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世界各國最關注的就是中美之爭,為了限制中國發展,美國不僅在貿易上對中國展開限制,更是在地緣問題上屢屢觸及中國紅線。
這導致中國臺海問題日漸緊張,臺灣省更是追隨美國頻頻對中國進行挑釁,島內媒體更是放出驚人言論,甚至對大陸發起警告。
眾所周知中國有著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海軍隊伍,若是不可避免的走向“武統”的局面,不需一周時間就能收復臺灣。
但臺灣媒體卻公開表示,一旦臺海爆發戰爭,那么臺軍將會首先擊沉解放軍的航母。
這番言論在大陸引起了巨大爭議,不少網友表示“沒有自知之明”。
但仔細了解就能發現,能讓臺灣省如此自信確實有一定依據,其所擁有的武器被認為是大陸航母的“克星”。
那么臺灣所擁有的武器到底是什么呢?如果臺海爆發戰事的話,中國的航母真的會如此不堪一擊嗎?
一、臺灣媒體放出“驚人”言論
受到美國的影響,兩岸的關系變得越發緊張,臺灣省內“臺獨”的言論更是愈演愈烈。
與此同時臺灣媒體與軍事機構則頻繁渲染自己已經給擁有了“反制大陸航母”的能力,聲稱如果大陸和臺灣發生沖突的話,他們有能力將解放軍的航母徹底擊沉。
這番言論在兩岸引起了全然不同的兩種態度。
臺灣省的部分群眾表示:“就是嘛,臺灣省軍事力量根本沒有那么弱”。
但中國大陸的人民卻表示其這番言論完全是在自我安慰,畢竟中國如今已經成為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海軍戰隊。
而臺灣媒體之所以能夠發出擊沉航母的言論,主要與其所擁有的兩種武器相關。
第一種武器就是臺灣自主研發的反艦導彈。
臺灣的“雄風三型”超音速反艦導彈是其宣傳的“王牌武器”,該導彈的射程達到400公里,飛行速度能夠達到3馬赫,被其自稱為“航母殺手”。
不過除了本土研發的反艦導彈之外,美國還向其出售了“魚叉”反艦導彈。
這款武器的射程能夠達到200公里,可以部署在岸基發射車和F-16戰機上。
與雄風三型導彈搭配后,就能形成多平臺齊射的飽和攻擊。
與此同時臺灣還有四艘潛艇,雖說服役的年限較長,但是卻依然被宣傳為“水下刺客”。
這些潛艇能夠在臺海狹窄的水域隱蔽接近航母艦隊,從而對航母展開攻擊。
目前為止臺灣軍隊已經舉行了多次“反航母”演練,其中就涵蓋了導彈齊射、潛艇伏擊等科目。
今年內4月的軍事演習中,臺軍也宣稱導彈陣地已經做好了“隨時發射”的準備,以應對臺海兩地可能發生的沖突。
在臺灣媒體的渲染下,仿佛若是真的展開“武統”,解放軍將陷入僵局。
那么中國航母真的會被臺灣的軍事武器損毀嗎?
二、中國航母真的如此脆弱嗎?
實際上再結合兩岸軍事裝備和實戰化防御體系來看,臺灣媒體的渲染已經脫離了現實,更多的則是一種心理的威懾。
首先臺灣所擁有的反艦導彈,對于突破中國的航母編隊防御難度非常大。
大陸的航母編隊配備的055型驅逐艦裝備了112單元垂直發射系統,可以發射宏碁-9B防空導彈攔截超音速目標。
航母所搭載的謹防系統還能以每分鐘萬發的射速進行末端攔截。
除此之外臺灣媒體所渲染的潛艇“偷襲”也很難實現。
雖說臺灣海峽狹窄的水域非常利于他們的潛艇活動,但是解放軍所擁有的航母編隊,配備了093型核潛艇和反潛直升機。
這些武器裝備都能對水下目標實施24小時監控,想要偷襲中國航母也完全沒有機會。
如今中國正在服役的三艘航母,遼寧艦、山東艦、福建艦都并非是單打獨斗作戰,而是以編隊形式形成“空中、水面、水下”的立體防御體系。
這也確保了航母作戰時的安全,同時也讓敵方難以對航母造成攻擊。
我國航母所搭載的防空導彈,配合殲-15重型艦載機執行任務,能夠有效攔截400公里以外的威脅。
福建艦所搭載的殲-35隱身艦載機,更是進一步強化了解放軍空中作戰的優勢。
與此同時解放軍航母編隊還配備了殲-15D電子戰飛機,能夠對臺軍導彈的雷達制導系統進行壓制,從而誘使其攻擊虛假目標。
中國大陸自主研發的北斗系統和加密數據鏈,更是讓我們的指揮體系在電磁干擾下保持穩定。
我們在航母的設計上也進行了充分考慮。
首先航母的甲板采用的是特種鋼材,能夠抵御直接的武器打擊。
艦體內部還設置了多層水密隔艙,即便是真的被導彈擊中,也能最大程度的減少損傷。
福建艦的電磁彈射系統所采用的是中壓直流供電技術,抗毀性遠超傳統蒸汽彈射航母。
若是臺灣真的想憑借現有的軍事武器擊沉大陸航母,首先就必須要解決定位上的難題。
臺軍當前缺乏實時衛星偵查能力,若是僅靠反艦機和無人機參與作戰的話很難實現持續追蹤,也會讓臺軍的軍事實力大打折扣。
與此同時臺軍在導彈庫上也非常稀缺。
臺軍反艦導彈庫中的導彈數量僅有約1200枚,如果大陸先對臺軍的導彈基地進行摧毀,后用網絡攻擊癱瘓其指揮系統,那么臺軍將會變成“睜眼瞎”,在戰爭中陷入被動地位。
臺軍能夠放下“豪言壯語”很大原因是美國在背后撐腰,不過雖說美國一直在給臺灣提供武器,但是卻從來沒承諾直接進入軍事介入。
從目前的國際形勢來看,美國也不會直接參與戰爭。
因此僅靠臺灣自己的軍事力量,很難與大陸形成抗衡。
了解了兩岸的軍事實力后,臺灣的所作所為在我們眼中不過是“跳梁小丑”。
那么明知自己的軍事力量比不過大陸,臺灣省又為何要發起挑釁呢?
三、臺灣言論背后到底意欲何為
首先臺灣媒體的言論很可能是為了轉移內部的治理矛盾。
民進黨當局在與大陸“決裂”后就出現了經濟放緩的情況,并且半導體產業鏈也再美國的慫恿下開始外遷。
通過渲染“擊沉航母”這樣的軍事深化,就能將民眾的視線從民生轉為“抗中保臺”的故事,轉移輿論壓力。
其次就是試圖將自己的“分裂”合法化。
賴清德政府在上臺之后就一直渲染“兩國論”,但目前國際社會已經達成“一個中國”的共識,大陸更是頻頻展開軍演。
在這樣的壓力下,夸大自己的軍事實力能夠給自己披上一個“具備自衛實力”的外衣,為“謀獨”尋找合理理由。
臺灣媒體的態度背后,實際上也隱藏著美國的影子。
臺灣媒體將“擊沉航母”與美國對臺軍售掛鉤,實際上就已經暗示了背后存在美國的戰術支持。
通過媒體強化臺灣對“外部救援”存在心理依賴,加上美國一直“以臺制華”的布局,就很明顯能看到臺灣成為了“馬前卒”。
而臺灣媒體密集發生之際,也正是中東地區沖突升級之時。
臺灣媒體的一字一句都在渲染著“臺海危機迫在眉睫”的緊張氛圍。
因此可以推測詞句也是為了吸引西方國家的關注,從而轉移對中東地區沖突的目光。
所有中國人都清楚,臺灣的回歸不可避免,但兩岸統一最好的方式并非武統,而是和平統一。
一直以來大陸都是臺灣最大的出口市場,2021年雙邊貿易額超過了3283億美元,臺商在大陸的投資也累計超過700億美元。
只有和平統一才能避免產業鏈斷裂的風險,臺灣半導體等產業與大陸市場綁定后,更是能獲得更好的發展機遇。
從香港、澳門等地區的發展就能看到,“一國兩制”方案明確承諾臺灣同胞的私人財產、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不受影響。
然而當前中國已經將臺灣正式更名為“臺灣省”,因此武統之后臺灣很可能會引發巨大的社會動蕩,甚至出現人員傷亡和對民生造成沖擊。
兩岸統一民心向背,若民進黨繼續觸碰大陸的紅線,無論付出怎樣的代價,都不得不用武力收復臺灣。
結語
臺灣媒體以武拒統的心態實際上已經折射出島內分裂勢力存在的戰略焦慮。
從兩岸軍事實力來看,臺灣省根本無法突破解放軍航母戰斗群的防御體系。
此時放出的“豪言”不過是跳梁小丑般的“演出”而已,此類危險的言論只會將兩岸同胞推向戰爭的深淵。
九年義務教育讓我們直到臺灣和大陸如同“子和母”一樣的關系,兩岸文化、歷史同根同源,臺灣也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如今在“人販子”的誘惑下,孩子不認母親確實令人氣憤,但也只有回歸祖國母親的懷抱才算是真正有了自己的“家”。
唯有守民族大義、順應統一大勢,才能真正保障臺海地區的長治久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