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說基建狂飆停止的未來十年,咱們將迎來最燒錢的養老賬單呢?
過去30年,中國基建以“基建狂魔”的姿態震驚了世界:高鐵里程全球第一,高速公路四通八達,摩天大樓拔地而起。但如今,這些曾經拉動GDP的明星工程,正集體步入了中老年階段,維護它們的成本正在成為壓在地方財政頭上的一座大山。
首先,咱們來看看基建的養老賬單有多嚇人。一是高速公路,真的是修得起養不起。全國525萬公里的公路中,99.4%已經進入養護期,僅二級及以上的公路,就有超過50%的路段服役超過了10年,而設計壽命也就是20到30年。廣東梅州一段高速公路去年塌了兩次,地方財政根本填不上每年7500億的養護缺口。更扎心的是,新能源車的普及讓城市的稅收銳減,收費公路條例的修訂也迫在眉睫。
二是高鐵,從“國家名片”已經變成了“資金售后”。2027年投入運營的高鐵已經進入了5級大修周期,返廠維修的成本是新車價的30%到50%。目前,中國鐵路后市場的維護投入僅占固定資產投資的2%到3%,而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已經高達20%。京滬鐵路去年光是橋梁、隧道的維修就花了80億,票價上漲成了必然選擇。
三是老舊小區房子未老,零件先衰。全國超過2億套商品房中,30%的房齡超過了20年。長沙自建房火災、哈爾濱樓房開裂事件頻發,暴露出了外墻脫落、電梯故障等隱患。每平方米維修基金的缺口高達50元,北京某老小區光換一個電梯就掏空了全樓維修基金。
四是鐵路和水利,妥妥的隱形炸彈。全國16萬公里的鐵路中,60%的鋼軌已經進入了老化期。三峽大壩等水利工程每年維護費用超過了百億。更嚴峻的是,西南山區的一些隧道,因滲水問題,維修成本比新建還高。
面對如此龐大的養老賬單,財政將如何是好呢?
一是這養護的錢從哪來?
成品油稅已經日漸減少,因為新能源車占比超過了50%。土地財政也杯水車薪,三四線城市賣地收入腰斬,無力補貼基建。通行費漲價已經頂天了,物流成本攀升,企業叫苦不迭。
二是這養老的錢往哪花?
5G基站、充電樁建設都還在爭搶資金,醫療、教育的缺口也越來越大。地方債超過了35萬億,利息都快還不起了。
三是養老賬單有何破局之道?
有專家給出了4點建議:
一是建立基礎設施養老金,向日本學習,每年從財政、使用者付費中提取5%到10%,也可把高速公路、地鐵未來收益打包賣錢。蘇州工業園已經試點融資了300億。
二是用技術手段降本增效,比如給橋梁裝傳感器,提前預警裂縫;用無人機巡檢輸電線路;采用高科技的自修復混凝土、石墨系涂層,讓設施延壽20年。
三是改革收費模式,比如差異化收費,京滬高鐵周末漲價15%,非高峰時降價30%;也可捆綁銷售,買景區門票送高速通行券,用旅游收入反哺基建。
四是根據我們國家的區域差異化區別對待,中部可以用市場化手段盤活資產,上海把老廠房改造成文創園,年收入就超過了10個億,是個很好的辦法;中西部可以收縮低效基建,集中維護主動脈,像貴州就已經暫停了部分山區高速公路的擴建,轉而維護現有道路。
這些養老賬單會給普通人帶來什么影響呢?
一句話就是漲價,出行會更貴,物業費會上漲,公共服務會漲價。中國眼下的養老賬單,本質上是發展模式的轉型陣痛。從大干快上到精耕細作,需要政府、企業、公眾共同應對。未來的十年,既是財政持家的十年,也是技術創新的十年,更是治理能力升級改造的十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