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史密斯專員們”真是了不起。半年多的談判,把一艘核潛艇的造價從45億美元拉到了92億美元。你可以想象,在這些談判桌上,那些穿著西裝、提著公文包的官員們,是如何把國家預算變成一張張巨額支票,又是如何讓軍工復合體從中賺得盆滿缽滿。
美國政府宣稱,這筆錢“主要用于提高船廠工人薪資”。聽上去很合理,畢竟技術工人是潛艇制造的中堅力量。然而,稍加思考就能明白:這只是一個美化軍費轉移的“借口”。一艘潛艇價格翻倍,難道只是因為漲了點工資?就算一個焊工工資翻三倍,也不至于把造價拉高幾十億。真正的答案藏在更隱秘的地方——供應鏈、承包商、項目管理公司、咨詢機構,甚至負責軍方采購的人,每一層都在“切蛋糕”。
你看不到的是:某個負責管道接口的公司臨時漲價200%,某家精密部件供應商突然申請“國防優先豁免”,報價直接翻番,還有項目風險管理外包給的咨詢機構,單份報告收幾百萬美元。這不是“提高效率”,這是一場徹頭徹尾的合法化軍費分贓會。
而這,早已不是個例。過去十年,美國所有涉及高端軍工制造的項目,幾乎都出現了“預算失控”的常態。從F-35戰斗機到福特級航母,再到哥倫比亞級核潛艇,幾乎每一個項目都經歷了成本翻倍、工期拖延、質量下滑三連擊。唯一沒有下滑的,是供應商的利潤。
你可以說,美國有錢。但問題是:美國即便再有錢,也經不起這樣折騰。海軍原計劃建造66艘攻擊型核潛艇,現在的節奏和預算,很可能三十年都完不成。而美國最缺的,不是金錢,而是工業能力。
疫情暴露出美國制造業的脆弱,而軍工行業則放大了這種結構性問題。一方面,美國的年輕人越來越不愿意進入技術型崗位。聰明的孩子都去了華爾街和硅谷,剩下的大量船廠崗位,要靠移民和外包工人填補。更嚴重的是,高級技工的培訓周期長,斷代嚴重;許多復雜焊接和精密制造崗位,已經沒有足夠合格的繼任者。
另一方面,產業鏈下游正在崩潰。美國的鑄造廠、精密加工廠、核心部件制造商大量外移。一些核潛艇關鍵零部件,甚至要靠進口或特批軍用生產線才能維持供應。一旦某個小環節出問題,整個項目就要暫停。而每一次停擺,都是幾千萬美元的損失——然后被寫進“預算調整申請”里。
你可能會問,美國難道看不出問題嗎?當然看得出。但問題是:沒有人真的想去解決問題。從五角大樓到承包商,從國會議員到游說團體,每個人都從這套系統里拿錢,誰也不愿意“革自己的命”。
這就導致了一個極其諷刺的現象:美國軍力表面強大,海軍遍布全球,但其背后的軍工產業,已經無法支撐它的野心。就像一個外表壯碩的拳擊手,肌肉膨脹,骨架虛弱,打得越多,垮得越快。
而對比中國,我們正在經歷一個完全不同的路徑。中國海軍造船能力全球第一,052D、055型驅逐艦量產不停,核潛艇更新節奏加快。我們不是靠“漲預算”,而是靠“系統整合”。不是靠加價,而是靠效率與自主能力。產業鏈完整、技工扎實、科研同步、戰略清晰,這才是真正能打的體系。
面對這樣的差距,美國越焦慮,就越想靠“燒錢”來維持優勢。但問題是,當金錢無法掩蓋工業空心化的現實,所謂的強大就成了虛胖的幻象。
92億美元的一艘核潛艇,不是戰斗力的體現,而是軍工腐敗的象征。
最后,回到那個最簡單的問題:美國到底為什么在這樣做?
因為對軍工復合體來說,“國家安全”是最安全的商業計劃書。只要有人喊出“中國威脅論”,預算就能批下來;只要有人宣稱“航母威懾力下降”,新的裝備項目就能立項;只要有人在國會游說,就能再多造兩艘潛艇,多出一百個“就業崗位”。
但這一切,與“國防”無關,和“戰爭準備”更無關。它只和一件事有關——誰能從軍費中多分一口肉。
所以你看,工人確實漲了工資,高管確實發了獎金,供應商確實賺得盆滿缽滿,唯一被耍的是納稅人和美國普通軍人。
那些真正準備面對戰爭的人,看到的是一艘艘越來越貴但不一定能出海的潛艇;而那些早已退出戰場、轉戰利益場的人,他們看到的,是美金在預算文件中跳舞。
當一艘潛艇的價格可以被翻倍,當軍費可以成為“合法掠奪”的工具,這個帝國所謂的“強軍夢”,就已經不再屬于軍人。
它屬于華盛頓的說客、屬于軍工的賬本、屬于股東的紅利。美利堅的艦隊,終有一天,會在這樣的荒謬中失速沉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