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星資本局5月11日消息,近日,上海市楊浦區推出多項人才舉措,其中一則“優秀UP主購房最高獲200萬元補貼”的消息引發熱議。在B站(嗶哩嗶哩),有近百萬粉絲的UP主發布視頻感嘆“買房買早了。”
圖據圖蟲創意
5月11日,多位知名B站UP主對紅星資本局表示,已經關注到了這項新政策。但也提到,拿到最高補貼的難度應該不小,政策細則里提到“戰略創作人才賬號關注量為所在互聯網平臺的前1%水平”,放在B站就需要百萬粉絲級別以上,在抖音也要達到幾百萬粉絲體量。還有一位UP主則表示,準備下周就去申請上述補貼。
業內人:要拿到200萬補貼至少粉絲超百萬
近日,2025年上海市楊浦區人才高質量發展大會發布了《楊浦區關于全球互聯網優質內容創作者“優享計劃”的實施細則》等多項人才舉措。其中一條“戰略創作人才最高可得200萬元購房補貼”的消息備受關注。
據上海證券報消息,該政策針對兩種類別的人群:一是工作、生活在楊浦區,從事互聯網內容創作、未加入任何孵化企業或MCN機構,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創作者;二是孵化企業或MCN機構落戶楊浦,在科技創新、文化生活、知識科普等領域具有較大社會影響力和知名度的創作者。
楊浦區將根據創作者知名度、影響力和對楊浦經濟社會貢獻度把他們分為戰略創作人才、領軍創作人才和潛力創作人才。并推出包括人才安居保障、人才薪酬獎勵、孵化平臺共建、創作激勵支持等10條舉措。
在人才安居保障方面,對在楊浦區內購買首套自住商品住房的,區人才局和用人單位按照同等比例給予一次性50萬-200萬元住房補貼。其中,戰略人才最高可獲200萬元,領軍創作人才最高可獲100萬元,潛力創作人才最高可獲50萬元。
紅星資本局注意到,“200萬元購房補貼”的消息一出,在社交平臺上引發熱議。在B站(嗶哩嗶哩),有近百萬粉絲的UP主發布視頻感嘆“買房買早了。”
“200萬元購房補貼”引發了內容創作者們的關注。5月11日,多位知名B站UP主對紅星資本局表示,已經關注到了這項新政策。其中一位稱,或許和總部在楊浦區的B站,得物等平臺的推動密不可分。另一位表示,200萬元屬于非常高額補貼了,確實很有吸引力。還有一位UP主則表示,準備下周就去申請上述補貼。
但他們也提到,拿到最高補貼的難度應該不小,政策細則里提到“戰略創作人才賬號關注量為所在互聯網平臺的前1%水平”,放在B站就需要至少百萬粉絲以上,在抖音也要達到幾百萬粉絲體量。
有UP主此前入選楊浦區“拔尖人才”名單
據悉,這在全國范圍內屬于首創。另據澎湃新聞報道,有互聯網企業代表表示,此前只有互聯網平臺推出“創作者優享計劃”,吸引創作人才齊聚平臺進行優質內容創作。政府發布“優享計劃”還是首次。
對于楊浦區上述政策,5月11日,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副院長嚴躍進對紅星資本局分析稱,當前各地對購房政策的進一步調整優化,契合了國家對住房改善和住房消費的支持導向。楊浦區此次的動作,是積極吸引人才入駐的舉措之一,尤其是對內容創作者給予支持,這與其當下對數字經濟產業的聚集目標相一致。
“總體而言,這一政策對于增強城區對年輕人的吸引力,更好地提供住房補貼和資金支持,促進房地產市場的穩中向好態勢具有積極作用”,嚴躍進表示。
廣東省城鄉規劃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對紅星資本局分析稱,這些UP主、大V通過創作與本區域相關的數字產品和作品,推廣區域形象,吸引更多關注,進而帶動區域經濟增長。他們為區域文旅、投資入駐、人才創業創新等方面做出突出貢獻,自帶流量優勢,在宣傳區域方面更具優勢。于注意力經濟而言,他們的存在能吸引大量人群消費、投資、創新等。
紅星資本局注意到,這并不是楊浦區第一次針對內容創作者如UP主、大V們推出優惠政策。早在2022年,楊浦區發布的一批拔尖人才名單中,來自河北的“95后”游戲UP主劉巖就成功入選。據新華社報道,UP主劉巖除3萬元現金獎勵外,還將獲得楊浦區為他定制的“楊浦人才一卡通”。
近年來,楊浦區吸引了嗶哩嗶哩、得物、抖音等國內眾多互聯網頭部企業落戶,隨著這些企業的扎根發展,大量互聯網從業者和創作者也集聚于此。今年1月,上海楊浦新聞中心官方發文也提到:坐擁超8000家數字經濟企業;B站、抖音、美團、優刻得等一批互聯網“大廠”扎根;諸大建、晏秋秋、飯統戴老板、不刷題的吳姥姥等自媒體大V云集。
紅星新聞記者 強亞銑
編輯 肖世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