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傳,風華正茂,“文化賦能+商業煥新+社區共創”打造獨特創新街區
今年5月,廣州華僑新村迎來了建村70周年。
華僑新村建于20世紀50年代,是新中國成立后首批為歸國華僑打造的住宅區,承載著歸僑的家國情懷與城市發展的時代使命。它具有獨特的建筑風格和歷史價值,是廣州市首批歷史文化街區之一,2024年更是被中國僑聯、國家文物局聯合認定為“共和國印記”見證物。
撫今追昔,返本開新。70年風云變幻,這里曾是海外游子的歸巢,如今已成為廣州國際化商圈的縮影。
華僑新村正青春,正是薪火相傳的好時光。在空間活化上,形成“老建筑+新商業”生態;在社區治理上,推動政府、企業、居民的共生共建;在文化傳承上,它從“博物館式保護”轉向“可體驗的活態記憶”,從而形成了“文化賦能+商業煥新+社區共創”的模式,打造了獨具特色的創新街區。
初建
回鄉今喜物華春,美景樂天倫
說起華僑新村的初建,一定要說說當時的朱光市長。1954年,國務院提出“便利華僑建筑房屋與興辦公益事業”,朱光抓住機遇,力主在廣州建設首個華僑新村。
朱光親自選址定調,否決了郊區方案,堅持選址越秀區淘金坑(今環市東路),因其靠近市中心,方便華僑生活與經商。他提出:“要讓華僑回國就像回家,不能讓他們感到被邊緣化。”
華僑新村邀請了著名建筑師林克明規劃社區,要求融合嶺南庭院風格與現代功能,形成紅磚綠瓦、綠樹成蔭的獨特風貌。朱光曾笑稱:“這里要比新加坡的僑胞住得還舒服!”
1955年5月15日,華僑新村建設工程正式破土動工。來自國內外的3000多名來賓匯聚一堂,參加開工奠基典禮,朱光市長為新村鏟上第一把泥土。華僑新村落成后,朱光市長賦詩一首:“廣州好,僑伯構新村。出國飽嘗漂泊苦,回鄉今喜物華春,美景樂天倫。”
1958年12月,華僑新村基本建成,共有花園式獨立庭院177座、公寓291套,綠化率高達60%,每個路段都種植了不同的植物,享有二三月“百棵紫荊惹彩蝶”,四五月“棵棵鳳凰映天紅”,六七月“白玉蘭花香滿村”,秋后“榕樹綠蓋綴明燈”的贊譽。華僑新村里的路名,如愛國路、友愛路、光明路、和平路等,也體現了歸僑們拳拳的愛國之心。來自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500多名歸僑僑眷在華僑新村這個環境優美的地方落葉歸根、和睦相處。
影響
“凝聚僑心、發揮僑力”
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在2020年2月公布的《華僑新村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利用規劃》,提煉出華僑新村三大歷史價值與特色:一是由政府發起、應用現代規劃和建筑理念、繼承民國實踐經驗、專門面向華僑的一次獨特的建筑實踐,形成了新中國第一個大型華僑住宅區。
二是20世紀眾多歸國著名華僑人士聚居,如秦牧、余本、莫伯治、馬師曾、紅線女等,承載著廣州突出的華僑文化與重要政治意義,是華僑人士的公共記憶遺產。
三是在特殊時代背景下,西方現代主義建筑的廣州本土化實踐,是新中國居住區規劃的特別案例和嶺南現代建筑形成過程中的代表性作品。
老村民黃伯回憶,20世紀60年代新村設有全廣州首個僑匯商店,“印尼的咖啡、泰國的香米,都要憑僑匯券買。”1980年白云賓館拔地而起時,華僑新村已成涉外經濟地標,美國領事館、外商辦事處相繼入駐。一塊1987年的街牌顯示,當時這里登記有17國僑胞,被稱為“小聯合國”。
1978到上世紀90年代,華僑新村成為“改革開放晴雨表”。這里的居民也成為“南風窗”的第一批受益者。
老僑民陳伯(印尼歸僑)回憶:“改革開放后,海外親戚又能寄錢回來了。我家1979年收到200美元僑匯,換了‘外匯券’買了個東芝電冰箱,整條街都來圍觀。”越南歸僑后代李姨說:“80年代初我在家門口賣自制越南咖啡,后來干脆開了家小貿易公司,幫華僑代購中國絲綢。”
華僑文化研究專家、原廣州華聲雜志社社長林干認為,華僑新村作為重要實踐成果,體現了“凝聚僑心、發揮僑力”的理念。廣州華僑新村不僅是歸僑安居的住宅區,更承載了新中國僑務歷史、嶺南建筑藝術和城市文化記憶。它的“首創性”與“文化符號”特質,使其在全國華僑新村中獨具標桿意義。
社區
居民互助會助力“五樂社區”
這天,華僑新村社區舉辦公益市集活動,華樂街華僑新村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羅永麗穿梭現場,社區干部與大家打成一片。“我們服務社區3000多人,需要用心經營,努力守護社區融合。”羅永麗說。
2021年8月14日,華僑新村居民互助會正式成立。15位理事中有12位未退休人士。
居民互助會成立后,迅速開展車輛停放引導、文明停車勸導等志愿服務,采取會員制,聘請車輛管理員專人對轄內車輛進行有效管理。互助會以小切口撬動居民參與社區共治大民生,用盈余資金進行社區環境改善,提高了治理效能。
廣州華僑新村社區治理實現了“三方共治”模式:華樂街道、社區與僑胞的協同實踐。
華樂街道辦事處主任胡穎珊表示,文化浸潤讓居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參與感、歸屬感更強,通過共建“五樂”(“樂居”“樂業”“樂學”“樂叔樂嬸”“樂購”)幸福社區,從而推動基層治理效能提升。
■越秀區組織走讀華樂街華僑新村的活動。
活化
融入現代業態 打造創新街區
華僑新村鼎盛時共有50多萬平方米,東至今區莊立交,西至今廣東廣播電視臺,北至淘金路,南至今環市路,現在的花園酒店、白云賓館,當時都屬于華僑新村的范圍。
華樂街擁有多個“第一”:華僑新村是全國大城市中第一個大型華僑住宅區,區莊立交橋是全國第一座四層雙環互通式多功能立交橋,環市東商圈是廣州改革開放后的首個中央商務區,廣東國際大廈(63層)是曾經的廣州第一高樓,友誼商店是廣州第一家“超級商場”……
■華僑新村社區內的囍園咖啡館成立“華·才社”人才沙龍,經常舉辦活動,對接海歸人才。
如今華僑新村正在“活化”中煥發新機:空間改造與功能升級,部分老別墅改造為僑史展覽館,通過老照片、僑批檔案等展示僑鄉歷史。引入咖啡館、藝術工作室、可持續商店等,吸引年輕人打卡,形成“老洋房+新消費”場景。
“活化”最直接的體現是打造消費新場景和引進業態新項目。“華樂街在抓經濟、打造創新街區中,抓手就是要將存量變成增量。”華樂街經濟發展辦林勁松主任介紹道,在轄內淘金路6-8號物業原好又多商場撤場后積極對接招商引資,鼓勵業主方進行重新裝修改造,打造餐飲購物綜合商業體“淘金印象”,引入年輕化品牌37家,盤活面積7000平方米,其中產生了多家限額以上企業,年輕客流不斷增長。
位于白云賓館外花園、五號線淘金地鐵上蓋的“云境”餐飲,是雜物堆放改造而成的全新消費場景,開業不到四個月就創造近300萬元營收,實現該地塊的環境品質和經濟效益雙提升。
這里停放著一部無人餐車。“我們的餐車主打‘科技AI無人店’概念。”粵靚粵貴商業管理(廣東)集團有限公司創辦人楊粵子介紹,他是華樂街道商會副會長、西班牙歸僑、僑三代。
華樂街積極推動新業態入駐,激活社區發展活力。比如,無人餐車首店馬上就會落戶華樂街;百勝集團與廣州報刊亭公司合作,實現KCOFFEE報刊亭在早高峰期間推出便捷早餐外帶套餐,并聯合肯德基推出各類兒童讀物供周邊兒童閱讀,吸引較多年輕客流。
中山大學袁奇峰教授指出:“華僑新村的價值在于‘僑基因’,應打造為粵港澳人才港。”
廣州華僑新村新一代僑子弟正成為在傳統與未來之間架橋的“僑動力”。他們帶著全球視野回歸,用Z世代的思維重構僑鄉記憶,以“文化轉譯者”“商業創新者”“社區聯結者”三重身份,推動這片歷史街區走向現代化。
【打卡點】
紅線女舊居
■走進紅線女舊居,領略南國紅豆的藝術魅力。
紅線女(1927–2013)是粵劇藝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其舊居位于廣州華僑新村友愛路20號,是一棟具有20世紀50年代歸僑建筑風格的獨立庭院別墅。紅線女于1955年底從香港回到內地,1957年起居住于此直至離世,這座小院見證了紅線女大半生的生命歷程和粵劇藝術的風風雨雨,融合了時代特色與藝術家的個人氣質,成為華僑新村的文化地標之一。
JC動漫館
參觀完紅線女舊居,穿越一棟棟花園庭院,郁郁蔥蔥當中有一座動漫城堡——JC動漫館。這里收藏大量中國原創動漫手稿、經典作品原畫如《老夫子》《三毛流浪記》。動漫館定期舉辦動漫展覽、創作者分享會,兼具展覽與文化交流功能。
廣州華僑新村近年來因街頭漫畫墻繪成為網紅打卡地,墻繪大多分布在華僑新村內街道兩側,尤其是友愛路、和平路、團結路等主干道周邊,以及居民樓外墻、轉角處。愛國路一號的“華僑記憶”主題墻繪創意融合了華僑新村牌坊、粵劇人物動漫頭像、紫荊鳳凰花等華僑新村特色文化符號,邀請村民和僑外小朋友共同完成創作。
華僑新村將市政工程變成“開放式僑文化展廊”,吸引年輕人打卡拍照;定期舉辦“噴繪工作坊”,讓居民參與社區美化,強化歸屬感。
專家建議
●歷史街區:
僑村遺韻+廣府煙火+文藝小資
廣東省文史館館員、著名學者梁鳳蓮博士認為,華僑新村要打好“歷史文化街區”這張牌,深挖僑文化IP,打造沉浸式體驗,將分散的名人故居、老別墅串聯成主題展館群,歸僑生活博物館等。開發文化衍生品,如僑批紋樣絲巾、紅線女粵劇文創。引入策展型商業,如白天咖啡館+僑文化沙龍,夜晚切換為南洋小酒館。
廣州市古粵秀色本土文化宣傳協會發起人楊華輝認為,要將華僑新村打造成一條充滿僑鄉情調的“慢生活村”,需從“空間改造、文化浸潤、社群運營、商業活化”四個維度入手,營造“僑村遺韻+廣府煙火+文藝小資”的獨特氛圍。
楊華輝建議,可以推出“人力黃包車”旅游項目,兼職拉車,途中講解僑史。開設“慢郵星期四”,在和平路郵筒提供蠟封僑批代寫服務。舉辦“星空電影夜”,在華僑小學操場放映《海外赤子》《阮玲玉》等僑題材老電影。增設慢行綠道休息點、僑鄉故事二維碼樹牌。
●低碳社區:
漫畫+花香+綠蔭
每年5月后,華僑新村的白蘭樹進入盛花期,整個社區彌漫著清甜花香。一些居民會在樹下撿拾落花,用于制作香茶或香包。
廣府文化專家、“尋覓街域文化”專欄作者勞震宇認為,華僑新村要利用低碳、綠美、花香社區資源,比如,進行自然教育,帶孩子觀察白蘭花的形態、記錄不同季節開花植物。參與社區組織的植物認養或園藝工作坊。進行攝影與寫生,白蘭花與漫畫墻繪結合的場景極具特色,可創作“花與藝術”主題作品。
●樂活社區:
宜居、宜業、宜游
廣東省華南和諧社區發展中心主任周活寧認為,社區治理需要全民參與,參與小區改造、養老服務、教育優化等。華樂街道通過“政府搭臺、企業唱戲、民眾受益”的模式,實現了老城區的創新街區——既保留市井煙火氣,又注入國際范兒,成為宜居、宜業、宜游的樂活社區,成為廣州城市更新的鮮活樣本。
華南城市研究會創會會長、暨南大學教授胡剛認為,可以成立“華僑新村活化委員會”,由政府、僑聯、商戶、居民共商規劃。活化核心是“歷史保護”與“當代活力”,通過文化深挖、產業創新和社區共建,將其升級為“全球僑鄉文化會客廳”。未來可探索申報“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進一步擴大影響力。
策劃:新快報記者 張小奮
采寫:新快報記者 鄧毅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