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中已標注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中已標注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說到“出租車”里的計價器,大家都不陌生。可誰能想到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漢代,我們的老祖宗就設計出了類似的高科技玩意——記里鼓車。
這車走一里路,車上的木人就會自動敲一下鼓,簡直是古代版的“里程表”和“報站器”,其設計之精巧、計時之準確足以讓今人拍案叫絕。
不只是傳說:皇家御用“計程器”的誕生
漢代人出行,難道也像我們今天一樣,擔心司機繞路?倒也不是。史記鼓車的出現,更多的是國家層面需求的結果。
漢朝疆域遼闊,皇帝巡視、官員出行、軍隊調動、郵驛通訊,都需要精確計算里程。沒有準確的里程記錄,地圖繪制、糧草調配、政令傳達都可能出大亂子。
在這樣的背景下,記里鼓車應運而生。它并非民間日常交通工具,而是服務于皇家和官方的特種車輛。
想象一下,浩蕩的皇家車隊中,一輛裝飾華麗的記里鼓車緩緩行駛,每行進一里,鼓聲“咚”的一響,既是里程的記錄,也透著一股皇家威儀。
史書記載,記里鼓車最早可能在西漢時期就已出現雛形。雖然關于其最初發明者的確切記載尚有爭議,但其原理和功用在漢代已基本確立。
這不僅僅是一輛馬車,更是一臺精密的移動測量儀器,代表了當時中國機械制造的頂尖水平。它解決了長途旅行中依靠人力步測或估算里程的巨大誤差,為國家管理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持
可以說,記里鼓車是漢代科技務實精神的生動體現,它不追求玄虛,而是實實在在解決現實問題。
那么,這神奇的記里鼓車究竟是如何工作的呢?沒有電,沒有芯片,古人是如何實現自動計算并打鼓的?
兩千年前的精密機械之謎
其核心奧秘,在于一套精巧絕倫的齒輪差速傳動系統。這套系統堪稱古代機械工程的奇跡,簡單來說,車子行走時,車輪的轉動會通過特定的連接裝置,帶動車內的一系列齒輪開始運轉。
這些齒輪的大小、齒數都經過精密計算。通常車上會有一個或多個尺寸較大的主導輪與車軸相連。主導輪轉動一周,會帶動一個小齒輪轉動若干周。這個小齒輪再通過中間齒輪,層層傳遞動力。
古人將“里”這個長度單位與車輪的周長和齒輪的傳動比巧妙地結合起來。譬如,漢代一里約合今天的415.8米,假設車輪周長為X米,那么走一里路車輪需要轉動415.8/X周。
通過設計一系列不同齒數的齒輪,使得當車輪恰好轉動了這么多周之后,最終的一個齒輪能夠撥動一個杠桿機構。
這個杠桿機構連接著一個木頭小人,小人手持鼓槌。當杠桿被撥動,木人手臂便會抬起,然后敲響車輿上層安放的小鼓。
鼓聲一響,便表示車輛已經行駛了一里路。有些更精巧的設計,甚至還有“行十里擊鐲(小鐘)”的功能,通過更復雜的齒輪組實現。
《宋史·輿服志》中對后世更為完善的記里鼓車有詳細記載:“車有兩輪,輪徑六尺,周一丈八尺。車作兩層,皆有木人車行一里,則下層木人擊鼓;行十里,則上層木人擊鐲。”雖然這是宋代的記載,但其基本原理與漢代是一脈相承,并有所發展。
這種純機械式的自動化控制,在兩千多年前是何等高超的智慧!它不需要人為干預,只要車輪滾動,就能自動報出里程。
有人或許會問,路面不平,車輪空轉打滑怎么辦?確實,這會影響精度。但古人也考慮到了這一點,他們會選擇相對平坦的官道行駛,并可能對車輪直徑、負重等有一定規范,以盡量減少誤差。
其“精確度驚人”是相對于當時的技術條件和測量手段而言的
更令人驚嘆的是,這套復雜的齒輪系統,完全依賴于工匠的經驗和手工打造。每一個齒輪的嚙合,每一個部件的聯動,都凝聚著無數次的嘗試與改進。
可惜的是漢代的記里鼓車實物未能保存至今,我們只能從文獻記載和后世的仿制品中,去推想它當年的風采。
但值得注意的是,記里鼓車的出現,絕非孤立的技術突破,其是漢代整體科技文化繁榮的一個縮影。
智慧的延續:從記里鼓車到更廣闊的科技星空
與記里鼓車結構異曲同工,甚至更為復雜的,還有大名鼎鼎的“指南車”。指南車無論車子如何轉向,車上的木人手臂始終指向南方,其內部同樣運用了復雜的齒輪系統(差速齒輪機構)。
這兩者經常被后人并提,視為中國古代機械制造的“雙璧”。它們共同證明了中國古人在機械設計和精密加工方面達到的高度。
馬鈞這位三國時期的機械大師,就曾成功改良和復原了指南車,也可能對記里鼓車的完善有所貢獻。
記里鼓車的價值,并不僅僅在于它是一個精巧的工具,更深層次看它體現了一種科學精神——通過觀察、計算和精密制造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種能力,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動力
然而,令人扼腕的是,這類精巧的機械技術在后來的某些歷史時期似乎并未得到持續、大規模的發展和普及。
它們更多地被視為“奇技淫巧”,服務于皇家和上層社會,未能像西方工業革命中的技術那樣,轉化為普遍的生產力。這其中的原因復雜,值得深思。
是保守的社會結構限制了技術的應用范圍?還是重農抑商的傳統觀念,使得對這些“非主流”技術的投入和研究不足?我們不得而知。
但記里鼓車等發明的存在,本身就是對那種認為中國古代只有“四大發明”而缺乏精密機械傳統的刻板印象的有力反駁。
信息來源:《古代文獻里的“機器人”》,光明日報,2023年10月27日。
信息來源:《古代是如何繪制地圖的?網友:古人的智慧令人驚嘆》,環球網,2022年7月3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