拉利汽車接送、會員卡5000元起步、寄養最低699元一晚、美容服務上千元一次。
但這些所謂高端、奢侈的感受,卻是針對寵物主人設計的——只有人才有身份認同、社交展示的需求。對寵物來說,其快樂取決于日常陪伴、規律飲食、適量運動,以及熟悉環境帶來的安全感,而非樓梯造價、接送汽車的品牌。
豪華裝修,高檔設備,如此開店意味著前期的高投入和運營的高成本。就像知情人介紹的,該高端品牌寵物店難以為繼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每月都要支付10萬元房租。至于服務內容,寄養也好、美容也罷,雖然是剛需,但消費頻次有限。
當平價服務競爭激烈時,高端服務就很難規模化。高額會員充值確實可以收回一定現金流,但經營靠的是日積月累的服務流水,而不是寅吃卯糧的預付費游戲。一旦資金鏈斷裂,關門“跑路”就是大概率的事。
有些人想復刻互聯網企業的經營模式來重塑寵物行業:標準化、連鎖化、會員制、燒錢博流量、擴張搶市場等。但事實證明,這種重包裝、輕服務的套路,只能帶來短期曝光,無法構建長期信任。目前看,這一套模式在寵物行業未能復制成功。
不同于互聯網企業,寵物行業的特殊性在于,其屬于面對面服務,是線下的、非標準的、個性化的服務。那些看上去科技感十足的系統和流程,在面對一只分離焦慮,或生病拉肚子的狗狗時,幾乎毫無作用。
一家寵物店是否能有回頭客,高度依賴從業者的專業水平。而這類人才培養周期長、流動性高,一個招牌美容師離職,就可能帶走一批客戶。
正因如此,那些依賴包裝、炒作、高估值融資“堆砌”起來的寵物店被市場淘汰,并不奇怪,也未必是壞事。
一方面,這是對市場發出了警報,提醒行業監管不能缺位,尤其是對高額預付費、夸大營銷、服務失責等行為,需要建立有效的管理和追責機制,避免寵物行業重蹈健身、美容、教培等行業的覆轍,陷入“預付費陷阱”。
另一方面,這也是對消費者的提醒。養寵不等于炫寵,與其迷信高奢標簽,不如回歸理性消費,用科學的養寵理念取代盲目的情感投射。寵物不是人類社交的道具,而是需要陪伴、照護與理解的生命伙伴。
同時,也提醒創業者和投資人,寵物行業的整體規模仍在擴張,消費潛力不小,但這不是快消品,更不是金融工具。
寵物行業也該“去泡沫”了。隨著行業監管完善、消費者日漸成熟,那些真正專注于動物福利、專業服務與標準化運營的寵物機構,才能在理性競爭中脫穎而出。畢竟,最終能贏得市場的,也只能是服務本身。
撰稿 / 馬青(媒體人)
編輯 / 柯銳
校對 / 張彥君
新京報評論,歡迎讀者朋友投稿。投稿郵箱:xjbpl2009@sina.com
評論選題須是機構媒體當天報道的新聞。來稿將擇優發表,有稿酬。
投稿請在郵件主題欄寫明文章標題,并在文末按照我們的發稿規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職業、身份證號碼、電話號碼以及銀行賬戶(包括戶名、開戶行支行名稱)等信息,如用筆名,則需要備注真實姓名,以便發表后支付稿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