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開始,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國陸軍在克什米爾地區的實際控制線兩側小規模交火。在此后的兩周里,沖突不斷升級,兩國都發動了空中遠程打擊,印度和巴基斯坦這兩個有核國家,似乎就要走向1971年第三次印巴戰爭后最大規模的軍事沖突。但在5月10日,局勢突然驟然降溫,雙方宣布停火。
印巴此次沖突的原因是什么,停火帶來的和平又能持續多久?
文| 齊然
突然停火
5月10日,持續超過一周的印度-巴基斯坦武裝沖突,在急劇升溫之后又快速降溫。當晚,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已經協調兩國停火。巴基斯坦和印度外交部緊接著先后發表聲明,表示兩國已經溝通將實現立即停火。
而就在10日凌晨至白天,雙方還彼此發動了大規模的跨境攻擊。
凌晨,印度軍方對巴基斯坦境內的多地發動遠程打擊。伊斯蘭堡、拉瓦爾品第等城市出現巨大的爆炸聲。巴基斯坦方面承認數座空軍基地被印軍的彈道導彈襲擊,并表示巴軍防空系統擊落了印軍導彈,否認巴方有實質的裝備和人員損失。
隨后,巴基斯坦軍方也宣布對印度境內展開代號為“堅強壁壘”(Bunyan-um-Marsoos)的報復行動。巴軍表示其空軍部隊越境打擊了印度境內的多個空軍基地,并用JF-17戰機配合高超音速導彈摧毀了印度的一套“S-400”防空系統。除此之外,巴軍還展示了向印度境內發射“法塔赫-2”對地導彈的畫面,畫面中巴軍將此前克什米爾印軍空襲中身亡的兒童的名字寫在導彈上,然后射向印度境內。印度方面則否認“S-400”被毀,表示巴方導彈已被攔截。
就在同日,印度媒體還報道指印度陸軍加強了作戰準備。《印度快報》稱,政府通知了部分地方的預備役部隊動員,還向邊境部署了更多兵力。這是這兩個擁核國家在2001年印度國會大廈被襲后首次出現大規模地面戰爭的風險。包括中國、美國、俄羅斯、歐盟在內的國際社會都呼吁雙方盡快降溫,避免走向更嚴重的沖突從而引發核戰爭的危險。
當地時間2025年5月10日,巴控克什米爾尼爾姆谷,居民們在清理印度襲擊造成的破壞和殘骸。(圖|視覺中國)
局勢突然扭轉快速降溫或許和域外大國終于決定運用對印巴兩國的影響力積極介入調停有關。
就在5月10日巴軍發動反擊后,美國國務卿魯比奧就先后同巴基斯坦陸軍參謀總長穆尼爾將軍(Asim Munir,巴基斯坦軍方在國內擁有極大政治影響力)及印度外交部長蘇杰生(S. Jaishankar)通電話。
這意味著美國正式介入調停此次的印巴沖突——盡管美國副總統萬斯先前還揚言印巴沖突“不關我們的事”。當晚,雙方即宣布停火。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南亞研究所副研究員張書劍對《三聯生活周刊》表示,10日出現的情況是,美國從最初的不在意到明確介入,“可以猜測主要大國還是采取了相對嚴厲的措辭,讓雙方及時收手了。”
目前,尚不明確美國突然介入局勢的原因。一些猜測認為,美國方面意識到了形勢持續惡化將帶來的巨大風險。國際危機組織(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分析師普拉文·東提(Praveen Donthi)告訴美國媒體NPR,兩個有核國家的任何誤判都可能造成不可彌補的災難。
此外,或可以猜測的是,通過調停印巴兩國快速惡化的沖突,特朗普政府也獲得了“締造和平”的外在形象,這對于在俄烏停火調停上并沒有快速兌現競選承諾的特朗普政府而言,至少是外交上的一大可資談論的成就。
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表態
與此同時,印巴兩國也都有充足的理由想要實現降溫。
“截至5月10日,印巴雙方的沖突烈度已經接近常規戰爭,張書劍對本刊表示:“拋開核戰爭和全面常規戰爭的選項,雙方能用的手段都已經到頭了。這時候雙方都認識到,如果再要升級沖突的話,以各自的國內政治情況和國力,是不能承受再進一步的風險的,所以出現了從高度緊張對峙到逐漸緩和的變化。”
張書劍解釋說,印巴雙方都既不能承受在戰事中失利的代價——莫迪政府需要展示自己能夠取勝,如果軍事失利,將直接危機其繼續執政;巴基斯坦則依賴軍事成果穩定國內政治平衡,同樣不能承擔過大的軍事風險。另一方面,雙方都有經濟上的發展規劃需要滿足,最后無法承受長期沖突帶來的經濟影響。此外,無論是印度還是巴基斯坦,都無法保障沖突不會意外升級為全面戰爭乃至核戰,而那將是不可承受的政治代價。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南亞研究中心主任劉宗義在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表示,雙方都“樂于給美國一個面子”,巴基斯坦方面希望“見好就收”,印度方面則面臨要么大規模升級,要么快速止損的壓力。美國的介入正好讓雙方找到了合適的降溫理由。
為何而戰
在停火之前,雙方已經連續交火了超過兩個星期。
直接原因是今年4月22日發生在印控克什米爾旅游勝地帕哈爾加姆(Pahalgam)附近的恐怖襲擊。帕哈爾加姆是一處高原河谷的旅游勝地,也是赴克什米爾河谷地區旅游的印度內地游客的熱門目的地。當地類似歐洲阿爾卑斯山的風景、夏季涼爽的氣溫、高山溪流、牧場和針葉林每年都吸引大量游客。而在今年4月22日,一群武裝分子突襲了帕哈爾加姆的一處游客聚集區域。據印度媒體報道,武裝分子專門射殺印度教徒男性,共造成26名游客死亡,超過20人受傷。
襲擊發生后,印度政府立刻指控這是巴基斯坦政府支持的恐怖主義武裝襲擊,是巴基斯坦境內武裝組織“虔誠軍”的下屬組織“抵抗陣線”(TRF)所為。印度還要求巴基斯坦官方立刻“停止支持恐怖分子”。
巴基斯坦的回應則是對恐襲死難者家屬表示哀悼,但堅決駁斥背后有巴基斯坦政府的影響。巴基斯坦國防部長阿西夫回應稱,印控克什米爾存在著反對印度政府統治和本土主義的抵抗與革命行為,因而不能簡單歸咎為恐怖主義。巴基斯坦還提出對事件進行國際獨立調查,但印度政府沒有接受這一提議。
但更深層的原因是,2014年莫迪政府上臺以來,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深層沖突沒有得到緩解。尤其是克什米爾問題和印巴的地緣博弈形勢更加惡化。
當地時間2025年5月8日,印度新德里,印度總理莫迪主持與各部委秘書的高級會議。(圖|視覺中國)
2019年8月,印度政府宣布單方面廢除印度憲法370條中授予查謨-克什米爾地區的自治地位,并將查謨-克什米爾從一個邦轉為兩個中央直屬地。這一舉動,事實上完全違反了上世紀中葉聯合國安理會對克什米爾問題的決議。并且也違背了印度政府早年在克什米爾議題上的承諾。然而,莫迪背后的印度教民族主義議程非常支持這一做法。但在巴基斯坦看來,這意味著克什米爾的主權問題變得更不可能得到妥善解決。
另一方面,隨著莫迪任內印度的經濟增長,和巴基斯坦國內的政治、經濟危機,印巴在南亞的力量平衡也發生著較大變化。目前,印度的GDP已經達到巴基斯坦的約8-9倍。隨著俄烏戰爭和全球地緣政治的沖突,印度在近年來的國際舞臺上也日益重要。印度的“大國心態”日益增強,巴基斯坦從之前的競爭對手,逐漸變為印度精英眼中的失敗鄰國和容易拿捏的“軟柿子”。莫迪政府任內,對巴基斯坦的外交態度也從競爭和接觸變為了擱置、不接觸和單方面行動。
對印度而言,此次的襲擊事件是莫迪執政以來最為嚴重的一次克什米爾安全危機,也嚴重影響到了他一貫在克什米爾問題上的宣傳。從而,莫迪面臨著要向民眾交代,保持對巴基斯坦壓制的壓力。
只不過,最終的結果證明,巴基斯坦并非印度想象的那樣“容易拿捏”。
4月24日開始,印巴兩軍的陸軍在克什米爾地區的實際控制線兩側小規模交火。隨后,巴基斯坦方面預警稱,印度可能會對巴發起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并指軍隊已做好戰斗準備。印度方面則連續數日在西北地區和首都德里開展大規模民防演習,演練防空疏散和戰時應急處置。
印度方面正式在5月6日發動代號為“朱砂”(Sindoor)的跨境軍事打擊行動。印軍出動飛機越過兩國在克什米爾的實控線和旁遮普地區的國界,對巴控克什米爾和巴基斯坦本土的目標發起打擊。印軍宣布打擊了巴基斯坦境內的“恐怖主義基礎設施”,并表示炸死了包括武裝組織“穆罕默德軍”的領導人馬蘇德·阿扎爾(Masood Azhar)的多名家人在內的“超過百名恐怖分子”。巴基斯坦則指控印度的襲擊造成包括婦女和兒童在內的數十名平民喪生。
巴基斯坦拉瓦爾品第居民拍攝到的爆炸畫面
巴基斯坦空軍則在當晚起飛攔截了印度戰機。巴基斯坦軍方隨后宣布在空戰中擊落了5架印度載人戰斗機,包括3架印軍最先進的法國制“陣風”戰斗機和兩架俄制戰斗機。在5月9日夜間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巴基斯坦空軍表示,6日晚到7日凌晨的空戰中印軍共有72架飛機參戰,巴軍則出動42架戰斗機,戰斗中巴軍的殲10-CE戰機用“霹靂-15”空對空導彈實行遠程打擊,越過國境將5架印軍飛機擊落在印度境內。
印度方面此后拒不承認有飛機被擊落。雙方隨后又在地面交火。7日凌晨,巴軍炮擊印控克什米爾境內目標,印度方面表示有十余名平民身亡。5月8日,印度又對巴基斯坦境內目標發動大規模無人機襲擊,并表示擊毀了巴基斯坦一處防空系統。巴基斯坦則表示擊落了超過20架印度發射的無人機,防空系統僅受到輕微損壞,數名軍人受傷。
9日晚間,印度指多地遭到巴基斯坦襲擊,包括印控查謨-克什米爾的查謨地區出現多次巨大的爆炸聲。印度表示這是巴基斯坦用無人機和導彈對印度發起攻擊,但巴基斯坦否認襲擊查謨。
除了軍事行動之外,戰事還延伸到了跨國資源。
印度在沖突之初就將跨境的印度河水資源作為打擊巴基斯坦的武器。沖突之初的4月23日,印度政府便宣布“暫時擱置1960年簽署的《印度河河水條約》,以此向巴基斯坦施壓,要求其停止“支持恐怖主義”。隨后,印度在印度河上游的水庫落閘蓄水,削減巴基斯坦印度河流域的灌溉用水供應。27日,印度在克什米爾地區的杰赫勒姆河上游開閘泄洪,導致下游巴方多地水位急升,出現小規模的洪水。
當地時間2025年5月11日,印控克什米爾查謨,親屬為在巴基斯坦軍隊炮擊中身亡的印度高級官員什·拉吉·庫馬爾·塔帕(Sh Raj Kumar Thappa)舉行葬禮(視覺中國供圖)
脆弱的和平:印巴局勢為何仍然危險?
巴基斯坦在此次沖突中的表現,也多少重新定義了南亞地區的地緣政治局勢——盡管賬面數據弱小許多,國內外壓力和危機又始終存在,但巴基斯坦仍然在軍事上是印度的重要對手,龐大的印度也未必能在不全面開戰的前提下,在巴基斯坦身上占到便宜。
然而,這次停火能夠持續多久,是個未知數。兩國之間的根本矛盾并未解決,甚至還有愈演愈烈之勢。
“莫迪上臺之后,印巴關系直線下降,”張書劍告訴《三聯生活周刊》,2019年印度修改憲法單方面改變克什米爾地位后的矛盾積累仍在,印度也把對巴報復作為一種隨時可以使用的手段。“在沒有國際社會的外力調停的前提下,印巴相互之間是無法解決爭端的。克什米爾的‘潘多拉魔盒’是持續打開的狀態。”
張書劍指出,在下一個階段,無論是印度還是巴基斯坦,都不能阻止類似的恐襲事件再次發生,印度國內的政治環境也無法允許任何執政者對這些事情無動于衷。雖然可以預期的是,在這次沖突后,印度再要開展軍事行動報復,或會更為謹慎,但是像印度河水等等的非軍事化的手段,可能會在未來成為沖突的焦點。
沖突之初的4月23日,印度政府便宣布“暫時擱置1960年簽署的《印度河河水條約》,以此向巴基斯坦施壓,要求其停止“支持恐怖主義”。隨后,印度在印度河上游的水庫落閘蓄水,削減巴基斯坦印度河流域的灌溉用水供應。27日,印度在克什米爾地區的杰赫勒姆河上游開閘泄洪,導致下游巴方多地水位急升,出現小規模的洪水。“用印度河用水制約巴基斯坦,實際上打破了印巴之間相互博弈中危機管控的框架,”張書劍說,“也就是說兩國之間已有的制約條件也被破壞了。”
當地時間2025年5月11日,印控克什米爾斯利那加,武裝人員在露天市場持槍警戒。(視覺中國供圖)
在這次沖突中,唯一的積極跡象是,印巴雙方都在不斷升級軍事沖突級別的同時,不斷表明希望降溫,更不會急于動用核武器。不過,兩個核大國爆發常規戰爭或者長時間常規軍事沖突的可能性,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
張書劍提醒稱,更令人擔憂的情況是,國際社會對印巴危機的制約力量在過去一段時間也削弱了——在近些年國際上的多次軍事沖突中,安理會都因為大國之間難以形成共識而無法作出明確的行動。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印巴雙方真的不顧一切大打出手的話,“現在的聯合國安理會很難再像過去幾次印巴戰爭那樣同時施壓雙方以促成停火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