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和巴基斯坦多年以來的恩怨在今年完全爆發,兩家人空戰打得異常激烈,但誰也沒想到印度在這場戰爭中竟一度處于下風。
隨即兩國進行了和談準備停火,本來聊的好好的,但克什米爾在不到幾小時的時間里突然又傳出戰火聲,停戰協議霎時間成為一紙空談。
印巴的停火為何這么突然?停火又開火的背后到底藏著怎樣的真相?
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炮火之下皆是真理
說實話,巴基斯坦一開始那一系列軍事動作,真讓人眼前一亮,他們的打擊策略,簡直是“快進快出”,出手凌厲,專挑印度那些肉疼的目標下手。
直接沖著印度電力系統去的幾下,據說差點讓大半個電網癱瘓,對印度這樣一個工業化大國來說,這不光是停個電,簡直是釜底抽薪式的重擊。
軍事上也漂亮,聽小道消息說,巴基斯坦的“梟龍”戰機干掉了印度最看家的寶貝之一的S-400防空系統,這要是真的,那可不光是軍事上的勝利,還把賣S-400的俄羅斯臉面也丟地上了。
更叫人瞪大眼睛的是,巴基斯坦的無人機竟然能摸到新德里附近,甚至還跑去莫迪總理老家古吉拉特邦撒野,還真讓印度折了個高級官員。
這種海陸空全方位的打擊,讓以前小瞧巴基斯坦的人不得不重新掂量他們的本事,也讓印度方面尤其是莫迪政府,面子上和內心里都扛著巨大的壓力。
面對巴基斯坦如此迅猛的攻勢,印度這邊怎么就軟了,愿意停火呢?最直接的原因是,巴基斯坦這輪敲打,確實起到了震懾作用,印度在戰場上貌似沒占到啥便宜,尤其是在制空權可能已經易手的情況下,地面部隊再怎么蹦跶也白搭。
看看最近的俄烏沖突就知道了,失去制空權多慘,烏克蘭就是吃了這個虧才全面被動,美國磨磨唧唧半天才說要給空中支援,也反過來襯托了天上優勢有多金貴。
再看看印度海軍,那艘寶貝航母,仗打起來后不是也跑出去晃了晃嗎?結果呢?據說很快就悄悄溜回去了,坊間傳言是被巴基斯坦的導彈給鎖定了,再不走,搞不好就要當場喂魚。
仗打到這份上,天上不行,海上懸著,印度再硬撐著打下去,底氣顯然不足了。停火,與其說是無奈,不如說是疼了之后的“及時止損”。
巴基斯坦為何不乘勝追擊
不過停火就只是印度的單方面示弱嗎?當然不是。巴基斯坦自己也有自己的小算盤,打仗這玩意兒,就是個燒錢的無底洞,巴基斯坦那點經濟體量,跟印度完全不在一個段位上。
真要是陷入曠日持久的消耗戰,巴基斯坦根本撐不住,雖然巴基斯坦可能背后有人輸血,但這種支持多半是讓你自衛或者反恐的,不是鼓勵你主動擴大戰果的。
眼見已經把印度打疼了,該敲打的目的也達到了,“見好就收”顯然是最聰明的選擇,真要讓南亞再來一場沒完沒了的大戰,周圍的大國,特別是那些不想添亂或者另有圖謀的大國,都不樂意看到。
除了經濟和軍事考量,國際社會的臉色巴基斯坦也不能不看,美國和七國集團那些重量級玩家都跳出來喊話,讓雙方降溫,這種背景下,如果巴基斯坦還一門心思追著印度打,不僅師出無名,搞不好還會招來西方的制裁。
在如今這個反霸權隱隱成為潮流的背景下,巴基斯坦選擇了停火,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種“識時務者為俊杰”的表現。
說到國際調停,之前有人把這停火功勞記在美國前總統特朗普頭上,特朗普自己也吹噓是他的功勞,結果印度政府高官直接打臉,說停火是印巴兩國高層自己談的。
特朗普和美國都挺尷尬的,印度這次對美國似乎也有點看法,有人嘀咕說,要不是美國副總統之前跑去印度撐腰,還公開支持印度軍事行動,印度可能也不會這么快就吃了巴基斯坦這么大個啞巴虧,丟盡了顏面。
印度的大國夢終是碎了
沖突來得急,去得也快,但背后的深層原因和影響卻不容忽視,對印度來說,這場沖突無疑讓它的“大國夢”挨了當頭一棒,火辣辣的疼,軍事上沒占到便宜,外交上被搞得有點狼狽,經濟上肯定也有損耗。
巴基斯坦超出預期的表現,就像一面照妖鏡,照出了莫迪政府之前戰略設想中的脆弱點,逼著他們得停下來,重新盤算怎么走了,空戰都輸了,陸戰海戰再升級,莫迪心里肯定沒譜,所以暫時熄火,緩口氣調整部署,成了沒辦法的選擇。
別忘了,印巴倆國家手里可都有核彈頭,斯德哥爾摩那個和平研究所估計,他倆加起來怎么也得一百多枚了,要是常規戰爭打紅了眼,誰急了按下那個按鈕,那可真是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誰也收拾不了的爛攤子。
這種核彈陰影,就像一只看不見的手,牢牢地拽著雙方,不敢真撒開了打,說到底,怕把家底和命都輸光,才是雙方最終愿意克制,同意停火的最重要的原因。
那么將來呢?有人擔心西方國家會不會借著停火,趕緊給印度輸血,讓它卷土重來,這種擔心,可能有點多余。
我們要知道印度在西方眼里有價值,很大程度上是想讓它牽制中國。但這次呢?連巴基斯坦都沒搞定,反而把西方自己賣出去的武器都折騰得聲譽受損,印度這個“牽制者”的成色一下打了不少折扣,西方對它的戰略價值評估肯定會受影響。
而且看看西方自己,俄烏沖突打了快三年了,中東也是一團亂,西方的資源和精力被耗得七七八八,“家里”的存貨和士氣夠不夠支撐再大規模武裝一個印度,真得畫個大問號。
更何況印度這些年的經濟政策,讓外資想進來賺錢再把利潤帶走并不容易,名聲在國際上也打了些折扣。
印度要想讓西方痛快地、大規模地武裝自己,恐怕得付出比軍火費更大的代價,甚至可能在某些方面丟掉主權。而西方一旦真咬住印度這塊“肥肉”,它的算盤恐怕是,與其武裝印度,不如先牢牢握住主導權,利益捆綁,一步步控制。
這次印巴沖突的停火,除了讓印度心里憋屈點之外,對其他參與方來說,多少都起到了點“止損”作用,雙方都能對著自己人交差:印度可以說“我們打了恐怖分子老窩”,巴基斯坦則能炫耀“我們干掉了他們的飛機”。
只是這場仗給印度帶來的震動有多大,以及南亞未來局勢會怎么慢慢調整,都還需要時間慢慢看,低烈度的摩擦恐怕不會徹底消失,但在核陰影下,大的沖突畢竟代價太高,和平的必要性總會在某個節點再次抬頭。
信息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