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宦官專權”是個令人頭疼的話題。
這些宦官為了牟取私利,將朝廷弄得烏煙瘴氣。往往一個王朝的氣數不說被他們耗盡,但是也消耗個七七八八。如果再遇到一個不靠譜的皇帝,那么這王朝也就氣數已盡了。
而古代宦官專權最嚴重的朝代當屬東漢和明朝,其中尤以明朝最為嚴重。畢竟明朝的宦官手里掌握著東廠、西廠以及內行廠,令人聞風喪膽。同時還出了汪直、王振、劉瑾和魏忠賢四大權宦。
而我們今天要說的就是這四大權宦之一的劉瑾。
禍亂朝政的權宦
眾所周知,宦官的權力來自于皇帝。宦官想要作威作福,就少不了皇帝的支持。而與劉瑾打配合的這位皇帝就是明武宗。
不得不說,這劉瑾也是個狠人。他因為家貧,不想過一輩子苦日子,于是揮刀自宮,將自己給“凈身”了。這可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由此可以看出,這劉瑾也算是有大毅力之人。
劉瑾之所以“凈身”,自然是為了進宮當太監。誰都知道,明朝的太監吃香的喝辣的,小日子過得比普通人舒服多了。
當然,很多人羨慕歸羨慕。你真要他們“凈身”,他們是打死也不干的。
劉瑾其實原本不姓劉,只不過他在入宮后想方設法認了一個劉姓太監為義父。于是他便改姓劉。這劉太監頗有權勢,安排劉瑾去負責教坊。
不過劉瑾因為剛進宮,不懂規矩,結果犯了錯,差點被處死。幸虧劉太監護著他,才免于一死。被安排去守陵。
劉瑾真正發跡,是被安排去服侍太子朱厚照,也就是后來的明武宗。
俗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明武宗繼位后,宮里的這些宦官自然要換人。于是劉瑾這些東宮舊人得到提拔。掌握了宮中的權力。
劉瑾與張永、谷大用、馬永成、高鳳、羅祥、魏彬、丘聚等人合稱“八虎”。劉瑾掌管司禮監,兼任提督團營。邱聚提督東廠,谷大用提督西廠,剩下的幾人則在團營中分任要職。
明朝的大臣天然和宦官不對付。別的不說,就那東廠、西廠,就被大臣們視作眼中釘、肉中刺。更別說這些宦官整天哄著皇帝游玩、享樂,使得明武宗長期不理朝政。
于是,針對劉瑾等人的彈劾就沒有停歇過。可惜,明武宗是站在宦官這邊的。因此每次的結果都是大臣們慘敗,無數人被貶官、流放。
到最后,朝堂上已經沒有多少“硬骨頭”了。能對劉瑾造成威脅的大臣死的死、下獄的下獄、流放的流放。剩下的人,要么是劉瑾的人,要么膽小怕事,選擇沉默,以劉瑾為首的宦官們得以執掌朝政。
劉瑾得勢后,開始大肆搜刮,想方設法充實自己的荷包。
給他送禮的就升官,得罪他的就貶官、流放。那些犯了事的大臣紛紛給劉瑾送去厚禮,劉瑾則保住他們的官位。
對此,明武宗壓根不知情。到了后來,劉瑾甚至膽大妄為,敢假傳圣旨。
因為劉瑾平時上朝都是站在明武宗身旁,因此人們稱他為“站皇帝”、“劉皇帝”或者“立皇帝”。由此足以看出,劉瑾的權勢比之“九千歲”魏忠賢還要高上不少。
樹敵太多,埋下禍端
按理說,只要明武宗在一天,這劉瑾就可以一直囂張下去。可惜得罪了太多人,樹敵太多,到最后明武宗也保不住他。
劉瑾和很多宦官不同的地方在于,他真的做了些實事,而不是只盯著自己的荷包。
他在朝堂上大刀闊斧地裁撤冗官,三省六部都得到了精簡。一些上班喝茶看報的閑散官吏紛紛被趕出朝堂。用劉瑾的話說:朝廷不養閑人。
前前后后被裁撤的官吏高達500余人。
裁撤了這些冗官,劉瑾還不滿足。他就奇怪:朝廷怎么會多出這么多閑人?
后來一了解才知道,這是朝廷為了優待大臣,特意為一些重臣家的子弟安排工作。也就是所謂的蔭補官。
為了徹底解決冗官的問題,劉瑾一不做二不休,大大提高了恩蔭的門檻。他規定,只有正一品和從一品大員,在立下大功的情況下,才能獲得恩蔭。
整個大明朝,一共才幾個正一品、從一品的大臣?而且還要立有大功,立功那么簡單嗎?
劉瑾此舉,可謂是將滿朝文武全都得罪了一遍。甚至不少劉瑾的人都對其不滿起來。
此外,他還對勛貴出手。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勛貴爵位是世襲的。以至于這些世襲的公爵、伯爵,大多是一些紈绔子弟,沒啥本事,坐享其成。
劉瑾看這些人每次上朝站沒站相,就渾身難受,于是規定:但凡要承襲爵位者,必須進入武學培訓。三年考試不合格者,降低爵位。
但是這事情鬧得太大了,而那些勛貴雖然沒啥本事,但是在朝堂上地位超然,最后這群人鬧到了明武宗那里。
迫于壓力,劉瑾只得將規定改成:承襲爵位者如果考試不合格,就要降低俸祿。
此舉使得那些紈绔子弟有了危機意識,至少比以前要努力一些,不至于上了戰場啥用都沒有。
這些都還只是發生在朝堂上的事情。朝堂之外的事情,劉瑾也沒少管。劉瑾嚴抓官吏的考核,一旦發現有人玩忽職守,嚴懲不貸。而且是不管官位高低,輕則貶官,重則貶為平民永不錄用。
而且更有意思的是,劉瑾自己明明很貪,但是他卻對貪官污吏絕不姑息。之前很多人給他送禮,后來他聽說這些人用的都是衙門里的錢。于是就派人去嚴查,弄得下面人心惶惶,不少人都去借錢“補窟窿”。
而被查出來的人,下場都很凄慘。
劉瑾的所作所為,雖然不知道他是什么目的。也許他真的把大明朝當作自己的東西了,絕不允許別人占朝廷的一星半點好處吧?總之就結果來說,還是有積極、正面的作用。
劉瑾的所作所為,徹底惹怒了整個官僚系統。從朝堂到地方,沒有人不怨恨他的。但是這還沒完,劉瑾還犯了一個巨大的錯誤,那就是連自己的“戰友”也得罪了。
所謂劉瑾的“戰友”,自然是與他同為“八虎”的那些大宦官了。
這些人手中的權力雖然不如劉瑾,但是也不容小覷。劉瑾主要是掌握了司禮監批閱奏章的權力,可以假傳圣旨。但是其他幾個人手里的實權反而在劉瑾之上。
別的不說,光東廠、西廠還有團營的兵權,就足以讓劉瑾忌憚不已。別看劉瑾是團營名義上的老大,但是具體的兵權還是掌握在其他幾位宦官手里。
更別說令人聞風喪膽的東廠和西廠了。
因為對自己的“戰友”不放心,劉瑾又創立了“內行廠”,專門監督東廠、西廠。
這下好了,原本朝堂上就外敵環伺,現在宦官內部還不團結,那么劉瑾的結局已經可想而知。這可能是歷史上第一次,貪官、清官、宦官站到了一起。
劉瑾的末日
正德五年四月,發生了一件大事:安化王朱寘鐇起兵謀反。
古代起兵都要發出檄文來說明自己起兵的“正義性”。而朱寘鐇的檄文里就解釋道:我不是要謀反,我是要清君側,除掉以劉瑾為首的宦官。
同時,朱寘鐇還細數了劉瑾的諸多罪狀。
這下子劉瑾怕了,不敢讓明武宗看到這檄文。因為檄文里面說的事情都是真的。
為了趕緊平息事端,他急匆匆地派出御史楊一清和太監張永為總督,率領朝廷大軍前去平叛。
其實劉瑾也不想棄用楊一清的,畢竟他之前剛整過楊一清。但是他手下的人都難堪大用,這楊一清雖然是御史,但是素來以知兵著稱。
想要迅速平叛,滿朝文武,好像除了楊一清,真沒其他人選了。
為了勸說楊一清出山,劉瑾還擺了一桌宴席向楊一清賠罪。宴席上,賓主談笑風生,一副盡釋前嫌的樣子。劉瑾這才放心下來,讓楊一清出征。
拋開楊一清這種好官與劉瑾勢不兩立不說,單說二人的私怨,當初楊一清差點被劉瑾整死,怎么可能不記仇?他的話能信?
于是在出征的路上,楊一清刻意結交張永。沒過多久,二人就稱兄道弟起來。
對于張永的事跡楊一清略有耳聞。他知道張永與劉瑾是有矛盾的,昔日還曾經大打出手。最后事情鬧到明武宗那里,明武宗為二人說和,此事才作罷。
但是張永可沒有真的放下此事,加上劉瑾總是想大權獨攬,為此不惜打壓他們這群“戰友”,令他感到很不爽。
于是楊一清添油加醋道:“兄弟,你們都是陛下的寵臣,憑什么他劉瑾總是蓋過你們一頭?我都為你感到不值。就比如說這次叛亂,還不是他引起的?人家說要清君側,誅劉瑾。結果呢?跑來這里打打殺殺、吃苦受罪的卻是我們。”
張永喝了一口酒,說道:“誰說不是呢?我是受夠劉瑾那小子的窩囊氣了。遇到麻煩就知道還有我這么個兄弟了,沒事的時候就把我一腳踹開。好事從來不記得我。他當我是夜壺呀?”
楊一清趁機慫恿道:“兄弟,你的遭遇我都聽說了。我也早就看他不爽了,上次差點被他整死。你要是愿意的話,這次平叛結束,咱們一起搞點大的,扳倒劉瑾如何?只要兄弟你一句話,我一定發動朝堂上的同僚全力配合你。”
張永聞言頗為心動。二人一番合計下來,決定對劉瑾動手了。
于是張永趁著凱旋而歸的機會,在慶功宴結束后,偷偷將彈劾劉瑾的奏章遞到了明武宗的手里。
明武宗看完之后大驚失色,急忙詢問張永“真有此事?”
在得到張永肯定的回答后,明武宗依然猶豫不決。而為了配合張永,楊一清那邊也開始發力。無數彈劾劉瑾的奏章被直接送到了明武宗的面前,
要知道,此前劉瑾擔心有人給皇帝打小報告,規定奏章必須先送到他那里。他看完了再交給皇帝。
此時這些奏章能饒過劉瑾,自然是張永的本事。也難怪楊一清極力籠絡張永。沒有他,大臣們真的拿劉瑾一點辦法也沒有。
看完這些奏章,明武宗終于下定決心,嚴懲劉瑾。他下旨,將劉瑾千刀萬剮。
千刀萬剮可是有講究的,在刑罰執行完之前,罪人不能死。目的就是要讓對方體會生不如死的感覺。
由于工作量太大,一天沒能執行完,劉瑾晚上還回到大牢還吃了兩大晚飯。第二天才執行完刑罰死去。
而法場外圍滿了人,這些人對劉瑾恨之入骨,他們的親人都死在了劉瑾的手中。他們圍在那里,就是為了搶到劉瑾的一兩片肉,拿回去吃了泄憤。
由此也可以看出劉瑾作惡多端到了什么程度。
不過話說回來,劉瑾不是什么好人。但是朝堂上那些大臣,又有多少好人?誠然,其中不乏楊一清這樣忠心的大臣。但是更多的是滿腦子只有個人利益的人。
劉瑾在位的時候,雖然對朝廷造成了不小的負面影響。但是相較于那些冗官、貪官、混日子的官吏造成的負面影響來說,還是輕一些的。
這正好應驗了那句老話“惡人還需惡人治”。
只可惜,劉瑾死后,他施行的這些規定全都被撤銷。如果只處死劉瑾,而保留這些規定,也許明朝就是另一番景象了。當然,這一切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參考資料:
《明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